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語文教師的演講稿(精選3篇)
競選語文教師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我叫,今年22歲,是百色學院漢語20xx級應屆畢業(yè)生,我競聘的工作是語文教師。在競爭激烈、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今天,我本著鍛煉、提高的目的走上臺前,展示自我,積極參與競聘, 如果挑戰(zhàn)成功,競聘上崗,我將以飽滿的熱情,嶄新的姿態(tài),投身于教育教學之中,在工作中將做到以下幾點:
培養(yǎng)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敬業(yè)精神
政治思想素質是做人做事的靈魂,敬業(yè)精神是其在事業(yè)上的具體體現,因此,思想上要求進步,工作中要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得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更新觀念、改革教法
適者生存,要想在教學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勤于鉆研,改變以往陳舊枯燥的教學形式,探索適應現代化教學方法,積極參加課改實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大力開發(fā)教學資源,更新學科知識,增進信息含量,化靜為動,突出重新,把學生愉快地領進知識領域,提高教學效果。
勤奮自勉、不斷進取
學海無涯、永無止境。為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努力鉆研業(yè)務,熟悉大綱的基本要求,經常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計算機,自學教育學、心理學,不斷充實完善自我。
做一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
熱愛學生,為人師表,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了解他們的心理,關愛他們,積極探索教育新路,耐心細致育人,我相信,通過我和班同學的努力,定為班級成為班風淳樸,學風濃厚、團結向上的班集體。
我將成為我校新老教師們的小學生,虛心地向他們學師德風范,學精湛教藝,以便更好地為孩子們服務,爭取不辜負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與厚望.
尊敬的各位領導,請相信我的誓言,我會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去!
謝謝大家!
競選語文教師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家長:
大家好!
感謝各位對我班工作的大力支持,能從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今天的家長會,說明大家對自己的孩子都十分關心。二一班有一群聰明。可愛的孩子,盡管他們會給我?guī)砺闊響n愁。甚至帶來鬧怒,但帶給我更多的是歡喜和欣慰,再次向你們表示感謝!
作為二一班的語文老師,接下來我主要就孩子的語文學習情況跟各位家長交流。
在語文學習方面,二年級的語文學習已不同于一年級了,識字量大,閱讀知識增多,難度加大。有些孩子一時難于適應,再加上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這樣也就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借此機會呢,我就把我個人的在語文方面的一些想法來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班級情況
1、期中考試情況。90以上的有9個同學,80以上的有35個,70以上的有xx個。
我們不能把分數當做衡量一切的標準,分數只能作為孩子的一個參照,90分與80分的孩子的語文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僅分數就能說明的,我們得具體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誤,是純粹的粗心,還是學習方式有問題,是臨考心理欠佳,還是不太懂……
分析得出后對癥下藥,拉起來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進步,作為家長可以借助于老師的口吻,夸張一點表揚,樹立起自信,讓他自強不息。再一個就是比較,能將自己的小孩與同班級的其他孩子比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成績一般都很優(yōu)秀,而這一切,一方面歸功于學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視家庭氛圍的熏陶,對于這些孩子的家長,我們不妨去討教一番,再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實踐,定有收獲。
2、關于課堂方面。
課堂四十分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在課堂上肯定是積極認真地參與學習,手腦并用。我們班上的情況也是這樣,我注意留心觀察過,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往往是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同學,這一點一定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課堂學習實際上要求學生能夠專心聽講。但也有幾個同學,不會聽課,老是要老師來提醒,這樣學習成績必然就會受到影響。這些同學上課沒有十分專心聽,那他的成績怎么會提高呢?
3、注重孩子學習過程,正視孩子考試成績
我想各位家長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愿望的實現,單靠學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教育離不開我們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孩子的成長和成功離不開家長的關注,學校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配合。所以說作為家長要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成績。
二、要求
下面請允許我冒昧地給家長提幾點要求。
1、監(jiān)督孩子按時完成作業(yè)。
2、監(jiān)督孩子專心完成作業(yè)。杜絕孩子邊看電視或邊吃東西邊業(yè)。
3、監(jiān)督孩子認真書業(yè)。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yè)。
4、檢查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yè)備并及時簽字
建議每位家長每天能拿出十分鐘時間來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yè),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你作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有助于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對有個別問題可以和老師及時溝通。還有就是我想強調一下孩子的寫字情況,規(guī)范的書寫對低年級的學生很重要,如果從現在不抓緊要求,以后就很難改過來了。
三、了解、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心理障礙,如自卑。應“預防為主,及早發(fā)現,對癥治療,長期跟蹤”,家校聯合,共商幫助孩子的方法。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也可經常交流,但有必要提醒的是,也不可“談虎色變”,只有我們的心理“健康”了,孩子們才可能“健康”。
為了孩子們能更好的發(fā)展,我想對各位家長提出幾點建議:
(1)要善于學習育兒知識,提高家教水平。
(2)要多了解孩子,及時于孩子溝通。
(3)要有良好的素質,做孩子的榜樣。
(4)創(chuàng)設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5)關心愛撫孩子;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讓孩子感到快樂做孩子的朋友。
(6)引導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7)督促子女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衛(wèi)生等行為習慣。
為了孩子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光靠學校教育肯定是不夠的,家校結合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在此我真誠地歡迎各位家長來學校或者打電話問問孩子的情況,或反映一下在家里的情況,以便我們及時針對你的孩子的特點展開教育。我們愿意從一點一滴做起,請和我們一樣:無限相信孩子的潛力;永遠不要對孩子失望;決不吝嗇父母的表揚和鼓勵;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有這樣一句話我想讓各位家長記住“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各位家長朋友,孩子的教育工作是瑣碎的,繁重的,我們在工作中,難免也會出現疏忽或不足之處,懇請家長們批評指出,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有什么不合理之處,也歡迎家長們能坦誠與我們交流。如果我們在教育您的孩子時,有令您不滿意之處,請您及時與我們溝通,并給予理解,您的理解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支持!謝謝大家!希望各位家長多提寶貴意見。
競選語文教師的演講稿 篇3
有一位動物行為專家,出于良好的愿望,為了培養(yǎng)猩猩的創(chuàng)造力,在一個空房間里,為一只黑猩猩設置了一串掛在半空的香蕉和幾個散亂的可以疊起來的木箱,然后他關上門,從門上的小孔中向里窺視。然而,他看到的卻是另一只烏溜溜的眼睛——那只猩猩也正在向他窺視!
我并無意于把我們可愛的孩子比作猩猩,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卻像這位專家一樣做著失敗的實驗,驚然發(fā)現工作的進程沒有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前進,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從事的職業(yè)陷入了荒誕。
六十年代中期,美國發(fā)起了一場“非學校化”的運動,他們的口號是:“取消學校!”。因為學校制度貌似平等,實則極不平等。學校儼然以知識的壟斷者自居,把極小一部分規(guī)定的知識轉變成一種商品,將學生規(guī)定為這些知識的硬性消費者,使用文憑這一手段進行強行的販賣。該思潮代表人物伊里奇(ivanillich)在此提出了一個的概念:隱蔽課程——只有學校教育才能為每個人的成長作準備,凡是學校里不傳授的東西,便是無價值的。而這又必然導致更為極端的觀念: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為每個人的成長作準備,凡是不考試的東西,便是無價值的。愛因斯坦說:“做同樣的工作,它的出發(fā)點,可以是恐怖和強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榮譽的好勝心,也可以是……每個健康兒童都具有的天賦的好奇心,只不過這種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我們的兒童早已沒有好奇心了,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對教育者古怪的行為感到好奇,正如那只向外張望的猩猩一樣。
“考試是指揮棒”,此言非虛,但最多只對了一半,“棒”則“棒”矣,然非“指揮棒”,而乃一枝狼牙大棒,誰若置若罔聞,定遭當頭棒喝。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和我的笨小孩們都感到深深的痛苦。我們在狹細的路途中經常被迫陷入形而上的沉思:“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大背景下,理想的答案離我們多么遙遠——佛學大師池田大作如是回答:“教育的根本課題是在于說明和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問題。”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說:“教育的正確目的,歸根結底是宗教性的東西,不能只圖利益。教育應當是一種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已經不再適應時代了,那么我們究竟處于怎樣一個時代?可以移用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首語:這是的年月,這是最壞的年月;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新紀元,這是懷疑的新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絕望的冬天。
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如何做一名教師?我們如何做一名語文教師?
我以為,語文教育在此時代應有兩個目標:也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文化教育)和純正的審美趣味(文學教育)。
教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將我們的感受圈成一枚硬幣,痛苦是一面,快樂即是另一面。我希望,在以后的某一天,每一位愛孩子及他們的未來的教師都能快樂著孩子的快樂。我希望,在以后的某一天,每一位了解我們工作的艱辛與不易的人都能快樂著我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