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爭做文明小學生演講稿(通用3篇)
關于爭做文明小學生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學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文明大學生》
有一種美,令人驚艷,令人回味,令人追求,這是一種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奪目;
有一種美,飄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壘下,這是一種可以吸引靈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種美,給生命帶來激情,給生命帶來溫馨,這種美就是文明之美
荀子曾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那么什么是文明?
在別人受挫時,它也許只是一句安慰和鼓勵;在別人摔倒時,它也許只是伸出的一只手;在別人出丑時,它也許只是一時的沉默,而不是嘲諷。
文明是一種進步,是思想的科學,行為的端正,習慣的改善,修養的提高,品質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文明是告別昨日的無知和粗俗,是自覺的控制,是人性戰勝.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他會說“謝謝”會說“對不起”,而遠離那些污言穢語,他懂得要想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因為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同樣重要。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衛生習慣愛護公共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亂涂亂畫,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他更不會亂丟廢紙廢物、隨意吐痰,因為他懂得環境是大家的環境,把美好留給他人和自己。
關于爭做文明小學生演講稿 篇2
大家好! 我叫___,是二十五中附小二年級(三)班的學生,我是一個內外兼具性格的男孩,在父母和老師的培育下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在校園里,我是老師的小助手,始終堅持文明禮儀原則,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見到老師會主動問好,遇見同學會主動打招呼,“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我經常用。
在課堂上,我認真聽講,會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遇到不知道的會認真的聽老師講解。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假期幫媽媽收拾房間,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認真、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平日里,坐公交車遇到老人、殘疾人、抱小孩的我會主動跟媽媽坐一起,把座位讓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當然,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但我會努力,爭取做到。
關于爭做文明小學生演講稿 篇3
要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文明。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匯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蠻"。漢語的文明對行為和舉止的要求更高,對知識與技術次之。
19世紀之前西方對文明的定義比較狹隘,認為生產方式先進,知識豐富就代表文明,而生產能力低下,禮儀不合西方的定義就是野蠻,所以當對非洲和美洲進行侵略的時候總是定義為文明戰勝了野蠻,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是真正的野蠻。到了現代,西方才逐漸認識到這種對文明的定義是錯誤的。生存競爭的殘酷造成動物之間只有野蠻,弱肉強食,而沒有平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從不平等逐步向平等,從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文明的實質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狀態和平等程度。
具體到我們小學生,該怎么做呢?我認為,要學會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當你往地上扔了一個垃圾或是吐了一口痰,就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你對老師不禮貌就是對老師的培育和教誨不尊重,對家長不禮貌就是對家長的養育不尊重,對同學不禮貌,就是對同學的不尊重,邋遢、不講衛生,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總之,作為一個文明的小學生,我們要尊敬老師、孝敬長輩,善待同學,注意個人的儀表、舉止、談吐,和公共場所禮儀,堅持訓練,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不講文明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