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十分鐘演講稿(精選3篇)
家風家訓十分鐘演講稿 篇1
古人常說:“沒有規矩,怎能成方圓?”其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是如此,如果沒有良好的家風,肯定家庭不和睦,兒女不孝順,風氣低俗。而在我的家,同樣也恪守著家風。
誠實做人是家風。誠實就是古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傳至今,依然是現代社會的精神財富。它如同血脈一般,推動著民族的發展。三國時期,孫策在一次大戰中,成功的擊敗了曹操的大軍,活捉了名將太史慈。太史慈說:“在這次的戰斗中,我失敗且被活捉,心甘口服,但請孫元帥把我放了,明日我一定會帶一支精銳部隊來投奔你。”孫策聽信了,結果太史慈將軍果然守信。太史慈將軍的誠實,才能為日后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踏實做人也是家風。踏實,就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有一對同桌,一個同學是根據自己的心情來決定學習與否,另一個則是勤勤懇懇,一有空就孜孜不倦。結果,那位勤奮的學生名列前茅,而他的同桌則名落孫山。它們的學習成績竟然差別如此之大,完全是由于不踏實造成的,說明踏踏實實是多么的重要啊!
低調做人更是家風。一個人在獲得了一個功名利祿時,千萬不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小職員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很好的見解,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拾,對上級頗不尊敬,有時還常常冒犯。最后,他被開除。低調,是一種情操,是一種美德,低調做人,使人尊敬;高傲的人,使人厭煩。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尚;家風,是家庭的道德。一個人如果沒有家風,沒有道德,能成功嗎?
家風家訓十分鐘演講稿 篇2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處世為人理應與人為善”從我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尊重長輩,做人要誠實,不干壞事,不說臟話。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要友善,不要對小事斤斤計較,傷了和氣。做一個寬容、有涵養的女孩。在嚴格要求我的同時,爸爸媽媽也在生活中盡量創造好的環境,他們約定好盡量不當著我的面吵嘴和談論大人之間的“爭斗”,希望在我面前呈現的都是善良的一面。
“用財太奢最可恥”這也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時常告訴我要節儉,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著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衣服要干凈,不能弄得皺皺巴巴的,黑乎乎的,自己物品要擺放整齊有序。媽媽會給我足以自己支配的零錢,但是自己必須學會理財,什么時候該花,什么時候應該節約。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行“大廟會”活動中,我很合理地運用了自己的零花錢,也為災區小朋友捐獻了我自己的零花錢。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我相信,不管將來社會怎么變化,我們都要做一個誠實本分的人,這就是我們家最基本的家風家訓。
家風家訓十分鐘演講稿 篇3
“傳家以孝義為本,處族以仁讓為先。”——這是我們裘氏家族的家訓,也是我們裘氏幾代人的做人原則。
從小,爸爸就叮囑我要牢記并實踐家訓,小時候的我懵懵懂懂,不太理解意思,就沒放在心上。長大后我才真正明白這條家訓的含義。知道了有孝義,會忍讓是作為裘氏家族的人必須時時刻刻銘記于心的。因此,我開始了長久的實踐。
在家里,對待父母要做到一個字——“孝”。每當品嘗完熱氣騰騰的佳肴,我便從品嘗師化身為洗碗工,幫著媽媽將一個個瓷碗、瓷盤洗的一塵不染;每當每周一次的大掃除來臨之時,我便會扛起拖把、掃把將家里的角角落落打掃的顆粒不沾,把地拖得亮如一面明鏡,可以照出若隱若現的人影;每當爸爸媽媽疲憊不堪時,我便為他們端上一杯“解憂茶”,給他們捶捶背,將他們一天的疲勞和憂愁消除。
記得有一天,我和一位好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拌嘴吵架了。朋友之間和和睦睦倒還好,一吵起架來可不得了。我們像是欠了對方錢似的,都不停地躲著對方,好幾天沒在一塊兒玩。我悶悶不樂地趴在書桌上發呆,無意中瞟見了掛在床頭的裘氏家訓。傳家以孝“義”為本呢!如果我一直因為一件小事同朋友鬧僵的話,就太不值得了!第二天在教室里,又傳出了我和她嬉戲的歡笑聲……
做到了“孝”“義”兩個字,“仁讓”自然也必不可少了。
有一次,正在收作業本的我猛地感到腳有一陣酸痛,就像有顆石頭從高空墜落下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腳上,那疼痛讓人無法形容,我可憐地望著泛紅的腳背,抬頭尋找那個踩我腳的人,但他竟然一句話也沒說,若無其事地走了。我正想對他破口大罵,將他帶去辦公室“喝咖啡”。可又想了想,也許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踩到我又沒發覺罷了,就不要這么斤斤計較了,做人應學會“仁讓”,于是,我收起了自己的憤怒。
“傳家以孝義為本,族以仁讓為先。”這句裘式家訓永遠回蕩在我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