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委整治圈子文化發言稿(通用3篇)
中央黨委整治圈子文化發言稿 篇1
黨的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是黨的全部紀律的核心。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必須從遵守和維護黨章入手,牢固樹立黨章意識,用黨章規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在任何情況下,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堅持不忘初心,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會要抓好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的整改落實,整治“圈子文化”,認清其惡劣性質和嚴重危害,堅決肅清其消極影響,凈化和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一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夯實管黨治黨責任,省政府黨組要扛起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在省政府系統大力營造旗幟鮮明講政治、從嚴從緊抓紀律的氛圍,從政治上鏟除“圈子文化”的滋生土壤。二要創新體制機制,扎牢制度籠子,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嚴格尊崇黨章,嚴格執行廉潔自律準則和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從制度上破解“圈子文化”的生存空間。三要強化黨內監督,狠抓執紀監督,維護黨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從監督上消除“圈子文化”的形成條件。四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從思想上清除“圈子文化”的生成基礎。五要嚴格執行干部任用條例,牢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按照“三嚴三實”“忠誠、干凈、擔當”“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的要求,把好干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從組織上根除“圈子文化”的依附關系;同時,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鏟除“圈子文化”形成的人文環境。
中央黨委整治圈子文化發言稿 篇2
各位老同志、老年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是國慶節假日的第七天,也是稻黃豐收收割時,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我們迎來了迎來老年人的節日——重陽節,在此,我代表陡門鄉黨委、政府向大溪村各位老年朋友們表達最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合家幸福,重陽節快樂!
今天,我們大家歡聚一堂,共度慶祝隆重而又簡潔的老年朋友們的節日_重陽節。老年人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老年人具有許多優良品質,是青年人學習的好榜樣。各位老同志、老年朋友們共同見證了舊中國的落后,新中國的崛起,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對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由于您們在新中國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才變得如此絢爛多姿。如今您們有的雖然已離開了工作崗位,但仍然關注著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安定團結、新農村事業的發展,在家庭幸福和教育子女方面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老年朋友們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揚尊老、愛老、助老、的優良傳統,為老同志“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現在大溪村兩委為老年朋友老年朋友們提供這樣的場所,購置了空調、電視機等裝備,也為老年朋友的生活增添了生活的樂趣、學習的樂趣。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按照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努力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希望各位老同志繼續發揚自強、自律、自立的好傳統,加強學習,為實現我鄉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事業的興旺發達作出新的貢獻!各位老年朋友們,在新的農村建設征程中,希望各位老年朋友們都要為村莊建設添磚加瓦,奉獻余熱,就要孜孜以求,時時奮進,言必信,行必果。希望老年朋友們能“學會學習,學會生存”,使自己能在大溪新農村建設中煥發新的生機,展現出昂揚的風采。
最后衷心祝愿全體老同志節日快樂、健康長壽、闔家歡樂!學業有成!
中央黨委整治圈子文化發言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號,認為控制民眾輿論,堵住民眾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絕民眾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大行愚民政策。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為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勸諫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后果嚴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小學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志中,這句話被用來贊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贊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于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著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于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屬于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于時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于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說:“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