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滲透幼兒心靈
的確,如果教師缺乏愛心,便會使幼兒討厭集體生活,性格孤僻;如果教師整日忙著處理各種繁瑣的事情,從而產生厭煩、喜怒無常的情緒,后果又是怎樣呢?某班有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從小班下學期開始,喜歡隨意下位,自控能力較差。一次,老師在課堂正繪聲繪色講課,孩子都很投入地聽著,突然,她發現了這個一貫調皮的小男孩這次竟趴到桌子下面,從后爬到前摸小朋友們的腳。于是,這位老師非常氣憤,開始嚴厲訓斥這個小男孩,情緒馬上激動起來,聲音馬上高了八度,臉也氣紅了,孩子的注意全部轉移到那個小男孩身上了,此時的他們驚慌失措。幾分鐘的“狂風暴雨”后,你又開始講課,可想孩子們還能好先前那樣投入,關注了嗎?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他們會害怕下一個“暴風雨”的到來。有的老師也許認為這是教育有方,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殊不知,長期如此,會使幼兒產生畏懼﹑不安心理,增加了焦慮感,對其心理健康發展不利。所以,教師本身要擁有一個健康
的心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在老師與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我們要用愉快讓孩子跟著一起快樂起來!
三﹑用愛束縛自身的態度行為,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關系
要讓幼兒在心理上真正接納我們,就要讓他們懂得我們的愛。為此我們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好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
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甚至幾天。因此,我們教師應該通過自身的態度﹑行為,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起來,如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將會讓幼兒心理抹上一層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課上總喜歡搗亂,吃飯那時又喜歡嚷嚷,等到游戲活動時總是亂竄亂跳,欺負別的小朋友。對于這些行為,我們總是進行及時教育,可效果不明顯。后來我們用自己的態度﹑行為改變了他,當他課上坐不住時,總是及時趕到這位小朋友面前,豎起大拇指,投來贊許的目光,說:“瞧,小朋友今天坐課多棒呀!”等到吃飯﹑游戲時,我們及時參與到他的行列中去,和他一起吃飯﹑游戲,漸漸的地,這位小朋友走近了我們,變為了一個遵守紀律的好孩子,如果當初作為老師的我們說:“你這小孩真煩!”這樣子就會在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并且從中也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個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我們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不僅僅是注意我們自身的態度﹑言行,而且,還要與孩子們保持平等的關系。我們總會在孩子們發生“矛盾”的時候,認真傾聽孩子們的爭論。學會傾聽幼兒,通過討論,讓他們認清自己錯在哪里,今后應該如何改正,引導幼兒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學會友好交往和團結友愛,不斷培養孩子們優秀的性格。有一次中午,在盛湯給孩子們的時候,我的手不小心碰到了一個孩子的頭,我連忙摸摸這個孩子的頭說:“對不起,老師不是有意的,弄疼你了嗎?”一句“對不起”,讓這孩子高興了一整天,到處跟伙伴們說,老師還跟我說對不起呢!等到晚上媽媽來接她時,她又興奮地把這事告訴了媽媽。老師的一句“對不起”,就讓孩子有了這么愉快的情緒,足以證明教師要給予幼兒足夠的人權,建立相互平等關系。
四﹑以游戲為載體,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
游戲是
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始終貫穿與一日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學習的最佳途徑。其倡導的就是要給幼兒一些自主的機會,與同伴之間有一種愛的交流,培養他們合作﹑謙讓的精神。
游戲中,總有個別膽小﹑害羞﹑懦弱的幼兒,他們往往不敢與同伴交往,更不會主動投入游戲中去。為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教師應鼓勵他們大膽地加入同伴的游戲中,可以用關心的語氣詢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們玩得多開心”“老師跟你一起玩,好嗎?”并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施以愛的教育,使他們與教師融為一體,慢慢消除幼兒的心理陰影。如在游戲剛開始時,有的幼兒不知道玩什么,教師可通過扮演角色,參與幼兒中,用游戲口吻激發幼兒和老師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讓幼兒逐漸克服膽怯的心理。在幼兒敢于表達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戲中以后,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們加入到同伴的集體中,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