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安然事件之后,美國薩班斯法案規定公眾公司必須以書面形式對外披露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類似職務人員對有關內部控制的評價報告,該份報告還必須經過負責公司定期財務報表審計的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xx年5月,我國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規定了“執行本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
開展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已經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重要業務內容,然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配套文件遲遲未正式發布,其中就包括《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指引》,造成內控審計有點無所適從,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指引》(征求意見稿)基本借鑒了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xx年7月發布的《與財務報表審計相結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as5),筆者結合征求意見稿與as 5,嘗試對我國注冊會計師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作出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界定
《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指引》(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本指引所稱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鑒證,并發表鑒證意見。”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與界定。
此處,不妨可以借鑒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定義,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者公司行使類似職權的人員設計或監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的,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滿足外部使用的財務報表編制符合公認會計原則提供合理保證的控制程序,具體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保持詳細程度合理的會計記錄,準確公允地反映資產的交易和處置情況;
2.為下列事項提供合理的保證:公司對發生的交易進行必要的紀錄,從而使財務報表的編制滿足公認會計原則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動經過公司管理層和董事的合理授權;
3.為防止或及時發現公司資產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提供合理保證,這種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資產的行為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要影響。
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風險評估程序的聯系與區別
當前,財務報告審計方法是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之前,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其中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與實施控制測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范圍、審計方法大體一致,但是由于相關法規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管理層就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單獨發表意見,因此在審計程序上應比控制測試力度有所強化。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都是聘請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所以注冊會計師應充分利用職業判斷,可以考慮將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加以整合,以達到節約審計資源、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三、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控制環境注冊會計師應關注:
1.影響企業所在行業的事項,包括財務報告實務、經濟狀況、法律法規和技術革新;
2.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特征和資本結構;
3.企業的規模和業務復雜程度;
4.企業經營活動或內部控制最近發生變化的程度。
注冊會計師的著眼點應重視被審計單位管理高層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比如公司的道德規范、管理層的經營風格、角色和職責劃分的清晰程度,以及是否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審計委員會等。
(二)制定審計計劃
根據所掌握的控制環境及其對行為和財務報告完整性的影響,制定審計計劃,確定項目負責人和項目團隊成員,界定角色、責任和資源;制定項目計劃、方法和報告要求。對風險的考慮應貫穿整個計劃過程。
以往控制測試往往流于形式,空有其表,其原因之一就是審計人員并不具備判斷企業內控是否有效的能力。企業的內控制度,往往是管理層經過長期摸索逐步建立起來的,作為審計師,僅僅花幾天或幾周的時間,就要搞清楚企業內控在設計和運轉上可能的漏洞,談何容易,沒有足夠的經驗以及對企業管理的理解,是無法形成正確的對內控的理解的。因此,在制定審計計劃,必須分配好合適的項目人員,對項目助理人員做好具有針對性的審前培訓與督導,并且根據需要,制定利用專家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