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作文:端午節的由來
有關端午節作文: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說法很多,而的 說法說的是屈原。 1.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 齊諧記》和北周宗懊《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泊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 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淚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 救,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 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 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 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 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 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 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 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 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 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時吳國忠 臣伍子青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節。 3.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 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 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 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 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人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 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 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 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 遺跡。 4.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 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 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 藥,以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 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 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 “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 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 的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 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 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估五 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 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 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首蒲、艾葉以驅鬼,薰 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5.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 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 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 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 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 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 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 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 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 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 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 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而以紀念屈原說影 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超群,人們也愿意把 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6.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瘩卿競雄,號鑒湖 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 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 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19xx年7月15日在紹興 軒亭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 勇事跡,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