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端午的痕跡
(1)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因為屈原的緣故,也叫詩人節。從古到今,吟誦端午的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令人沉醉。宋代楊無咎有《齊天樂》云: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端午的風情由此可見一斑。
吃粽子,掛荷包,懸艾草。望著浩浩江水,無緣無故竟流下淚來。歌九章,飄飄沖風兮浩蕩,蕩蕩橫波兮斷我衷腸。魂兮歸來,龍舟爭渡。菖蒲桃柳,一樽煮酒。思量霧靄迷茫的五月,一個躑躅徘徊形容枯槁的靈魂。風清月白的汩羅江,依棹而歌,也學著漁父的樣子,清兮濁兮,上下求索。
我愿是一條魚,在《秭歸龍船調》的呼喚下,溯流而返。而《天問》則是一句憂郁的讖語,注定了詩的燦爛,也注定了孤獨的靈魂。啜飲雄黃酒,清風兩袖義沖冠。忍受漫漫黑夜,看淡功名利祿,我的三閭大夫啊!兩千年了,你縱身一跳,高潔的品質讓高山仰止大地動容。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辭章里的五月初五寫忙傷感。我坐上汽車,穿過吳越之地的木瀆,前來尋找端午的遺跡。天空蔚藍,四周喧嘩。徜徉在粉墻黛瓦下,看戶戶門前的艾蒿在風中搖動。酒后憶屈原,剝開一粒粽子,幾度醉,幾度醒。
(2)
詩人的眼睛滿含淚水。屈原的概念越來越抽象,最后模糊成一個古老的圖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兩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句話的精神依然砥礪不懈。凝神,隱約看到斑駁的墻壁上有一些漏洞。行走,古代的建筑府邸一直張著嘴,用無聲演繹著風骨。我用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與清風和陽光廝磨著,聆聽賽龍舟的號子聲。
小時候,對于端午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粽葉飄香,艾枝插堂,出門一望麥兒黃。如今,特意查找了一些關于端午的典籍,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關于端午節的來歷,說法眾多:湘江流域紀念屈原;蘇州地區紀念伍子胥;浙江一些地方紀念曹娥……但影響最廣的還是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自不必贅述,因其魏晉時代就已盛行。我記得在故鄉魯西南地區,那里端午最盛的是以艾葉煮咸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咸鴨蛋、咸鵝蛋。據說沒有天亮的時候,吃了用艾葉煮咸雞蛋可以明亮眼睛。每年端午,母親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煮上一鍋咸雞蛋,然后把我叫醒。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咸雞蛋,據說這樣可以不生病。這也許和艾葉插堂來源差不多吧?
端午節的前一天,我把真空包裝的粽子取開,放在清水里煮,想提前嘗一嘗新鮮。聽著水咕嚕咕嚕地響,看著裊裊的熱氣冒出來,一屋子都彌散著清香。朋友有些興奮,圍著鍋子,一會兒走過來,一會兒走過去。看著她急不可耐地樣子,我心中暗自竊喜。粽子煮好了,水當當的,泛著清新的光澤。用筷子把粽子夾到碟子里,看著被紅線纏地結結實實的粽子,我滿心喜歡。剝粽子,就是找尋著深藏著清香的秘密。等待我剝開,蘸糖,細嚼,香甜的端午節悄然來到身邊。
(3)
今年的端午節,蘇州的許強來電,說搞一個打工詩人詩稿端午義賣活動,我應允參加。天一亮,我便從張家港啟程。想著趁此機會,正好和幾個素未謀面的文友在一塊聚聚。一路顛簸到達時現場時,結果還是遲到了十分鐘。見到了許強,韓墨,孫子兵,顧艷龍,張口,千金虎,荷小她,赫小芳等,激動地手握個不停。在詩人節里詩稿義賣,意義自然不言自明。我在臺上朗誦是《站在四月里的母親時》,自己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求學期間,想到了那次和母親的通話,心里熱熱的。現場,手稿被一位友人五十元拍走,也算自己為籌建中的中國打工文學館做了一份貢獻。
端午節,除了談論著今天的活動,話題總不可避免地要說到粽子以及相關的瑣事。推杯換盞之際,大家說著有關端午點點滴滴的記憶,掛艾蒿,佩香囊,系彩線,包粽子……自己有關端午節的記憶,一直都留在清貧的童年,那時的幸福開心真簡單。而現在,長大了,感覺好像遠了很多,怎么營造也沒有當年的那種氣息,也許是好多年沒有那么開心過節的緣故。
下午去木瀆古鎮采風,一進景區,腦袋就活泛起來。
江南園林的氣息撲面而來,眼睛一時間就不夠看了,連忙把各種景致裝相機,留著日后慢慢賞析。嚴家花園花樣繁多,亭臺樓榭像粽子一樣把空間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清新依舊,幽深婉約,透著古典的味道。邊走邊暢談,和文友相互通報著文字如何的育種和播撒,說著今年的收成。隊伍里也有幾個半大不小的學生,聽著她們嘰嘰喳喳地說笑,感覺自己也年輕了不少。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的木瀆古鎮,因“木塞于瀆”而得名。兩千五百年過去了,薈萃無數文人。跟著導游穿梭在粉磚黛瓦青石小巷中,滿眼的新鮮。看著石拱橋下咿呀的流水,再加上幾句吳歌軟語,細細聽來,別有一番滋味。平日里麻木的狀態,在此也重新煥發了生機。
馮桂芬的故居,也就是榜眼府第,磚雕、木雕、石雕傳為其鎮園之寶,因為自身的喜好,腳步就走不動了,小心翼翼地打量半天,直到眼睛發酸才作罷。想著以后攜友來此園林深處,沒有燈紅酒綠的世俗,在清新淡雅里,豈不是一大人生快事。活生生的文化古樸清幽,極有唐詩宋詞的意境,即便不是文人,想必也會吟唱出幾句吧!
作為“吳中第一鎮”的木瀆,因其是溝通蘇州城和太湖的交通樞紐,而成為太湖門戶。聽著導游的講述,我在《盛世滋生圖》前久久駐足,難怪清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駐蹕木瀆。徜徉在深深庭院里,小橋,流水,往事悠悠。
(4)
端午節,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鄉那些在田里掛滿金黃的小麥。面對一望無垠的麥海,內心深處頓涌起磅礴的沖動。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麥,芒谷,秋種厚埋謂之麥。麥子原產西亞,傳入我國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其間,麥子也逐漸成了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生命背景。依如今的時令,是不是該收割了啊!
在端午的麥田之外,捕捉童年記憶的精靈。懵懂時代,我稚嫩的臂膀,每每被麥芒扎著,晚上一準會紅腫癢疼。母親就讓我幫著推車上坡,或者跟在裝滿了麥子的車后,拾那些后面零亂掉落的麥子。我當時偷懶,常跑到路邊乘涼,偶爾砍根柳樹的枝條,去皮,制成柳笛,憋著勁吹出些不知名的曲調。有時候也喜歡用柳枝編成的帽子。
父親常吩咐我從村后溝割一捆兒艾草,曬干,在夏天的臨睡前點燃。苦澀的艾草味驅蚊的效果差強人意。看著霧白色的輕煙飄起來,我美美地躺下,等到艾草燒完時,趕緊把門窗關牢。夏天好像只有這樣,每晚才能睡得安穩覺。
(5)
日子如水慢慢地流逝,渴望重溫童年那簡簡單單的期待,只為記憶中的一個糯米粽子。其實,關于端午節,還有白娘子的傳說。上學后,讀完《白蛇傳》,才有一個清晰的故事脈絡:端午那天,白蛇喝了雄黃酒,顯原形嚇死了許仙。后青蛇和白蛇冒死去昆侖山,盜仙草救許仙。法海從中作梗,非要拆散了白蛇和許仙。白娘子的兒子長大后,考中了狀元,推倒了雷峰塔救母……傳說中,溫馨的情節讓我心生感動。在南方的五月,在綿綿的梅雨來臨之前,看一眼裊裊的炊煙, 民歌咿呀,龍舟競渡。活在農歷中的端午,之于我已漸行漸遠。我只能躲在久遠的民俗里,遠望,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