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觀《風雨哈佛路》有感2篇
806 何嘉頔
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向前走。
既然決定堅定地走下去,那么只顧風雨兼程。
人生就像是潮起潮落紛爾有時,在青澀張狂時的“洶涌澎湃”到成熟穩重后的“波瀾不驚”的過渡之間,總存在著兩個極端,對個人而言,有最輝煌的時刻,則必然也有情緒的最低谷為其奠基,生活在每一個拐角,我們總是為自己留有太多后路,總怕有個突如其來的閃失使我們潰敗。然后,這一條條的退路讓我們漸漸地忘記了全力以赴,忘記了永不屈服。
不論是環境腐蝕了莉茲的童年,還是說哈佛光輝了莉茲的現在,都在于莉茲在風餐露宿的流浪途中即便是難以溫飽也燃著對讀書的渴望,她堅信讀書能改變她的未來,而不是淪陷在“醒不來的過去和無從眺望的未來”的虛妄的寒淵之中。
莉茲可以選擇和她的朋友一起繼續在晃眼的霓虹之中流浪,過著放蕩的生活,揮灑不羈的熱情,追逐所謂的自由,或是引領潮流,或是隨波逐流,而她沒有。與其說是她牢牢抓住了學習的機會,還不如認為莉茲不停地在追尋這個機會。她的母親下場如此悲慘,她的臉上沒有痛苦,也無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不是神情木然,茫然無措。她只是坐在那兒,略帶不滿和失落。而她躺在棺蓋上面回憶過去的同時,也嘗試著化悲憤為力量,想到自己不能再這樣淪落下去,她必須找到出路,為了自己的未來,也為了已故的母親。
莉茲最終走在了通往哈佛的路上,迎著“久違”的陽光,臉色卻依舊沉靜。是在回憶自己每日每夜地為哈佛而奮斗,或是在回味著自己狼狽而可笑的過去,不過過去的種種已然不再重要了,莉茲不在乎,因為她一直都在毫不退縮地戰斗著。
荏苒歲月覆蓋的過往如白駒過隙,匆忙地鑄成絕望與希望,花前月下的染火楓林,人不見而水空流,陳景不與共徘徊。她煎熬著穿過荒寒的沙漠與寂寞的長夜,終究迎來開滿鮮花的似錦人生,那便是她生命的所有財富。
風雨之路
806高雪驪
窮困是一個熔爐,當命運需要一個壞蛋或是一個英雄時,就把一個人投進去。
——題記
看著父母兩人顫顫巍巍的互相攙扶行走在道路上,全然不顧身旁汽車的急剎聲,默默注視著的利薩心里一陣刺痛,但瞬間就被腹中的吶喊掩蓋了。
餓。
又是這種熟悉的感覺。餓著哭喊,嗓音中卻沒有維持音量的動力;餓著睡去,睡夢中出現的也是山珍海味;餓著醒來,只覺肚中有一只餓狼在撕咬。這便是利薩的童年。一天又一天,她在紐約的貧民窟——一只大紅蘋果暗處的爛疤上生長,歷經了各種困苦。
但是吸毒的惡果還是出現了。父母相繼患上aids,不久,母親去世了,父親也被疾病逐漸消耗完了蓬勃的生命力,未老先衰。她的母親被埋葬在一塊免費的墓地,沒立墓碑,沒有牧師,甚至棺材上連字也沒有。母親的離開,帶走了她植根的土壤,也帶走了心中的那份依靠。她成了一株無根的浮萍,種在水上,四處漂泊,過著流浪的生活。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轉動。但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更強些?
利薩不甘心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于是她進了學校。在這里她碰到了一位對她影響深遠的老師david。利薩進學校一周了,david老師“記不得”她的名字。課后,面對利薩的小埋怨,david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他是想讓同學們站在她那一邊。當她去哈佛參觀,看到哈佛里的莘莘學子而自悲的時候,david告訴她:“我們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個好老師對學生的教化,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然而老師再好,本來也還是自己走出來的。同時扔進一個熔爐里,有可能因為烈火的錘煉而成為寒光逼人的寶劍,也有可能經不住高溫而化為一堆灰燼。利薩在上學的時候結識了一個同在流浪中的朋友chris,可他卻和利薩截然不同。當他們與一群流浪兒在亂石堆上坐著開party時,往往是chris抽著煙尋歡作樂,而利薩卻躲在角落里靜靜地看書。又一次利薩把chris請進了她的學校,想讓她接受教育,可chris自暴自棄,寧愿到孤兒院去。于是當利薩進入了哈佛最后一輪面試時,chris卻被孤兒院趕了出來,淪落街頭。因為chris的志向也就只有這點,她的結局也只能是羞恥地離開孤兒院。
當命運把我們投進窮困的熔爐時,出來是什么其實已經決定了。
唯有從風雨中走出來的人,才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