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師國家級研修活動匯報的發言稿
科學探究作為凸現科學學科特點的主要教學方式,在我們的教學實踐里如何發揮她的魅力,變以往教師往學生腦袋里填知識、塞技能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學生親歷過程、發現知識,感受快樂,體驗成功的目標呢?解讀《探索者角色的歸位》或許我們能夠找到答案。探索者,往往是心存疑問、卻不能明確知道目標在何處的人,為此,要想達到可能的目的地,就要多找出可能的幾條路,這符合我們所講的科學探究的套路:即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或作出猜測,設計實驗驗證,然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但問題時,在作科學探究時,學生是真正的未知者,而老師很多的時候實際上是已知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猜測、假設或者實驗方案設計都距離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相差甚遠,那么,我們如何處理呢?有人曾形象地把科學探究比作”巷子里趕豬“,即是說在科學探究中,教師把自己處于已知者的位置上竭力把學生往已知結論上趕的現象,遇到學生總犯迷糊,總是繞著答案走彎路,心里有時自己也嘀咕,埋怨學生怎么那么笨!久而久之,教師覺得探究實驗課費時費力沒效果,探究實驗變成講解實驗,學生呢,從開始對科學的興趣盎然,慢慢地也習慣了紙上談兵式的探究,不會點酒精燈,不會用滴管正確地取液體、滴加液體,終于到了實驗室里,卻又不知所措,不會操作,不知該做何!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本該在實驗室里進行的探究改在教室上,避免管理上的麻煩或意外事故的出現;能少做一個實驗的就不多做一個實驗,避免浪費時間。如此,部分科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逐漸減退,如此,部分科學成績的降低成為必然,兩極分化的現象也在所難免。老師覺得教的辛苦,學生覺得學的痛苦,兩廂疲憊,與己與人均無利。為什么呢?當然,這里的因素很多,就科學探究這一塊的教學來說,實際上,這種探究的失敗恰恰來自于教師把自己放在已知者的位置上,而并非充當未知者,充當學生同行者的角色。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實驗:
一是作為未知者,會怎樣設計;探究案例-----食品中脫酸素劑的成分?
二、作為已知者,會怎樣設計:探究案例---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現場互動)…….. ………..
當然,由于我們的課時雖不少,但內容卻更多,完成教學任務時間緊張,每一個科學探究不可能做得如此充分,這些都是可以理解,《探索者角色的歸位》所告訴大家的是一種理念:即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去探究,去學習,你會很好地理解學生,也能正確地引導學生,最終也能贏得學生。同時,我相信,如果我們開始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態度、認真嚴謹的實驗態度和一些必要的操作技能進行培養,一定的時候,那么,學生做起科學探究來,或許就不會再出現“巷子里趕豬”這樣的現象了。
3.參與式研修:內容包括: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和課堂教學現場的觀摩與研討交流。
1、黑瓶子的秘密
科學探究活動設計 2、葡萄酒的探究
3、土豆變色的秘密
課堂教學現場觀摩與研討交流
在科學探究活動設計中,參與培訓的老師是作為學生的角色或者未知者的角色進行探究的,我們參與了黑瓶子的秘密探究、葡萄酒的成分的探究和土豆變色秘密的探究。雖然都是科班出身的老師,但面對自己未知的事物,探究起來遠沒有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探究時的神采飛揚,并且通過這樣的探究,作為老師的我們最終也體會并理解了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林林種種“愚笨”想法與做法,同時也感受到了探究過程中的快樂。正像一位老師在博客中所說的那樣“象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小孩子般的快樂”。
課堂教學現場的觀摩與研討:觀摩并討論了《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錄像課,到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分頭聽了一節物理課和一節化學課。課堂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指導的精神。
4.考察
1、興華科學探究樂園
校內考察
2、生物多樣性標本館
1、桂林巖溶地質考察
校外考察
2、穿山公園野外考察
參觀科學探究館感觸很深:興華教育團隊用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創造出富含科學道理的不平凡的東西來,為此我寫了博文:《動腦思考,在平凡中創新》在當天的博客中小組點擊率是最高的。我感嘆地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少了發現美的眼睛。科學實驗的設計并不高深難測,只要你善于動腦思索,再普通的材料也能做出蘊含科學道理的實驗裝置!
演示:看得見的聲波
5.座談與交流
1、科學教師苦與樂;2、專業研修累與獲;3、教育實踐思與行
(互動:在座教師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