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觀后感紀檢干部
摘要:包公文化園堅持融古鑒今,強化反腐倡廉主題,通過宣揚包公 “清心”、“直道”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以國為重”、“以廉為先”、“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傳播包公廉潔文化的精髓,達到以清官廉吏為典范的教育目的,作為新時期廣大群眾修身指引和黨員干部為官鏡鑒,為構建廉潔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正能量。下面是整理的關于千年包公觀后感紀檢干部,歡迎閱讀!
千年包公觀后感紀檢干部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以孝、剛、廉、明著稱,后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包公以善斷獄案聞名,被譽為折獄斷案“箭垛式人物”、“東方的福爾摩斯”,并形成獨特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為代表的司法文化歷經千年,其重要價值在于它樹立起清正廉潔司法官員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質;它倡導社會正義的價值取向,有利于推動依法治國。
包公司法文化應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但有人認為清官司法突出個人,抹殺制度的重要性。這種觀點從法治理論上來說是正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保護正當利益要通過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但將制度與個人割裂或對立起來也是不現實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實行,選好人、用好人才能執好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用好人。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執好法。我們所說的清官品德與嚴格執法實際是統一的。當今執法中的問題,不少不是制度問題,而是官德失范問題。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為政之制,也要重視為官之德。
另外,包公的嚴格執法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這就是追求社會正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權者可以官官相護或以權枉法,而處于社會底層的小民在經歷了無數次抗爭失敗、問題仍得不到公正的解決時,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類的清官身上,希望討個“說法”即公理。所以包公身上寄托著人們善良的愿望,凝結著社會正義。人們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會正義,這正是包公斷案故事的意蘊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傳不衰的根本原因。
千年包公觀后感紀檢干部
紀錄片《千年包公》于今晚8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通過展現包拯人生各個時期的故事,表現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形象。
據介紹,為最可能精準地展現宋代歷史與包公形象,劇組采訪了中國、新加坡等地的幾十位包拯研究學者及宋史專家,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后,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
《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跡,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過包拯青少年時期真實的故事、包拯出仕時明志詩,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潔的家風與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響;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呈現北宋仁宗時代的社會政治環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
第二集《鐵面無私》,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駭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為精彩,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的用影視劇手法進行再現,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眾心里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為最可能精準的展現宋代歷史與包公形象,劇組在短短幾個月內,采訪了國內,及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的幾十位包拯研究學者及宋史專家。
《千年包公》自2019年5月策劃調研之項,自2019年8月正式開拍,劇組成員不顧高溫酷暑與嚴寒冰凍,克服困難,奔波數萬公里,先后到中國臺灣、新加坡、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安徽合肥等十幾個地區與城市,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訪及歷史再現,積累了大量素材與文獻后,于2019年元月開始進入后期剪輯,將于5月25 日晚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千年包公觀后感紀檢干部
包公文化園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跡為切入點傳揚廉政思想,同時較全面地收集和展現了中國歷史與廉政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名人事跡等,進一步豐富了包公文化園作為廉政教育基地的內涵。
清心園其中一個展廳,集中展出了肇慶市反腐倡廉工作十年巡禮,圖文并茂地回顧了黨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發展和成效,展示了肇慶市廉政建設及作風建設的特色做法、成效以及肇慶市紀檢監察機關發展歷史。
展示過程中,園區還將廉政廉潔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滲透于場景還原、實物展示和圖文展示中,著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處設有體驗式廉政教育設施。蘊含深意的“方圓”走廊、四君子圖大門以及我國歷代廉政文化、清官廉吏、制度文獻及名言警句等也不時穿插其中,讓參觀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其中,序廳中“青天白云”裝飾飽含寓意。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間有正道;月亮代表傳奇故事中的包拯,寓意包拯從歷史人物到傳奇人物形象的演繹。另有“戒貪杯”匠心獨運,若往內注水太滿則杯中水全漏,這告誡人們為人不可貪得無厭。“百廉”展示墻、“十大清官碑座”、元趙孟頫行書《陋室銘》、“一把清廉”的清雍正款青花把蓮盤、商饕餮紋銅簋等廉政寓意濃厚的實物均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