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垃圾公益活動感想(精選3篇)
撿垃圾公益活動感想 篇1
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中學生參加公益活動,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于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xx年10月5日,高二二班的高玉峰,管旭童,劉偉,沈德文等人在黃島區的很多角落實行撿垃圾等多種社會活動,通過和他人的接觸、交流,學會理解他人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職業情況,懂得尊重人、體諒人。通過體驗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系,懂得他人和社會群體在個人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重要性,體驗關懷的溫暖,對他人的幫助心存感激。同時,我們在實踐中感受到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生命的可貴,是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每當我們撿起自己身邊的一塊垃圾時,我們的內心都感受到了的內心的喜悅和滿足感,我為我們能參加這次活動而感到驕傲。
為此,我們還要壯大我們的公益隊伍,讓更多的人投入到我們的公益事業上來,感受公益事業帶給他們的快樂,我希望團委廣泛發動,壯大社區志愿服務力量,提高社區志愿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健全機制,為社區志愿服務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公益活動是記錄學生組織或參與的社團活動的一部分,管理能力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會工作。我們應該要求自己通過社團活動諸如公益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發展自己的特長,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同學和睦相處,同時在公益活動中,也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和協調應變能力,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學會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本領。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愿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在敬老院中,我和其他同學毫不嫌臟。耐心、仔細地幫助老人們洗衣服、剪指甲。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的孤獨、我們的幸福和自私。我們在那里盡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談心,竭盡所能使老人感到溫暖。我們還幫助敬老院的職工一起打掃敬老院。雖然我們滿頭大汗,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這次的集體公益勞動,使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溫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響應學校號召,積極組織類似公益活動,對于抵制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腐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形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公益勞動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公益勞動同樣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最后,感謝學校給我們這次機會去感受公益活動帶給我們的無限魅力。
撿垃圾公益活動感想 篇2
童年,多么美好的字眼充滿天真爛漫,可是在順德福利院我們看到了另外一些孩子,他們一出生就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是誰?他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身體的殘疾而丟棄了他們。記得我作義工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淚水在我的臉上流淌,心在痛,我聽到了來自生命深處的呼喚,我看到了一雙又一雙小手伸在眼前,眼里滿期盼,他們很認真得問我:“下次你還來嗎?什么時候來?是真的嗎?”
回到家里我們每位義工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我們100多名義工堅持著一有空就去看看他們,雖然只是和他們聊聊天,喂喂飯,打掃一下衛生,但我們每次去,孩子們都象過節一樣喜慶,纏著我們問東問西,今年六一兒童節,我們陽光會在福利院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童在陽光下音樂會”,(與幻燈片結合,加入一些活動場面的介紹)
隨著關愛活動的深入,我們想,也許我們可以教他們一些知識……雖然很多人覺得不可能,但是我們在市團委的支持下,陽光會在以順德朗朗鋼琴藝術培訓中心和華夏愛嬰為主的老師們的參與下正式給他們上課了,想著孩子們能夠在知識的大海里遨游,我們每個人都激動萬分,我們多么想這種教育活動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并且以此為基礎,向佛山各區乃至各地推廣,讓更多的孤殘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很多,難道還要失去學習的機會嗎?
目前,我們面臨一些困難,開展這個計劃需要更多的支持,現有的資金我們只能開展三個月,三個月之后呢?
在這里,我沒有沒有豪言壯語,只是想說,朋友們,是時候我們該做點什么了,因為愛,因為關懷,生命重新獲得了陽光!也許,明天,這些幸運的孤殘兒童,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樣走出教室,走進綠色,走進五彩斑斕的世界。
朋友們,請伸出您的援助之手,一起來幫幫這些可憐的孩子吧,讓我們共同見證這些孩子的生命奇跡。謝謝大家!
撿垃圾公益活動感想 篇3
尊敬的教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各位朋友,我們人稱為萬物之靈,在碰到嚴重天災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自己其實非常脆弱,但是許多哲學家還是提醒我們,鼓勵我們說人類畢竟還是偉大的。西方近代法國的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他說人是大自然最柔弱的蘆葦,蘆葦非常脆弱,風一吹它恐怕就折了,人的生命恐怕跟蘆葦差不多,但是人是會思想的蘆葦。人在萬物里面就因為他有理想,可以思考,所以就成為萬物之靈,作為一個人就是要發揮他的思考能力。但是我們在平常的日子里不太想這樣的問題,幾年、幾十年,忽然來一個天災,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思考:到底人生的意義何在?今天面對這樣一個災難,我們活著是應該想一想是為了什么?
說到這里,我就舉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來說,幾年前美國拍了一部電影叫《拯救大兵瑞恩》,故事是說第二次大戰的時候,有一位母親有四個兒子全部當兵,三個兒子都陣亡了,美國的參謀本部一看,這位母親有四個兒子,三個已經為國犧牲,最后一個一定要把他搶救回來,就派了一個小組深入敵后,把瑞恩救回來。為了搶救他,又死了好幾個士兵。瑞恩后來就說,我一個人活著,但是好多人為了我而犧牲,所以我今天活著不是只為我自己,我要為那些替我犧牲的人也活下去。
這說明什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對于我們逝去的親友最好的懷念。他們去世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們活下來了,我們就要記得他們在我們的回憶里面,我們這一生要把做人的優良的素質表現出來。通常我們的生活只是一個量的累積,譬如你今年幾歲,你就知道大概做過哪些事,但是你做我做都沒有什么大的區別。當你認真地看待你的生命時,就有質的差別,也就是說,你活多久并不是很重要,你的生活品質好不好,那才重要。因此,很多人為某種情況而走(去世)了,我們留下來的人,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生命的優良素質表現出來。
法國作家加繆,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有一本小說叫做《瘟疫》,一座城里發生了瘟疫,這座城就被隔絕了,里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城里有幾萬人怎么辦呢?于是有兩個人開始合作,一個是醫生,一個是牧師。在西方社會,醫生代表科學家,牧師代表宗教家,這兩種人平常不來往,因為他們的想法不一樣,科學家認為你干嗎信宗教呢?宗教是想象的,你不信就沒有了,信才有,這是科學家的立場,認為神不能夠證明;但是宗教家就認為,人的心靈不是只有身體,還有屬于靈的部分,很多人什么都有,但是他照樣需要某種安慰,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其實不一定是真正的快樂。說到是不是快樂,我在這里加一段插曲,我這幾年對于心理學特別關注,是因為幾年前讀到一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書,他在歐洲替很多人治療心理疾病,后來歸出納一個結論。他說,我當心理醫生三十幾年,很多來我這里看病的都是社會高端上層的人士,這些人都是“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樂”。這三句話說得真好,我們現代人不是這樣嗎?身體健康,心理正常,可以跟人來往,但是并不快樂。這時候你就要問:什么叫做快樂呢?通常很多人的快樂都是因為別人的苦難而反應出來的,平常覺得不快樂,看到別人有災難,忽然發現我還是蠻幸運的,如果沒有這些參照的話,恐怕快樂的機會不多,如此一來快樂變得太被動了。所以榮格的觀念,給我很多的啟發,通過這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健康,今年大概幾歲,這個可以通過外表來進行判斷;另外一個是他會不會念書,工作情況怎么樣,心理是不是正常)來判斷快樂與否,是非常冒險的。因為人的身體注定會要結束,據統計,我們過去的人有九百多億人,但是最后都是塵歸塵、土歸土,將來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我們也跟他們一樣,我們的祖先是如此,我們是如此,我們的子孫后代也一樣是如此。所以我們不能靠身體,身體總是會衰老的,總是會病,總是會結束。那能不能靠心理、靠理智、靠心智能力呢?也不行。現在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很多人年紀還不大,就已經開始慢慢地健忘了,患了失憶癥。我有一個同事年紀和我差不多,還不到六十歲,就已經有問題了,他說那天坐在書房想到客廳拿一樣東西,他就走到客廳,到了客廳忘了自己為什么來客廳,他就想回到書房可能會想起來剛才為什么到客廳;他就回到書房,回到書房之后,他又忘了為什么要回到書房,這就叫健忘癥。所以你不能只靠身跟心,因為人的生命還有屬于“靈”的層次。用一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叫做祖先崇拜,我們的祖先繼續存在,怎么存在呢?他有靈的存在。你這樣想就很簡單了,沒有什么迷信的問題。
人是很復雜的,平常有時候斤斤計較,等到出現重大的災難,人性的光輝面表現出來,完全無私,完全忘我,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所以人的生命是非常的神奇,充滿了奧妙。他卑鄙的時候可以跟動物一樣,他高尚的時候可以跟天使一樣,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是問題是:你要往哪里走呢?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每一個人都成為天使呢?這一點要做到不容易,因為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某種修煉。所以我剛剛提到,在加繆的小說里面,當一個城市發生了瘟疫,這時醫生跟牧師攜手合作,他們說了一句話:不管有沒有上帝存在,現在誰都不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要合作來幫助所有的百姓。大多數的人在碰到災難的時候,都會攜手連心來設法化解,為什么啊?通常我們的命運都是被自己的性格所困住的,一輩子性格不改,命中注定就往這里走,這是很簡單的命運,還有很大的災難,也是一種命運,沒有人可以知道為什么災難會發生在四川,沒有人知道。你也不能找任何理由來說,一定是哪些人可以活下來,哪些人就命該如此,因為有很多是天真無辜的孩子。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再作別的解釋顯然太復雜。
在這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古希臘悲劇,我們雖然是不一樣的傳統,也可以參考一下。古希臘悲劇對于西方人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啟發?所謂的悲劇的主角就是命運,不管怎么樣,就算你知道了,你也避不開,這就是命運的厲害。為什么需要有悲劇呢?我們都知道在雅典有幾個露天的大劇場,周圍的觀眾可以多達五千人,底下是一個舞臺,整個劇場順著山坡往上蓋,然后就看著底下一些人在表演。大家知道演的是悲劇,都知道事情會怎么發生,所以人們都在內心里呼喊“不要發生,不要發生”,但是命運是不受你操縱的。所有人都說“不要發生,不要發生”,但是該發生的還是來了。為什么希臘人要演這樣的悲劇呢?他要人引發兩種情感,第一種叫做憐憫,第二種叫做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