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是隨這幾年網絡的普及而迅速竄紅的。上網一轉,大小網絡文學站點林立,比較大的有“榕樹下”等。網絡文學篇幅以中短篇為主,題材豐富,新作層出不窮,一派繁榮景象。對網絡文學的前景,大家各有說法,仔細分析一下,也許會看得清楚些。
我看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網絡+文學?
相信上面這個等式是不成立的,網絡與文學的結合,不應是生硬的概念拼湊。數字英雄們要發展網絡經濟,走電子商務之路,其目的不外是為了利潤,維持網絡經濟的根本是贏利而非一時的炒作。網絡的飛速發展和目前全球知名網站的紛紛虧損把這樣一個課題推到了人們的面前:在網絡經濟理論系統尚未成型的大環境下,如何把文學和網絡結合起來,使之成為贏利的經濟模式呢?傳統的商業理念讓人很自然而然地把網絡文學分拆成“網絡”+“文學”兩個金字招牌,配以強!大的媒體攻勢,將它商業化。網絡文學作品將會像麥當勞快餐、公共澡堂一樣,“有興趣,大家一起來。”那就不難想像會有這樣的情形:當人們一次又一次地點擊它的網站,瀏覽一頁又一頁……
網絡文學=網絡的文學?
現在網上盛行聊天、玩icq,網戀之潮也如烈火燎原,勢不可擋。也難怪現在的網絡成為了青少年的天下,當今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個消閑娛樂網而非商務網,這樣以網絡為題材、迎合青少年品味和心理需求的文學作品自然大受歡迎,《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是典型代表。該文中就有網絡時代的愛情觀、生活觀、現代人的情感解壓等好幾個新潮的理念值得人們去大炒特炒。但這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新事物的耐讀性可以用嚼口香糖的理論來描述:初時味道很甜,大家都越嚼越起勁,越嚼越爛,很快嚼到無味的時候,驀然回首,也只得一個嚼得黏糊糊的印象。
網絡文學=文學的網絡!
網絡文學歸根到底是為了發展文學,網絡只是作為一種便捷的傳播媒體為文學服務。網絡文學走向過俗、過濫的商品化,或只把題材局限于網絡,都不利于它長遠的健康發展。
要使網絡文學發展為文學的網絡,就要掃清其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首先是題材的窄化。這是把網絡文學看成“網絡的文學”的結果。局限的迎合造成讀者群的窄化,也限制了作者們思維的發展。“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在這方面“榕樹下”就做得很好,稿件取材廣泛,內涵豐贍,顯得多姿多彩。網絡文學的發展需要讀者,而讀者群的擴大正需要作者們對新領域和新題材的嘗試。如“榕樹下”有一篇《赤兔馬的回憶》,用馬的視角觀察歷史,縱橫古今。視角獨特,意味綿長,可以說是一篇高質量的網絡文學作品。當然,網絡文學在追求質量的同時,也要努力發掘和開拓廣大的通俗文學市場。藝術源于大眾,陽春白雪固然好,但下里巴人也自有它的妙處。孤芳自賞往往是弱者的表現,這正是網絡文學要警惕的。
總之,如同網絡一樣,網絡文學也是個新生事物,從網絡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它必然需要一個逐步規范化的過程。其中諸如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等問題也急需解決。從資金、技術、人力、市場等因素考慮,當前網絡的戰國時代必然要向優勝劣汰的更高層面發展,而網絡文學在這網絡經濟的大潮下能否找準自身的位置,求得更大的發展,正是我們翹首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