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觀后感
珍妮教會了甘“跑”,甘很聽話地記住了,而且是記在了心里,這是積極避害的人生法則,是珍妮的人生錦囊。因為珍妮從小就是在失去母親,和一個混賬父親生活的環境下長大的,他的父親暴力兇殘,珍妮從小就只能用“跑”來躲避打罵,她討厭回家,渴望上帝能把她變成一只鳥,可以自由飛翔,飛去沒有家庭暴力的地方。后來,珍妮的不安全感,讓她像只流浪的貓,帶著自己的歌聲,跑遍了大江南北,遍體鱗傷,卻也不想回家。珍妮的這種不安定感,也讓甘的感情備受煎熬,甘就那樣毫無怨言地等待了她那么多年,像一個傻子堅守,等待著珍妮回家。甘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珍妮,他靜靜地看著她身邊的男人來來往往,但是就不能容忍他們欺負珍妮,只要讓他看到,他就會揮起拳頭。期間,甘偶然遇到珍妮好幾次,但是珍妮始終不肯停留下來,跟甘回家,她像那只鳥,不停地飛,沒有方向地飛,直到最后飛累了,回家,甘向她求婚,說雖然他傻,但他知道什么是愛。珍妮給予了甘,但是第二天一清早,又“飛”跑掉了。而甘,那個早上起床發現珍妮跑掉后,突然頓悟,開始無意義地跑步生活,一跑就是3年2個月14天16小時。一天,珍妮從電視中看到了甘,這時的她可能已經得病了,她聯系甘,要他來看她。所以甘帶著行李和巧克力來找她了,這就是影片開場的那個公園,當甘講完后,一個老婦人說珍妮住的地方就在公園不遠處,甘激動地跑去。珍妮為甘生了個兒子,甘再一次請求珍妮和他回家。這一次,珍妮沒有拒絕。珍妮終于答應了甘的求婚,也沒有再跑掉,而是和甘和兒子一起度過了最后的時光。直到最后,珍妮才落葉歸根。
珍妮的經歷讓我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體會頗多,而甘的健康成長得益于他健康的家庭教育,同樣是單親家庭,兩個人的人生觀截然不同,就像半杯水,樂觀和悲觀,完全取決于你怎么去看。很多客觀環境,做父母的沒法改變,但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從一個樂觀、積極、自信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珍妮死去后,甘把她葬在他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大樹下,去跟她講話,夕陽下的孤獨的大樹,那樣安靜,忽然,遠處飛起一片白鳥,嘰嘰喳喳沖向云霄。也許,死亡,對于珍妮,是真正的解脫,是毫無羈絆地飛向天空的釋然,是逃離這個帶給她那么多傷痛的世界的最好方式。甘應該為她感到高興。
布巴是甘的摯友。他是甘最好的朋友。還是在公車上,甘遭到了無數人的唾罵后,黑人布巴把旁邊的位子讓給了甘。他是個簡單的人,單純善良。他只知道談論蝦,因為他的整個家族都跟蝦有關系,而他,從9歲起就在親戚的捕蝦船上工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買一條捕蝦船,一輩子就捕蝦了。他希望甘和他一起做,所有好處對半分。甘答應了他。也因為這句承諾,在布巴死后,甘退伍后,他拿了贊助費去買了艘船,真的干起了捕蝦的行當。甘兌現了自己對朋友的承諾,他是個重情重義的好人,他還資助布巴家和他們當地的醫院。甘沒有花言巧語,但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盡力做實事,去恪守諾言。這種對待朋友的態度,值得我們當下每個人學習,甘樹立了好的榜樣形象。
記得珍妮在甘去越南前告誡他,以后遇到了麻煩,“不要逞能,跑,跑得遠遠的。”,甘記住了這句話,而且在越南戰爭中,確實這樣去做了。在一次遇襲時,甘撒腿就跑,他跑得飛快,等跑出叢林時才發現后面一個戰友都沒有。其實他蠻可以自己跑出來,但是他想,布巴還在里面,他要去救他。于是,他又返回去,冒著生命危險,搜尋布巴,沒有找到他,卻找到了自己的同伴,甘背出一位同伴,把他放在安全的河邊,一次又一次地沖進叢林,背出一位又一位的戰友,直到最后,他找到了布巴,他已經奄奄一息,甘用盡最后的力氣把布巴抱了出來,炸彈緊隨其后。在河邊,布巴跟甘說了最后一句話“我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