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教師節表彰大會講話稿
二、牢記學無止境,作學問之師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學是一種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一門藝術,更是汗水與心血的付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教師之所以為教師,就是能夠學為人先,要通過學習維護自己在知識技能、品德素養等方面優于學生的權威地位。當今社會“知識爆炸”,“一次性學習時代”已告終結,每個教師的從教之日,就是重新學習之時。陶行知先生說:“有些人做了幾年教師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因為不好學,天天開留聲機,唱舊片子,所以難免覺得疲倦起來。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的長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面教,一面學;教到老,學到老。當然,一位進步的教師,一定是越教越要學,越學越快樂。”陶先生的話雖然半個多世紀以前講的,但對現在來講依然振聾發聵。在同一個體制中,甚至同在一個學校,同處一個環境,一些教師從平庸走向優秀,另一些教師卻從優秀走向平庸,這就是學習與不學習的最好詮釋和證明;前者所以能夠從大部隊中先走一步,多走一步,成為優秀的教師,無一不是具有學習意識,能夠超越自我,自強不息的強者。可以說,愿意學習的教師,沒有誰可以擋住他前進的步伐,而不愿意學習的教師,他已經對自己不負責任了,那么,也沒有誰能對他負責任。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如果我們僅僅把老師當作一份職業選擇、一種謀生手段,那就只能成為“教書匠”;我們只有把教師工作當作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去熱愛、去珍惜、去投入,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好老師。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才,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學生通過刻苦學習考入西電讀書更不容易。在同學們身上,寄托著個人的理想、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把他們培養成才,是我們這些做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三、加強科學研究,作創新之師
科學研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謹而艱苦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躁。錢學森、華羅庚、季羨林等大師數十年如一日,勤奮不輟,甘于寂寞,在取得卓絕的學術成果后還能踏踏實實,勇攀學問的高峰。搞科研認準了就要堅持做下去,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搞科研也是一樣,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搞科研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勘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搞科研,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第三個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搞科研,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三個境界是搞科研必經的三個階段,希望大家“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攻下大課題,拿出大成果。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合作協同,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建設好協同創新中心平臺,重視產業應用,突出社會服務。西電行業特色鮮明,要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電子信息行業企業及地方政府的聯系,主動研究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方向,積極預測和及時捕捉技術信息,參與行業及其企業戰略規劃,為行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學校要組織、廣大教師也要參與跨學科協作,我們有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要借助這個平臺營造創新環境,提升科研水平,樹立勇于創新、大膽質疑、寬容失敗、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要立足自主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教師也要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綜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四、助力學校改革,作和諧之師
學校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改革既是上級政府對我們的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真正做到以改革推動學校發展,以改革促進和諧穩定。學校改革還將要開展全校討論與探究,總的來說,我們要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兼顧眼前與長遠,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同時要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在改革過程中,剛開始大家可能會習慣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這是很自然的,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正確認識實現自身利益的途徑,自覺地為改革發展穩定貢獻力量。這里必須強調一點,作為學校的干部,無論是班子成員還是一般干部,你們可以有自身的利益與訴求,但不能在工作中從自身的名和利出發來考慮問題,否則就不正常了。鑒于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決定了其自律的局限性,我在這里誠懇地請大家監督,首先監督我個人、監督班子成員,然后要監督每一位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