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決定孩子成功的,不僅僅是留學
我們應該怎么教育孩子呢?你必須讓他跟周圍大部分的人都友好相處。我創(chuàng)辦了新東方以后,大學同學過來幫我干,中學同學過來幫我干,因為他們覺得跟我干不會吃虧。其實,最不吃虧的就是我。最近在放映一部電影叫做《中國合伙人》,是以新東方為背景拍攝的,講的就是朋友合伙共同發(fā)展的故事。當你自己本身愿意去為別人服務的時候,你周圍的人氣也就起來了。我身邊出現(xiàn)了任何困境,都不會是我一個人獨立支撐的,一定會有朋友來幫我。所以我說的第二個要素,就是人品道德一定要好。在“真、善、美”中,“善”字是最主要的。這是大家培養(yǎng)孩子成長的第二個要素。
孩子成長的第三個要素是我們要來關注他到底學什么。需要強調的就是,你要通過長期觀察來發(fā)現(xiàn)孩子到底喜歡什么。我碰到很多家長逼迫孩子學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像剛才新東方胡楠老師講的法學,要孩子喜歡法律才要去學,不要認為法學院培養(yǎng)出了許多成功人才就認為法學院對你的孩子就是好的。我是英語系畢業(yè)的,學英語也沒有什么不好。重點是要看你的孩子自己是否喜歡,而不是家長是否喜歡。我碰到過一個家長,明明孩子喜歡學文學,家長說去學文學沒出息,強迫孩子學計算機。到了第三學期,孩子看到計算機就想吐。最后孩子來找我,我就把孩子和家長一起叫來,和父母進行深度交流,最后讓孩子轉到文學系去了,孩子才開心起來。如果按照家長的意愿來安排孩子的前途,孩子又不喜歡家長的安排,家長會害了孩子。
這樣的情況太多了,好多家長要求孩子去學銀行、學金融、學法學,去學很好找工作或是能夠賺大錢的專業(yè),而并沒有關注孩子最喜歡的到底是什么。孩子最喜歡畫畫你讓孩子去學理科,那么你可能把一個最偉大的畫家給消滅掉了。盡管畫家可能很少能夠發(fā)大財?shù),比如梵高,到死之前一張畫都賣不出去,但現(xiàn)在梵高的畫平均每幅畫都是幾千萬美金,為世界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化遺產。所以說,要迎合孩子的興趣愛好。但這個愛好要有所規(guī)范,是積極的愛好,如果你的孩子一天到晚打游戲機,有網(wǎng)癮,就不能稱作是孩子的愛好。如果你的孩子的愛好是談女朋友,談了十個,還要談第十一個,這就不正常了,肯定就有心理問題了。對不對?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的愛好是正確的,就不要把它毀掉;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有問題,就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糾正過來。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孩子對于規(guī)矩的尊重,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問題上,父母和孩子達成一致。只要家長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個問題不動搖,孩子基本上就能尊重家長的意見。
一個人想要做成事情,一般有三個決定因素:意愿、能力和資源,這其中意愿起到了最重大的作用。我當初為什么考三年高考,最后考上北大?就是強烈的意愿。我不覺得當時我有能力,我不覺得當時我有任何資源,但是我有強烈的意愿:我必須離開農村。所以,一年考砸了我不甘心,兩年考砸了還不甘心,第三年考出來了。意愿最重要,意愿能把能力帶出來。在出國問題上,一定是孩子自己有出國求學的強烈意愿,在孩子意愿很強烈的時候,孩子學習英語的能力就自然會帶出來。因為英語并不是那么難學的一件事情,英語不是一門知識,知識是要用大腦思考的,英語是一門工具,只要反復訓練,就能上去,它不需要大腦思考。你覺得學中文很難嗎?學中文不難,只有讓你學中文學到大學中文系寫作專業(yè)的時候,你才會覺得中文難。為什么?因為這個時候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深刻的思想、獨立的思想。但是,中文作為日常的交流語言,你覺得難嗎?不難。因為語言學習和一個人的智商沒關系,學語言只需要反復練習。我的語言天分其實不強,我的模仿能力也不強,但也把英語學好了,不斷地重復,不斷地練習,每天對著錄音機重復上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