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禮儀演講稿(精選3篇)
10分鐘禮儀演講稿 篇1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免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
一個有高素質、有道德,懂禮儀的人,必定會引來旁人的贊許和祝福。在生活中,很多不經意間發生的事,足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禮儀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個很小很小的動作。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他雖然還是一個四歲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滿腹經文,卻只懂得說不會做的大人要強上百倍。這件小事之所以會被后人所傳頌贊揚,就是因為四歲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禮儀。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生活處處有禮儀。在單位,在家中,在各種公共場所,都不要忘記禮儀。文明禮儀不是靠一個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們大家,一個集體,只要人人都遵守禮儀,講道德,那么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而一個不講文明禮儀的人,也將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當我們站起來扶著老人坐下,我們的文明前進了一小步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認真聽講,和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回到家應該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
能力有所幫助。
10分鐘禮儀演講稿 篇2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題記
不知何時聽到李煜這個名字,只是感覺有點淡淡的憂傷,心頭的顫動,就這樣我被吸引了,或許是因為那似有似無飄渺的傷感。
如同那夜空中劃過的流星,不知有一種光芒可以那樣耀眼;不知有一種生命可以那樣純萃;不知有一種情結可以那樣纏綿,讓我不敢忘懷。無數次,我低吟著他的詞,便宛如看到了那夜色下的孤獨。凄涼絕美的背影。晚風徐徐,灌滿那及地的長袍,清秀俊麗的臉龐,總有撫不平的眉,大概是種絕望吧!
李后主的詞內容博大,因為他不是從外延來理解認識世界的,他是從自己內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他坦率地表達出來,毫不遮掩,這是他作品的風格,也是他命運中止的地方。
戰火紛飛的代,殺戮成性的五代,李煜過于柔弱了。我們在他的詞里面盡管會看到淚水,會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懼,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靈性,特殊的經歷往往會造就這樣的人。李煜,他擁有一種魅力——凄楚。他有更多的細膩,哀愁,傷感還有綿綿的情絲。
李煜歸宋以后,雖然宋太祖用高宅大院供其休憩,但并沒有多少人身自由,只能終日里待在這精致的大院里,以淚洗面。庭蕪綠,但是綠的慘淡,綠的無奈。因為與江南的綠相比,這里太狹小,太局促,大自然的生機在這里也是有限的。江南永遠是綠的代表,春的代表,而自己卻守著這小小的一庭之綠。他反復的說,想要說服別人,也想說服自己,這里面藏著一個落寞的視角。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一句句的蕩氣回腸,不知所終,有點西楚霸王項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場上征伐的氣魄,而李煜是文學里高遠的氣氛,這里包含了人類共同的一種悲哀,都包括在里邊了——就是宇宙的無盡與人生的無常。宇宙的無盡永遠與人生的短暫無常,年年春來,年年花開,年年秋到,年年月圓,可詞卻要日日囚禁于這里,內心的悲涼,憂傷便一觸即發,這是種無奈,“往事知多少。”而那些走過的路,自己又知道多少是對,多少是錯呢?
“小樓”“昨夜”“東風”“故國”“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與“人面朱顏”,這三組對比不斷的切換,讓人有種置身于畫中一樣,有不斷的炫轉,當站在那“雕闌玉砌”的閣樓上時,望著故國,那里的月會更圓,一切如舊,“只是朱顏改”讀起來讓人感到惆悵,而李煜心中的落魄恐怕也如同月光一般流瀉吧?最后一問“問君能有幾多愁”,頭頂的星空是宇宙的神秘,內心的法則是心靈的追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個位置,但這個位置讓你能體會到讓人“贊嘆與敬畏”的東西,最后他卻答非所問“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沒人知道。那塵積了多年的恨,悲,愁是否能流走,那逝去的,只在歷史中留下記憶。
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的燦爛,一花凋落,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人生要盡力度過每道阻礙,不輕言放棄,我想當他面對圓月與星空時就已經釋然了。別樣的經歷,讓他更賦有一種滄桑感和非同一般的洞悉力。柔弱而赤誠,所以隔著戰火硝煙的歷史,我們還是能夠為李后主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感動,這不僅有生命的感發,還有生命透過歷史的領會。這種赤誠而簡單的理解,沒有什么能夠阻礙,人類憑著這個成為宇宙中最簡單而可貴的存在。盡管李煜恨別吞聲,但你聽他的哭聲何曾嘶啞過?這就是赤子之音,飽滿深宏。
喜歡他的詞,是因為那份孤寂和凄清感;喜歡他的詞是那種詩境背后的憂愁;喜歡他的詞是因為那種永不卑下的情懷;喜歡他的詞,是因為他特有的風格,和其中那份品之愈濃,查之即散的焦愁。讀他的詞,就如同夢境般,清新卻又小心翼翼,全神貫注,生怕漏掉些不易察覺的畫面。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夏柳春花畫滿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莼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夜未央,長恨淚,詩心一片,未見春曉拂亮,就已人去樓空。夜未央,盡思緒……
10分鐘禮儀演講稿 篇3
《悲傷逆流成河》,上下浮動著一段郭敬明的憂傷;
《七里香》,是席慕容少女情懷的散場電影;
《飛鳥集》,是泰戈爾一生的執著與不變的守侯;
《志摩的詩》,斑駁的舊影里,藏匿了一個謎一樣的徐志摩……
一些書,讀過也就罷了,興致過后,剩下的也就只有白紙黑字。而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拾起《志摩的詩》細細捧讀時,才發現竟有一本書能讓我這個不勝喜書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沉迷,像是一瓶埋藏多年的陳釀,散發著馥郁的清香。
大概是真的醉了,醉于它那僅屬于徐志摩一人的獨家淡淡思憶,醉于那譜寫了徐志摩一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人生百態,冷暖自知……
幾十首詩篇,華麗如斯。
一首《笑解煩惱結》,是張幼儀的忠孝節義,亦是徐志摩的一次解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命運硬是把兩個不相愛的人硬扯在了一起,機織了千絲萬縷的難解的煩惱結。他憐她,
憐她在自己外出求學時獨守空房,卻撐起了徐家的半邊天;憐她替自己盡守孝道,愣是從一個不識字的大家閨秀變成了徐家家業的管事;憐她拿得起放得下,見到休書時走得毅然決然,從不計較多年付出……她卻恕他,恕他移情別戀,恕他拋卻糟糠之妻,恕他對自己的一世不平,終是轉身離開,聽身后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消除了煩惱。
僅次于愛的最強烈最豐滿的感情是憐,僅次于自愿犧牲的最圣潔的品質是恕。他們沒有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卻演繹了一場比愛情更似愛情的人間大愛。
一首《再別康橋》,是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亦是徐志摩的一場浮生若夢。康橋河畔,金柳飄搖,柔波蕩漾,徐志摩在這里遇見了他一世的春暖花開,沉淀了一段彩虹似的夢。那是在榆陰下的潭邊的低聲絮語;那是撐一支長篙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歡聲笑語;那是在青草更青初漫溯的浪漫唯美;那是在康橋大學以詩寄情的絲絲柔情……而夢終歸是夢,夢醒時分,她恨他早已有妻,埋葬了關于他的一切嫁作了他人婦。而他,重游康橋,在依稀的記憶里尋她舊時模樣,恍若隔世……
相愛的人,終究沒能在一起,留下了一個遺憾的故事。情深緣淺,只能錯過,徒留她的華篇,“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唱成了絕響。
一首《為的是》,是陸小蔓的妖嬈美麗,亦是徐志摩的一個歸宿。“我對你祈禱,我對你禮拜,我對你乞討”,忍受了無數人的白眼他為的只是迎娶身為煙花女子的她;“我為你發癡,我為你頹廢,我為你作詩”,拋卻了一切前塵舊愛他為的只是一心一意和她廝守到老;“我拿你咒罵,我拿你凌遲,我拿你踐踏”,婚后的所有爭吵他為的只是無法忍受她身為交際之花的水性揚花……所有的所有,為的是他愛他,為的是他視她如命,為的是把她捧在手心里。
而他的狂熱,她的任性,終究是把感情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就在快要決堤的時候,他卻走了,如晨星般隕落,安靜地去了遙遠的天國。而她,什么也沒有說,默默閉門三天為他守靈,并整理了他流傳于后世的本本詩集……
誰說煙花女子皆無情?只是未到情深處。
三個女人,三種迥異風格,卻都在一個徐志摩身上留下了她們的傳奇。
大家閨秀張幼儀的忠孝節義,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端莊典雅,交際之花陸小蔓的至情至性,都為《志摩的詩》更添了幾筆不一樣的神秘色彩。
如新月,在朦朦朧朧之間暈開綺旎的光;
如暮光,燃燒了太陽,燦爛了晚霞;
如塵埃,浮動了整個世界;
……
《志摩的詩》,沉醉如斯。一場風花雪月,一場浮生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