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寄托情感希望的五月節
【端午節】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后,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并向江水中拋撒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此后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相關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劃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來由。2006年5月20日, 端午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中國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入選理由】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域差別而略有不同。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詩詞名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張耒《和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蘇軾《浣溪沙》
不論精英還是民眾,不論醫學手段還是信任手段,保護健康是端午節發生的根本原因,端午習俗中的信仰方式,給人們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中國夏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重午節、重五節、五月節等。
端午一詞,源于古代的干支記日法。按照干支記日法,共計5個午日: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每個月包括兩個午日,端午的字面意思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不過,這個節日最早直稱五月五日,端午一詞的最早文獻記錄是晉朝周處的《風土記》。后來,干支記日法被數字記日法取代,節期就定在五月五日了。
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夏歷建寅,即把初昏時刻北斗星柄指向天空寅辰的月份定為歲首,即正月。正月為寅月,五月就是午月。五月午日,就是午月午日,故名重午。重五,是因為重復了兩個五。后來端午節成為五月最大的節日,故名五月節。這跟中秋節又名八月節是同一道理。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一個普通的日子為什么被冠以惡名呢?按照百姓的生活經驗,此時氣溫驟然升高,各種毒蟲如蝎子、蜈蚣、蛇、蚊子等蠢蠢欲動,對人類健康、尤其是兒童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由現實危險上升到信仰層面,一些人相信此時瘟神會作惡。上升到哲學層面,陰陽哲學認為,五月正當夏至,白天最長,陽氣最盛。陰陽二氣爭斗激烈,宇宙喪失平衡,邪氣叢生,危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