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大學生演講稿(精選3篇)
文明的大學生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來自醫藥衛生學院護理系一班的穆x。今天,很榮幸能夠站在這里代表優秀學生發言。首先,向今天所有獲得獎勵和表彰的同學表示熱烈祝賀,并代表所有被表彰的同學,向一直關心和幫助我們的領導、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為肩負著民族復興重任的新一代,我們應該牢固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揚“講文明、重禮儀”的中華傳統美德,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文明大學生。
身為當代的大學生,文明禮儀不僅是衡量我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更是體現我們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是圣潔的殿堂,是文明的搖籃,大學生活是求學路上的新起點,也是提升個人修養的最好契機。那么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就是要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努力構建文明和諧的校園。
創建文明和諧校園,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需要我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發揚“自立自強、求是創新”的校風和“勤學善思、明辯篤行”的學風。師生之間互敬互愛,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創建和諧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寬容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才能是大學生知識的體現,禮儀是大學生素質的體現”。所以在大學里,我們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對文明禮儀的培養。
但在我們身邊,很多同學只注重學習文化知識,卻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事實上,良好的行為規范,不僅僅為我們的學習保駕護航,更為高尚人格的養成打下基礎。相反,如果我們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即使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也得不到社會的肯定。因此,我們必須嚴于律己,不做“有才無德”的人,而要努力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同學們,我們大學生是社會青年中的精英,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將收獲一個習慣;每播下一個習慣,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90后的我們富有個性和想法,富有創造力,我們得益于這個時代。
90后的我們,開始成材。我們已經邁入了更高的一個階段。正如《大學》里所說到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不僅是求知治學的圣殿,也是成長成熟,步入社會的長廊。歲月流逝,時光荏苒,我們學過的知識或許會慢慢被遺忘,但我們鍛煉培養出的良好習慣和品質,卻能讓我們受益終身!
“天下大事,必行于細”。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落實到每一個言行中,爭做文明大學生,為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作出自己的貢獻。
今天,是我們接受表彰的日子,但我們應該銘記,我們渺小成功的背后,凝聚著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培育和支持。最后,祝愿各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祝愿各位同學學習進步。愿我們能一起尋找到屬于我們的一片蔚藍天空!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文明的大學生演講稿 篇2
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面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謝謝大家
文明的大學生演講稿 篇3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20xx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游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涂;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于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于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