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精選7篇)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1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李紳寫的《憫農》中的一句。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
在生活中,糧食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大家明知道浪費糧食可恥,還常常剩飯剩菜。現在,都提倡“光盤行動”,就是要節約糧食。下面,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一天晚上,南海一高檔酒店宴會廳,一家行業協會正在這里舉行年會晚宴。晚宴共擺了20桌,來客約200人。一位服務員告訴記者:“客人選擇的是2300元一桌的標準,9菜1湯,還有一些餐前小點和水果。”記者看到,開席后大部分人都只喝了一碗湯,隨便吃幾口菜便拿著酒杯到處敬酒,很少有人正兒八經地坐下來好好吃飯。觥籌交錯間,晚宴8點半左右結束,客人也逐漸散去,但大部分餐桌上卻留下了不少剩飯剩菜:有的蒸魚只吃了一半,有的羊肉煲壓根沒人吃,有的菜剛上來人卻走光了……“太浪費了,看著我都心疼。”服務員陳姨望著滿桌的剩菜感慨道,“要不是酒店規定員工不能自行處理剩菜,我都想把有些菜打包回去。”陳姨告訴記者,近幾周來,該酒店每天都會擺這樣的年會宴席,一般至少有五桌,多的能擺到三四十桌。“到最后剩菜剩飯會很多,剩下兩三成算很干凈了,多的會吃剩一半,每天我們清理的剩菜都能裝滿幾大桶。”
這樣的事情還有好多,為了自己的面子,點了好多好多菜,可是客人也吃的不多,最后全都浪費了。是啊,同學們,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說浪費就浪費,這怎么可以呢?我們應該珍惜糧食,珍惜每一粒米飯,不浪費,爭做“光盤小達人”!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2
夏日的太陽火辣辣的炙烤著大地,樹葉兒都有氣無力地耷拉著腦袋,只有樹梢上的蟬兒在嘶啞叫著“熱啊,熱啊!”
“開飯啰!”媽媽滿臉大汗的張羅著。哇,今天的飯菜真豐盛,有油亮噴香的紅燒肉,又肥又嫩的大鯉魚,鮮美可口的雞湯……小華毫不客氣地拿起筷子,盡把好吃的往自己碗里挑。肉呀,魚呀在飯碗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小華覺得菜味道好極了,可碗里的飯卻不那么可口。“倒掉算了”小華想著便端起碗準備倒入垃圾桶。
媽媽見了,連忙拉住小華,把他帶到窗邊問:“孩子,你瞧,窗外農民伯伯在田野里干什么?”
“插秧苗!”小明應聲答道。
“這么熱的天,已到了吃午餐的時候,他們還頂著烈日,彎腰插秧,累不累?”爸爸也在一旁接過話題問道。
“那還用問,當然累!”
“你知道你碗中白亮白亮的米飯是怎么來的嗎?”爸爸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不要小看這粒粒米飯,它要經過農民伯伯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收割、脫粒、碾軋等多道工序,這里面不知包含有他們多少的汗水……”
這時小華才明白媽媽爸爸把他拉到窗邊來的用意,他看看窗外烈日中的農民,又看看自己碗中的米飯,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爸爸,媽媽,我錯了,今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說完他拿起筷子把飯吃了個精光。爸爸媽媽看了滿意的笑了。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3
糧食,是我們每一個人天天接觸到的東西,如米飯、包子、面包、油條等,是為我們提供能量的東西,人吃了就會有力氣;是維持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幾天不吃就會餓死。然而,現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人口數量卻越來越多,我們必須珍惜糧食。想想我以前,哎!真慚愧。
那是一天的早上,媽媽在萬利隆給我買了一袋“胡蘿卜營養棒”面包。那袋面包一共有六個,每一個面包都烤的金黃,上面零星地撒了一些胡蘿卜小丁,好像鑲嵌了一顆顆紅寶石,饞得我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的打開袋子,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馬上拿出一個面包,仔細地看了看,這種面包最大的特點是面包中間有奶油。我因為沒見過,所以吃得很快,一直吃到吃不下為止,那袋面包也只剩下三個了。我把它們重新扎好放進書包里,等到餓了再吃。
那袋面包就在我的書包里睡大覺,直到中午放學才被我拿了出來。在回家的路上,我拿出一個面包,塞進嘴里,一股油膩膩的奶油味突然充滿了我的嘴巴,我覺得十分惡心,趕忙吐在了垃圾桶里,心想:“這面包在早上是那么好吃,可是到了中午卻十分難吃。難道是我吃膩了嗎?”我只好把那一袋面包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他們嘗了也說不好吃,我只好把那袋面包丟了。
偶然的一次,我在電視里看到了一組反映非洲饑民的照片,心中不由一酸:“他們真可憐,要是我那天的面包能給他們吃,就不會餓死一些人了。”從那一天起,我再也沒有浪費糧食。
珍惜糧食,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事。讓我們一起從身邊做起,不浪費這寶貴的糧食。
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4
開飯了,我端起香噴噴的白米飯大口大口地吃著。一不小心,一粒調皮的米從我的嘴角邊蹦到了桌上。我瞟了它一眼,掉就掉了吧,不就一粒米嗎!
我繼續若無其事地吃著。可不知為什么,總覺得米飯不那么香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剛才的那粒米:它渾身潔白中透著晶瑩,之前應該也是一粒飽滿的稻子吧。它是多么來之不易啊!從播種到施肥,從噴灑農藥到田間除草,從管理到收割,這一系列的工作中,哪一項不滲透著農民們辛勤勞動的汗水!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炎熱的太陽當頭照著,農民伯伯正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田間鋤地。他們的皮膚已經被曬得黝黑,汗水順著臉頰、脊背往下流,滴進黑乎乎的泥土里,他們卻顧不得擦一把……秋天來臨,田間的稻子快要成熟了,看著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桿,他們才露出欣慰的笑容。收割時,盼著天晴,又要忙著起早貪黑地曬稻子……這碗中香噴噴的米飯,可來之不易啊!
想著想著,爸爸媽媽在田里勞動的景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村里人在田間熱火朝天干活的景象令我咋舌,我不禁對農民伯伯肅然起敬。不知不覺中我吟誦起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撿起桌上的飯粒,放入口中,雖然已經冰冷,但吃起來卻是那么的香,那樣的甜。
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珍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只有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人,才會被別人珍惜。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5
前不久,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消息:“某某學校的學生浪費嚴重,用饅頭打仗”,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學生扔幾個饅頭,算不得什么,小事一樁。
這真的是一樁小事嗎?
幾個饅頭確實也值不了多少錢,但用饅頭打仗,卻說明這些同學不珍惜農民收獲的勞動果實,缺乏節約意識,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將會養成一種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貪圖享受、好吃懶做的惡習。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就崇尚節儉之風,《憫農》詩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講糧食來之不易,應加倍珍惜;《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利維艱。”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導“儉以養德”是很有道理的,節儉是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幾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人物,都具有節儉之美德。敬愛的周總理,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穿了幾十年;他吃飯時,不僅要把碗中的飯吃凈,連掉在飯桌上的米粒也要撿起來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辦公桌有一條腿不牢固,工作人員要給他買張新的,他卻堅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沒錢買嗎?不是,他死前立下遺囑將25萬元稿費捐給了國家!兩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節儉,是因為他們知道,一味的鋪張奢侈,就會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會腐化墮落下去,我們21世紀的青年學生,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再就經濟價值而論,也許幾個饅頭算不了什么大數,但假如全國有1000萬學生扔饅頭,以每人每天扔兩個饅頭,一個饅頭0.1千克計,就有200萬千克糧食,再按每千克饅頭價值2元計,就是400萬元,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費,倘若把這400萬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萬元建一所學校計,則可建8所學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學校誕生,這個數字何等巨大!在這樣的推算面前,誰敢說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們的生活確實比過去改善了許多,一些地區和家庭已邁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我們人均物質財富,尤其是糧食,并不豐厚,好多人還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好多貧困山區的孩子還不能進教室學習,如果我們用節省下來的糧食去支援災區人民,援助山區那些渴盼知識的孩子,不是比“打滿頭仗”有意義嗎?
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兩個文明,而用饅頭打仗,無疑會給物質文明的車輪加上更為沉重的負荷,給精神文明的旗幟抹上一片灰色。
同學們,無論從個人的品德修養出發,還是著眼于希望工程和兩個文明建設,讓我們珍惜每粒糧食吧!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6
古詩說得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和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說到珍惜糧食,我倒是要提起一個小故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中午,我在拿著一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著。“佳儒,來吃飯了”,媽媽溫柔地說。于是,我放下書跑到餐廳去吃飯。“怎么又是豆子炒肉啊?”我不高興地問。媽媽說:“怎么了,你不是最喜歡吃這道菜嗎?”我猛搖頭,生氣的說:“現在不喜歡了!”但是,最后還是我低下頭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吃到一半的時候,我偷偷把剩下的飯倒了,去房里看書,“易佳儒,你給我過來!”媽媽大發雷霆地說。我莫名其妙地走了過去。“這是什么?”我看了看垃圾桶,對媽媽說:“不就是半碗飯嗎?不至于吧?”“你看農民伯伯在炎熱的天氣下都要去打谷子,你浪費不僅僅的是半碗飯,浪費的是農民伯伯的艱辛!”媽媽對我說。聽了媽媽的話,我臉上火辣辣的。從此,我再也沒有浪費過飯了,而且把飯吃得干干凈凈。
從古至今,勤儉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更應該節約糧食。為那些營養不良,忍饑挨餓的人們想想。當想到倒掉這些食物,想想辛苦的農民伯伯,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國家糧食安全心得感悟 篇7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三五”時期,我國將農業科技進步作為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根本途徑,科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加強。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聯合攻關和試驗示范,推進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建立起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
綠色、高效是糧食生產技術發展的方向。我國大面積推廣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節本高效技術。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是39.8%和39.2%。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鐵馬”,糧食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加大對農機制造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給予補助,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為了激發創新熱情,“十三五”時期,國家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農業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希望的田野處處涌動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