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觀后感
電影取材戰國時期,整部的篇幅都放在齊魯兩個國家,導演的意思應該是拿這部電影來寫戰國時代社會的狀態及人與人之間的斗爭來影射整個大時代。戰國是個大時代,七國爭雄的大時代,跟東漢末年類似,也屬亂世,周天子就跟東漢末年的漢獻帝一樣名存實亡,擺設而已。亂世必出英雄,且英雄如雨。亂世的英雄難免有悲和美。亂世中各個國家或地方一霸的領袖基本省都是求賢若渴,到處籠絡人才,戰國四君子的稱號也是因為網羅人才而流傳下來的。有的人在這個時候拜相封侯,也有的人在這個時候馬革裹尸,尸陳曠野。導演在這個大時代只寫齊魏兩個國家兩大軍事奇才之間的情誼恩仇,就像這個時代的縮影。
亂世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各個國家領導人到處搜集智囊團和武將的年代。一個集團里面精英多了就經常不兼容,你不算計別人,別人就會算計你。孫臏都殘廢了,田忌都還在和龐涓里應外合要除掉他。也許是孫臏的鋒芒太大,名稱太大,就像《讓子彈飛》里面的黃四郎初次看到張牧之時說的:霸氣外露,找死!其實不止龐涓和孫臏兩個師兄弟有種情況,秦國的韓非子和李斯也一樣,同是荀子的學生,但韓非博學多能,才學超人,又在同個屋檐下,難免會遭到妒忌與毒害。人與人之間其實本沒有什么矛盾,有了利益沖突矛盾就出現了,情誼跟利益的權衡點是很難找到的。就像有人點評中國的民企一樣:一年紅火,兩年合伙,三年散伙。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不一樣、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至親至愛也有可能成為敵人。這就是孫臏和龐涓的悲劇所在,也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個人的命運很明顯的被時代左右。其實不只亂世時期,和平年代也一樣,才華橫溢的人容易招人妒忌,所謂“木秀于林,風必催之”。低調行事、大智若愚是聰明人的高境界,就像現在很時髦的話說的:低調是最牛b的炫耀。第一范文網
人碰到絕望時所持有的心態也會決定絕望過后的命運,絕望經常生出希望,但大部分都是引導人走向死亡,就看人怎么調整自己,調整的動機是什么。孫臏遭龐涓臏刑后,被營救回齊國后也試圖自殺,導演安排了個地震的場面讓他活了下來。矢志報仇的他夾雜著仇恨和情誼。同窗而學,同塌而臥的情誼讓他最終還是狠不下心來殺他,而是勸他投降。導演這樣無非是要刻畫孫臏的仁慈,我覺得這點有點假。人沒有偉大到帶著仇恨去復仇最后卻又勸其逃生。
孫紅雷在這部戲的表現挺好的,一出場就有點大智若愚的感覺,讓我想起以前看《人間正道是滄桑》時他的形象。這個小眼睛男人確實挺有男人味的。影片最終導演安排孫臏終身一躍自殺而亡,不知道是因為片中虛構的角色田夕即將嫁作國母,還是不想因為自己殘疾而耽誤了她,亦或是對這個時代感到絕望了。也許是為了體現他大愛無言這個主張吧,就像他在魏國時那些將軍問他怎么打仗時他回答希望沒仗打,大家都卸甲歸田回家種田,享受和平安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