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晉商文化,永鑄誠信之道
2.經營理念的誠信。晉商十分重視商業信譽,對待顧客、商家,無論大小都以誠相待,銷售商品從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更不缺斤短兩、“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秤平、斗滿、尺滿足”、“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4]。晉商中流傳的這些商諺就充分體現了他們難能可貴的經營理念。
3.童叟無欺的誠信。晉商的誠信還體現在不因顧客年邁或幼弱而坑蒙拐騙,而是一視同仁的誠信。清朝末年,山西平遙城內有個討吃要飯幾十年的老太太,一天拿著一張1200兩的匯票,到日升昌要匡付白銀。這張匯票歷時三十余年,日升昌經查驗無誤后,立即將本息全額兌付。原來,這個老太太年輕時,丈夫在張家口做皮貨生意,賺錢后辦成匯票,藏在身上,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幾十年后老太太摸丈夫惟一的遺物夾襖,無意中摸到這張匯票。通過這件事,日升昌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聲名大振,成為晉商中的佼佼者。
無論是在監督、約束機制并不健全的封建社會,還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的當今,以誠信求發展是每個商家的必由之路。晉商的誠信體系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對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具有重要價值和借鑒意義。
目前,我國的誠信現狀不容樂觀,市場經濟誠信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雖然市場機制本身就是一種規范機制,任何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都必然被淘汰出局。但是近年來,我國經濟領域中的失信狀況愈演愈烈,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的10% ~20%,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億元,因不誠信造成的經濟損失合計5855億元,此外還會有一些如人情、道德、法律、行政等方面的間接損失,每年因不誠信而被拖垮的企業也不計其數。這說明企業在誠信方面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建立和完善誠信機制刻不容緩。面對這一現狀,關注并借鑒晉商誠信體系無疑是十分有效的“一劑良藥”。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晉商誠信體系的借鑒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1.培養誠信意識。個體的對事物的認知決定著他們的行為,是否擁有誠信意識決定著誠信行為是否會發生。誠信意識的缺失是導致不誠信行為的關鍵因素,因此培養全民的誠信意識至關重要。晉商對誠信意識的培養是從孩提時代即已開始,在家教中申明誠信的重要性和意義,兒童從小就有了誠信的觀念,從而使其成年后的從商生涯中以誠信為美德。因此,我國的誠信意識的培養也要從兒童、青少年做起,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進行普及,從而進一步擴展到全民誠信意識的培養。
2.鼓勵誠信行為。晉商的諸多誠信行為都廣為流傳,不僅使其名聲大振,同時收獲了相當的經濟利潤,這無疑是對誠信行為的正面激勵,促使誠信行為的發生。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需要對企業、個人的誠信行為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宣傳,樹立企業和個人的誠信品牌,讓誠信逐漸成為人們對企業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也成為個人美德之一。
3.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誠信體系。誠信涉及到企業、組織或個人的方方面面,有效地誠信機制必須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完善的誠信。晉商中頗負盛名祁縣喬家在經營活動、內部管理和家訓中所體現出的誠信行為,至今仍可視為效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