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四韻,高原春景
人生一世,如同浮云流水,過往是覆水難收,我們擁有的就只是現在。現在的陽光,現在的午后,現在的春景。當靜靜而過的風拂過,帶人走進校園四韻,了解一方文化,觀高原春景。
說起故園四韻,莫過于民族大學的二橋,一山,以及一湖凈水。此四景,險中有奇,如夢唯美,無意走過,各具特色,千姿百態,象征著流年歲月讓人回味。春風度過,不覺間,濃霧環繞,在野鴨的應和下,構成一幅完美的風景畫,吸引成千上萬學子觀賞其次,也讓許多孤獨的旅客那顆不安的心得到釋然。
走過一棟棟樓閣,邂逅一片片竹林,有花香,有鳥叫。在夕陽陪伴下,最適合去風雨橋。時間讓風雨橋沒有了金碧輝煌,沒有了莊嚴的任性,但一磚一瓦之間,塵埃點點,可以懂得,經歷多少滄桑,看淡多少苦寒。但是,再一看,精神常溫,品行不移,那熟悉的味道還依舊香醇,飄蕩高原大地。
鳥欲高飛需展翅,人欲上進需讀書。此乃讀書之地,離圖書館最近。有讀書俱樂部,有藝術大樓。喜歡當旁觀者,那十指相扣的情侶,那勾肩搭背的天涯知己,那八十老頭吟詩作對,那七歲孩童的天真,笑對流年。他們做在橋上,不在意別人的眼神,不需認可,不用介紹,做自己喜歡的事,唱歌,討論,說文解字。各干各的,輕輕而來,輕輕而去,恰如天邊的云彩一般飄逸自由,毫無牽掛和煩惱。而此時可以靜靜看待天空飄逸的云彩,帶著時光劃過校園一角。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早起床,梳洗罷,在鳥的叫聲中,開始漫步而行。穿過十三棟大樓,向前再有五十米,就會看到那古老而悠久的狀元橋。狀元橋在歷史上已經歷兩千多年時光。待到建在學校,已有破舊,只是那種氣氛還在,氣節還存。它連接山與山之間的距離,或樹木,或西亭,或樓閣。方便了行人,方便了雨中的漫步,方便了再憶流年。遷徙的鳥也可以有個棲息的地方,受傷的心靈也可以得到慰藉。
煙春三月,喜歡安靜的男男女女,都會來到狀元橋,聽風雨,賞春光,櫻花飛舞。靜靜而過多少顧客,誰會為誰牽掛。橋上坐立一樓閣,人說狀元樓,四根柱子上,書寫著曾經滄海,歲月靜好。而一個思鄉的游子,最喜歡長待,憶一曲離殤,以思過往,借一支素筆,勾畫未來。如此而來,不羨清風,不慕繁華。
春雨過后,狀元橋下的狀元湖,別有一番風采。雨水的滋養下,一些凋零的花掉入湖里,不曾想,竟成為魚蝦的美食,從而慢慢長大,時而浮出,時而潛入水底。在這個季節,垂釣是種不文明的行為,因為萬物生長,魚蝦也嗷嗷待哺。
靜靜坐在湖邊,忘記夕陽西下,忘記春來春往。一些情侶相約于此,海枯石爛,定下一世的誓言。可風景依存,人已漸漸老去,不知那些古老的誓言,是否還有人在堅守。時常期待,山下的風拂過高原,給人清涼,給水安慰。使得湖里呈現出陣陣水波,一圈圈,一陣陣,做著怪臉,似笑臉,如鳥兒,像夢境一般迷人,不愿離去。
有山必有水,有鳥該有林。看過二橋,一湖水,一路向西,將看到一片郁郁蔥蔥的熱帶叢林,人稱勵志山,走過很多情侶,有稱愛情山。此中有彎彎曲曲的小道,收藏著行人的足跡,有輕歌曼舞的苗家姑娘,有孜孜不倦的侗族小伙,沒有相約,卻能相談甚久,各有趣味。各種各樣的鳥,從江南而來,棲息于夢中的家園,早出晚歸,為此山帶來更多春天賜予的詩意。
去過勵志山的人,都知山之習性。她讓人心靜,給人啟迪,開闊世界,豐富閱歷。當自己煩惱時,不覺間,會步入山間,拿一本書,放于心間,放開喉嚨,背《詩經》,歌《楚辭》,優雅動聽。說佛詩,感佛語,一醉心安。而此時,鳥欲靜而風不止,山欲老而心不動。仰望星空,夢幻的還是林間,難忘的還是那種心境。
故園四韻,傳達出不朽的青春氣息,讓人懂得高原情懷,開始欣賞春日之景。如看一場煙雨,從開始下到結束;看一只蝴蝶,從蠶蛹到破繭;看一樹的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不為詩意,不為風雅,只為靜靜品味眼前的風景,那樣的日子,會如一杯白開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簡單。也許只有這樣,生活才會少一些失去,多一些如意。
所以,在人生大潮中,不丟流年才更好。守住光陰的渡口,不忘故園四韻,不忘高原春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