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作文素材議論文優(yōu)秀范文
文明,一串連著中華五千年風(fēng)雨的金絲。文明貫穿著華夏的歷史長河。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guān)文明的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對一個人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對一個國家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道德風(fēng)尚和生活習(xí)慣的反映。
在古代學(xué)說中,大多都以禮為天下先,強調(diào)以禮治國、以禮治家。像《禮記》,《論語》等一些書籍。還有像“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等等這樣一些名言,都證實了這一點。古人尚以文明禮儀為首,我們則更須注重文明禮儀。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素有“禮儀之邦”這樣一個光榮的稱號,而作為其中的一員,就應(yīng)努力去把祖國的這一特點發(fā)揚光大,去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
文明禮儀是人不可少的,正如孔子的那句話“不學(xué)禮,無以立”
當(dāng)我們坐在公共汽車上時,是不是該讓座于老人、幼兒或有需要的人呢?當(dāng)我們在校園中遇到老師同學(xué)們時,又是不是要敬個禮,或點個頭,向他們問候一聲呢?當(dāng)我們見到路邊的一片片垃圾時,是不是該彎彎腰,伸伸手,去撿一撿,再將它們?nèi)咏鹄澳?當(dāng)我們遇到殘疾人時是不是該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過馬路,或者帶他們?nèi)ツ康牡啬?
文明不是一天兩天就有的,而是要成為你的良好習(xí)慣。見到了人行道上的一塊香蕉皮,你主動上前撿起,并把它扔進果皮箱,我想,你已經(jīng)做到了“文明”二字;在公共場所中,說話盡量小聲,不影響他人,即使人多,也不推不拉。那么,我想,你又做到了“禮儀”二字。文明禮儀就是這么簡單。
如果你忘記了知識,你不算失敗,因為知識可以再學(xué);如果你花光了金錢,你也不算失敗,因為金錢可以再掙回來。但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我們學(xué)習(xí)文明禮儀,不應(yīng)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上。文明禮儀,從我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把文明禮儀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文明禮儀真正伴隨我們成長。
文明是我們素質(zhì)的前沿,擁有文明,我們就擁有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學(xué)校開展“傳承文明,做文明的守護者”的活動,我積極地參加,還把它帶進了我家呢!
那天晚飯后,我叫來爸爸媽媽和妹妹,讓他們都坐著。我站在前面,一本正經(jīng)地說:“從現(xiàn)在開始,進行普通話比賽。比賽規(guī)則是這樣的:從現(xiàn)在到下周一為止,只要有人發(fā)現(xiàn)我們其中一個人在說夾江話,就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到了星期一,誰被發(fā)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少,誰就是‘普通話大王’。”大家都贊同我的提議。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我發(fā)現(xiàn)全家人講土話的次數(shù)漸漸地減少了。到了星期一晚飯后,我們又聚在一起,我拿著本子,把記錄的情況報了出來:爸爸6次,媽媽5次,妹妹7次,我2次。,冠軍是我!我十分高興,我不僅為自己是冠軍而高興,更為爸爸媽媽在一星期里只說了幾次土話而高興。
在我內(nèi)心深處,有那么一件使我自豪的事:
有一天,我去新華書店借好書后,就坐著1路公交車回家去了。因為那時正是下班的高峰,公交車上已經(jīng)座無虛席。中途,一位老奶奶上了車,那位老奶奶手把著扶手,顫顫巍巍,讓人感覺十分危險。我想:老師說過主動給老人、殘疾人和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就是文明的表現(xiàn)。于是,我立即起來,小心翼翼地扶那位老奶奶到我原來坐著的座位。那位老奶奶坐下后,微笑地看著我,連聲說:“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聽了,不好意思地說:“沒關(guān)系,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十分暢快。
由此我想到,要做到文明其實并不難。它是你不小心撞壞了別人的東西時一句簡短的“對不起”,它是你想請教別人問題時的一句“請問一下”,它是別人幫助了你以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謝謝”……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做一個文明的人!
“文明就在我們身邊,有時候和人們擦肩而過,有時候只是一毫米的長度,還有時候不是一張的厚度……”這個廣告說得對,文明離我們的確很近很近。
北京,首都,在每個人心中是那般的神圣。做為首都市民,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更要清楚怎樣做一個文明北京人。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禮儀文明。一個親切的問候,讓人感到溫暖;一個熱情的微笑,傳遞著文明的訊息。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xiàn)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xiàn)么?文明禮儀不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在北京奧運會期間,“麻煩您幫我把后面車窗關(guān)上。”一名普通出租車司機非常恰當(dāng)?shù)囊痪溆⑽模屪诤笈诺耐鈬讶?ldquo;相當(dāng)吃驚”。這也從中折射出禮儀已經(jīng)深入了各個行業(yè),使我們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讓外國友人吃驚的還有,北京市民開始排隊了。幾年前如果你跟我說,有一天北京的老百姓買菜、等車都能排隊,我絕對不信。但現(xiàn)在這確確實實發(fā)生了。而且還設(shè)立了每月的11日為排隊日,22日為讓座日。到自動取款機前取錢,簡簡單單的“一米線”距離,使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理解和關(guān)懷,人人都遵守這個規(guī)矩,就共同享受了這份尊重、輕松和溫馨的感覺。
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xí)發(fā)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xùn)。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yǎng),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xué),完善自身的認(rèn)知水平;認(rèn)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tài),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自己的修養(yǎng)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chǔ)。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人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rèn)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文明,就是一種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之所見、所聞都是件愉快的事情。而文明又是那樣的瑣碎,是成千上萬瑣碎的小事情串綴在一起而形成的磅礴大氣候。文明會帶給我們心曠神怡的心里感受,而作為人類自己,我們又能為這個社會做出哪些如花的馨香之舉呢?
現(xiàn)在,北京在努力的創(chuàng)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我想,在創(chuàng)建三個北京的時候,怎樣的讓北京人、北京的環(huán)境、北京人的觀念都更加的文明起來,只有文明的北京才能擁有人文的景觀,人文的服務(wù),人文的溫暖,也才能在科技北京的創(chuàng)建里有更好的把握,有更文明的舉止,能夠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的完善和完美。只有文明的社會,文明的居民,才能用心來呵護綠色北京的建設(shè),才能不隨處傾倒垃圾,才能自覺的做到垃圾分類,才能用文明的行為保護北京的一草一木,保護北京的人文環(huán)境。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面包發(fā)起來了么。我們都應(yīng)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jì)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xiàn),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dāng)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教室的門原來被漆得油光發(fā)亮,門面光滑如鏡,而如今卻銹跡斑斑、傷痕累累。
“碰!”關(guān)著的門被一只有力的腳踹開了,上面留下了一個灰色的腳印,門來回震蕩著,門上的漆也隨之掉落下來。“嗖!”一位同學(xué)大聲喊道:“小李飛刀!”一把飛刀狠狠地扎在門上,他得意地拔掉飛刀。沒走幾步,他便來個轉(zhuǎn)身飛射。不過,這一次卻沒扎住,他氣沖沖地拾起飛刀并狠狠地在門上劃了兩道口子,解氣地走了。兩個同學(xué)追逐,一個先跑進教室,隨手關(guān)上門并用身子頂住,另一個學(xué)生就用腳瘋狂地跺門,咚、咚、咚……之后,教室的門上又多了幾道野蠻的腳印,門板上的縫隙也更寬了……
就這樣,一扇漂亮的門便成了大家的“發(fā)泄”對象和練飛鏢的靶子。可是同學(xué)們也嘗到了的苦頭。冬天到了,一股股寒風(fēng)從那門窟窿里吹進教室,同學(xué)們一個個縮著脖子并發(fā)出哆嗦的聲音,就像當(dāng)初門被虐待時發(fā)出的聲音一樣。此時此刻,我仿佛聽到了門在向我訴說,訴說著自己的無奈與傷心,訴說著自己對文明的呼喚。
是的,教室之門其實就是知識之門,更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養(yǎng)之門。然而它卻遭到同學(xué)的無情摧殘。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門,而且這扇門上最顯眼的部分就是上面應(yīng)該有著“文明”兩個字。可是一些學(xué)生卻表現(xiàn)出了不文明的一面,在逐步地毀壞著自己內(nèi)心的那扇門——心靈之門。一點點地將自己心靈之門上的“文明”兩個字給丟棄,真的讓人心寒呀!
如果說人生是一座花園,善良是百花之仙,寬容是百草之長,那文明就是一條潺潺的小溪,它流遍花園,滋潤萬物。有了文明,人生的花園才多姿多彩,靈動美麗。同學(xué)們,就讓我們修整我們的心靈之門吧,希望我們都能夠?qū)?ldquo;文明”兩字時刻記在心上,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文明的人!
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古代禮儀的第一條就是謙讓。朱熹曾說:“讓者,禮之始也。”“孔融讓梨”的事例我們早就聽說,孔融小小年紀(jì)就懂得把大梨子讓給哥哥和大人吃,而自己年紀(jì)小,就吃小梨子。這讓我們學(xué)會了孔融那種謙讓的品質(zhì)。
我們當(dāng)今社會,也宣傳文明禮儀,但要做到人人文明,還得從我做起。
現(xiàn)在新加坡等國家公共場所使用的“禁止隨地吐痰”、“禁止隨地扔垃圾”等標(biāo)識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據(jù)當(dāng)?shù)厝朔从常@是因為在公共場所地上的一些口香糖、痰跡、垃圾雜物等大多都是中國游客在游玩時不注意小節(jié)、不講衛(wèi)生造成的,所以,這些標(biāo)識都使用中文書寫。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不為自己的行為羞恥嗎?
在德國的街道旁通常設(shè)有2個形狀相同的公用電話亭,分別標(biāo)注著“女士專用電話亭”和“男士專用電話亭”。一次打電話的人都為男士,只見男士專用電話亭旁有序地站著一排男士,卻沒有一個男士到女士專用電話亭去打電話。也許,我們會認(rèn)為這些男士太傻,但這就是德國人的文明素質(zhì)。
而我們常常遇到的一些事情反差太大。如公共汽車上并不擁擠,但仍然有些不自覺的乘客會把車上的“殘疾人專座”、“孕婦兒童專座”等座位搶占一空。愿這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越來越少。
有人曾說:“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所以,文明還要從我做起,文明就是素質(zhì)的前沿,誰擁有了文明,誰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財富。
文明是一個人的靈魂,你的一舉一動都會隨著這個靈魂而碾轉(zhuǎn)而改變,文明也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興衰都在這根的牽引下逐漸成長。
我們的祖先是充滿智慧的,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文明的意義,但是他們卻懂得文明的價值,因此倡導(dǎo)了文明、發(fā)展了文明。曾經(jīng)那永不磨滅的文明難道會在我們這一年代就要結(jié)束了嗎?但是文明是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雖然它不會隨意因為你的欲望展現(xiàn)力量,它也不會隨意因為你的險境而出現(xiàn),但是它一定會在一種地方展示它那無窮的力量——為他人“服務(wù)”。
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知道了講文明、懂禮貌并不需要做得轟轟烈烈,只用平平常常的就可以了。記得在《今日視線》曾報道過,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當(dāng)記者想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時,他總是不愿露面,更不愿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人們便稱他為“活雷鋒”,還親昵地稱他為“關(guān)微”先生。通過記者的搜索,終于得知這位“關(guān)微”原來是廣東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來,他共捐款72。5萬元。平時都是通過電話確認(rèn)救助的對象,然后把錢匯過來,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在20xx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機,取走幾年來的資助發(fā)票。見過他的人都記得,“關(guān)微”先生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那“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感動了所有人的內(nèi)心。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像這位“關(guān)微”先生一樣,就從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事——坐BRT公交車說起。上車時,一位老爺爺正要上車,突然兩位小朋友沖了過來,不僅不小心撞倒了老爺爺,還沖到了車上的唯有的兩個座位前坐下。路人趕緊扶起這位被撞倒的老爺爺,扶著進公交車。然而,這兩個“小壞蛋”不僅不知羞恥,看見老爺爺連讓個位置的想法都沒有,還取笑老爺爺走路時像烏龜,因為走得慢,所以連個位置都沒有“搶”到。老爺爺并沒有太大的不肖,卻一臉無奈地站在一旁。這兩個“小壞蛋”的“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不僅影響到了周邊的人,還玷污了少先隊員那純潔的形象。
文明不僅僅是高尚的品德、無私的奉獻,而是禮貌的詮釋、是個人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文明”,它藏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但是人們卻不懂得合理地去運用它,有的人把它發(fā)揮在效國安邦、為他人服務(wù)的方面上、有的人卻把它隱藏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從來都是不聞不顧、有的人竟用它來“幫助自己”唱著文明的名號來干許多無恥、卑鄙的不良壞事。從而遺忘了,文明本身的意義,只是利用了文明的價值做盡為了自己而不停地“努力”的壞事。但是,也有少數(shù)人明白文明那純真、美好的活力,并用它來完成為他人服務(wù)、為他人而努力的好事。沉睡在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文明……
喚醒它吧!自己內(nèi)心深處那純真的心、喚醒它吧!自己內(nèi)心深處從祖先繼承下來的永不磨滅的靈魂、喚醒它吧!屬于自己真正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