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后感5篇
第一書記觀后感(1):
《第一書記》觀后感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后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后感(2):
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干部,更不是“積分(fen)”,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觀后要幫著寫觀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后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黨組織,最后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
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后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于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
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么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十之八九,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
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后,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一書記觀后感(3):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樸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只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么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樣的人才能源于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干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干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觀后感(4):
能夠提前欣賞該片,是個榮幸。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看完《第一書記》竟是這種感覺,也許影片真正想表現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鄰家大哥般的沈浩,因為在老百姓的眼里,這個形象本就應該是如此這般的,如果真是這樣,導演無疑是成功的,楊立新也是成功的。在影片中,沈浩的女兒彈了一首的鋼琴曲,雖不像結尾主題歌那樣旋律鮮明,但正是這首鋼琴曲深深打動了我,它是那樣的恬淡寧靜、動聽優美,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鋼琴師1900在暴風雨中彈的那首曲子《magic waltz》一樣,1900在暴風雨中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孩,在人生的坎坷與平凡中,于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真諦,不惜為之付出生命。兩種環境,兩種心情,在沈浩的故事里,也同樣殊途同歸,沈浩不也是身處改革開放的暴風驟雨,在歷練和勤奮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目標嗎?更可貴的是,他在這樣一個艱苦困難的環境里,仍然能保持一份寧靜致遠的高尚境界。這是這首鋼琴曲所帶給我們的東西,但不是全部,因為琴聲中還滲透著一種情思,那是一種濃重而悠長的不舍。老百姓不舍這樣的好干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靈,也絕對不舍小崗村的每一個村民和每一寸土地。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就能造福社會。影片的最后,稍微感覺有點拖沓,其實沈浩的事跡大家都基本了解,個人感覺,在影片進行到春節大家聚餐的時候結束反而更好,后面的自白和日記摘錄等環節,早先主旋律的痕跡比較明顯,覺得多少有點畫蛇添足,但總的來說《第一書記》是部很好的電影,應該看看。
第一書記觀后感(5):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準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于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