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奧運開幕式觀后感
奧運開幕式已于28日早七點結束,聽著周圍對這屆奧運會褒貶不一的聲音我想談談自己對這次奧運會開幕式的看法。
28日凌晨四點,徹夜等候的我終于在網上等到了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
伴著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名句:“別害怕,這島上眾聲喧嘩”的激揚朗誦,奧運會拉開了帷幕。舞臺上綠油油的草地和潺潺流動的溪水把人們帶回舊時的英國田園。為了追求更加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這次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也就是曾指導過《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的丹尼·博伊爾別出心裁的搬上了12匹馬、3頭牛、70只羊和3只牧羊犬,讓觀眾親身感受到農耕社會的綠色與愉悅。
隨后六座煙囪拔地而起,人們也緊跟歷史腳步從恬靜的小農時代到了繁忙的工業時代。紡織工人、礦工、鋼鐵工人、工程師逐一登場,工業革命時期“世界工廠”的場景被生動呈現在觀眾眼前。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在1765年珍妮紡織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出現,18世紀中葉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讓英國從手工勞動走向了機器生產時代。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電氣的廣泛運用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世界也步入電氣時代,工業的重心也由輕工業轉變成重工業。發電機問世后,相繼發明了電燈、電話、汽車和飛機等。即便是當今高科技的現代化生活也離不開那時的發明創造。
這些技術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引起了手工工場工業向工廠工業的轉變,同時工業革命也密切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的興起,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然而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的不僅是無上的榮譽和昌盛,也給英國帶來了戰爭。英國先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犧牲了很多為國捐軀的士兵,奧運開幕式儀式雖然是個喜慶興奮的日子,卻仍舊不忘在舞臺上留出時間悼念那些已逝的亡靈,肅穆而立的士兵,怒放的紅色罌粟都更讓我們明白了和平的可貴。
二戰后,英國在戰爭中受到了重挫,為了恢復發展社會,英國首相丘吉爾進行了一系列社會變革: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為公民提供了一張社會保護網,以此刺激人民生產積極性。舞臺上裝扮成護士的表演者和推著病床的助理員工,象征著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和福利國家的身份。政治和文化密切相關相輔相成,英國正是想通過奧運文化向世人證明其政治體系的優越以及世界大國的地位。無論我們對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如何評價,單純就奧運會而言,通過如此詼諧的表演展現國家整體特色未嘗不是一種成功一種創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參與演出的表演人員并非舞技高超的專業舞者,他們都是來自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機構的普通工作人員。不用職業舞蹈演員,讓醫生護士們本色出演,倒是添加了些真實感和親切感,倡導了全民奧運的精神。這就是體育的魅力,無論你是什么種族,什么膚色,什么職業,奧運把我們連在了一起。
舞臺上的表演隊伍除了有護士醫生外還有GOSH兒童醫院的300多名孩子,在臺上給這些孩子講故事的女士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奧運會告訴我們英國不僅是像“黑暗的撒旦磨坊”般的工業大國,同樣也是一個充滿神奇幻想的童話王國,《彼得潘》《哈利波特》《查理與巧克力夢工廠》這些優秀的兒童讀物都來自英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通過這些讀物有了某種密切的聯系。奧運會不僅是成人的盛會,也是孩子們的樂園,這便是本屆倫敦奧運會的主題“激勵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