如何讓你的演講“撩動人心”
有人說:“當語言不能有所幫助時,應該以真摯的態度說服對方。”這就是指沉默的心靈賦有的感情,憑著這瞬間的沉默來溝通心意,勝過千言萬語。
“有位遲歸的旅人,走在內蒙大草原的泥濘小路上,急切地想趕口溫暖舒適的家里去,卻不幸遇上了暴風雨,濃重的夜色漆黑如墨;傾貧大雨傾泄而下,猶如堤壩決堤的洪水泛濫,雷聲怒吼好似爆炸的炸彈。閃電已擊倒了路邊的好幾顆樹,最后,在傳來二陣震聾發噴的雷聲電閃之后,這位一生中從未見過如此可怕景象的旅客立刻跪倒在地上,仰望著上蒼,喘著氣說道:“佛主啊,如果你同平時一樣仁慈的話,就請你多給我些閃光,少給我一點雷聲吧!”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沉默比語言更有份量,就如同上面那位遲歸的旅人渴求佛主給他閃光一樣,用無聲的語言安慰他,而不要用雷聲擾亂他。
因此真實的語言并不在多,“沉默是金,假如言語沒有沉默,則失去它的深度。”
由此可見,講話以前的靜默代表有深度,講話以后的靜默表示有份量,因此不曉得沉默的藝術,也就無法真正了解說話的技巧了。
靜默的型態
一個人在演講時,如果像打開水龍頭般,任憑它流個不停,則聽眾的注意力就無法集中。但是像罪雨般浙浙瀝瀝無精打彩的說法,也會使聽眾精神松懈,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適當的速度是讓靜默的時間占全部時間的百分之三十五——四十較為理想。
(1)構思時的靜默。
“…,事情是這樣的(到底是怎樣呢?)當時……”
(2)等待被了解時。
“明白了嗎?(當然一定是……)那是……”
(3)未明示立場前。
“不可能有吧?(絕對不可能!)實在太不像話了。”
(4)反省檢討時。
“真是這樣嗎?(我可能弄錯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
(5)留有余韻時。
“漸漸地太陽消失了它的光茫……”。
總之,從以上例子可看出,“沉默”自有它潛在的威力,“活”的演講,通過“沉默”來調整語氣,時間及速度是非常必要和靈活機智的做法。沉默是一種不用說話的藝術。如果你覺得言語不能代表你的心,那么就請沉默,這或許比你說下去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