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踐行的優秀演講稿(通用3篇)
文明踐行的優秀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龍江縣實驗小學六年七班張駿昊。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講述我身邊的文明”。
講文明不需要轟轟烈烈,文明就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平平淡淡地存在著。比如:上課時,不亂講話、不做小動作,這就是文明;下課玩耍時,不打架、不追跑、不說臟話,這就是文明;不小心撞到了別人把他扶起來、說聲對不起,這就是文明;遇到老師,行個隊禮、問聲老師好,這就是文明;地上有垃圾,把它拾起來扔到垃圾箱里,這就是文明。
我們班級在“文明”之風的吹拂下也譜寫出了美麗的樂章。看:課間休息的鈴聲響起,我們班一個個小老師便脫穎而出,他們主動請命放棄休息來到了需要幫助的同學身邊,幫助他們答疑解惑,還有的小老師給同學出題鞏固知識等等。聽:“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這樣的……”,“這道題我認為這樣算更簡便……”,“這道題考查我們這樣一個知識點……”,“我的解答你聽明白了嗎?……”“我陪你一起把古詩背熟……”,他們傳播著尊重、關愛和友誼,他們譜寫的“無私互助學習”的旋律在教室中悠揚地回蕩著,這就是我身邊的文明。
文明,一個并不陌生的詞語,卻貫穿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軌跡,劃過了華夏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流傳至今。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文明的江水,順著黃河的波濤,順著長江的碧浪,叢遠古至今,敲擊著中華大地,敲擊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靈,也清洗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靈魂。
但是,曾經無比璀璨的中華文明如今卻變得暗淡,失去了原有的光澤,道德與利益的天平已經嚴重傾斜,敢問,現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多少人不是把文明放在嘴里,而是放在心上。令人嘆息的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正遭受著無情的摧殘,如珍貴的書卷無人翻閱已被害蟲侵蝕,大街上隨處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的情況時有發生,干凈的墻面常有小廣告的出現,公共汽車上讓座的人越來越少,爭擠上車的人卻越來越多,大量河水被污染,大量森林被砍伐,大量珍貴物種正走向死亡的邊緣……到了我們必須要做一些事情來彌補的時候了!
見到一張廢紙彎腰撿起,日常生活中將垃圾分類丟棄,愛護動物,不亂踏草坪,不在樹木上亂刻,那么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更加美好。遵守法律法規,知法、守法、護法,自覺弘揚文明道德之風,對違法亂紀行為堅決抵制,把自己融入家庭、集體、社會,而愛祖國,熱愛生活,那么祖國便會成為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文明踐行的優秀演講稿 篇2
大家好!
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并積淀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而在當今這個社會,講文明講禮儀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大問題。
古代的一個小故事:孔融讓梨,就告訴我們禮儀的重要性。
孔融,魯國人,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文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像這種講文明、有禮貌的小故事,可謂是數不勝數的!
一個小小的文明舉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多少笑容和快樂啊!如果人人都講文明,我們的社會該會多么和諧、快樂呀!
謝謝。
文明踐行的優秀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憂國憂民林則徐廣州禁煙,尊老愛幼孔融讓梨……可是在我記憶中,文明它是公交車上一個座位。
記得小時候的一個炎熱下午,我和媽在車站等車,過了好一會車來了。車上人特別多又悶又熱。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擠到一個通風座位旁,座位上坐著一位四十多歲中年婦女,臉黑黝黝的,衣服樸素整潔。我正迷糊著,突然車子來了個急剎車,我人小抓不住旁邊欄桿,結果撞到中年婦女身上。我原以為她會責怪我,可隨之而來是關愛聲音:“小朋友沒事吧?來,坐阿姨這里!”從來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我一時竟不知該怎么做,只好用求助目光望著媽媽。直到媽媽微笑著示意我坐下時。我說了聲謝謝,并坐了下來。
坐在座位后,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后來我才明白,那不是幸運,那是文明。其實文明一直在我們身邊。對人友善微笑,向老師真誠問好,閱覽室里輕輕翻書聲,將廢紙扔進垃圾桶,放學后隨手關燈……
是的,只要我們人人從身邊做起,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