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畢業論文范文:政治學研究的層次與視野分析
政治學研究的層次與視野從學理上,中國的政治科學會與政治哲學適度分家,形成一個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平行發展的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狀況的巨大變化為普通民眾和學界所公認且多有褒獎;但對當代中國政治領域的發展變化,則是眾說紛紜,如在政治體制改革的“有無”和“程度”等基本問題上,學界至今爭論不休,更不用提及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的評判等問題。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變化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更是一項緊迫的現實問題。對此,中國政治研究者理應承擔起這一重任,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政治學將進入一個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適度分家、平行發展的階段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政治學科恢復以來,中國政治學者做了大量工作,介紹了大量國外政治學理論成果,也整理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這些著作和理論的引介和闡述,為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長期以來中國政治學研究偏重政治哲學研究,而政治科學研究不足。由此導致的后果是既影響了政治科學研究的發展,也不利于政治哲學研究水平的真正提高。一方面,面對當代中國快速的社會發展和政治建設的偉大的、豐富的實踐,置身其間的中國政治學者尚未做出全面深入細致的觀察并給出富有解釋力的理論解讀,尚未做出系統的經驗總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經驗支撐,或囿于固定的習慣的認識范式,中國政治哲學方面的研究也未見有長足發展,徘徊于傳統話題與論域之中。
無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對政治學術的呼喚,抑或政治學術發展自身的規律,乃至參考國外政治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我以為中國的政治學會有一個“經驗主義”的階段,即以實證研究、經驗性研究為主,系統研究總結本土社會實踐和經驗的發展時期。也就是說,從學理上,中國的政治科學會與政治哲學適度分家,形成一個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平行發展的時期。
政治科學研究要注重“兩個層次”和“一個視野”
根據我的體會,政治科學主要是認識和研究政治活動的條件、成本和時機等三大問題,其主要目的在于尋找和發現各種政治現象和政治活動之間內在邏輯和因果關系,探尋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然,這其中也蘊含著試圖利用某些規律性認識干預社會政治進程的意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產生了極其豐富的政治實踐經驗,為中國政治學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素材。從認識論角度講,“實踐-經驗-理論”是科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客觀過程,政治學也不例外。中國政治學必須以實踐為基礎,進行經驗總結概括和理論提煉升華。如果不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和系統研究,就不可能對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有全面精準的理解和認識,更不可能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性建議。在此基礎上的政治哲學便會逐漸地變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發展的現實基礎,有淪為象牙塔中的空泛之論之虞。
如何從經驗層面推進中國的政治科學研究,我的體會是要注重“兩個層次”和“一個視野”。“兩個層次”,即國家層面的政治實踐和基層的政治實踐;“一個視野”,是指政治研究的國際比較。所謂國家層面的政治主要包括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戰略等。對于普通政治研究者,研究國家層面的政治具有難以避免的障礙,存在社會學里所講“到場”問題。在無法“到場”的情況下,我們研究國家層面的政治主要是通過對重大政治事件的觀察分析和對重要政治文獻的文本解讀、語言分析,以幫助理解和認識中國政治的宏觀發展。相比國家層面的政治,基層政治研究比較容易“到場”、容易入手。政治學者可以通過現場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基層政治實踐進行全景式的掃描和分析,這對于我們了解某一政治實踐的具體發生機制、運行過程十分有益。同時,由于在中國政治場景中,基層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國家層面的政治問題,做好基層政治研究,反過來又有助于認識和了解國家層面的政治問題。此外,中國的發展需要參考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比較政治研究可以為更好理解中國政治提供有益啟示。
政治科學研究應通過大量的經驗性研究、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在觀念中重建政治實踐、政治發展的“現場”,“再現”政治實踐和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