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會計學畢業論文提綱的問題
題目:依法納稅的認識 目錄:1、企業所得稅概述 2、計稅依據概述 3、計算應納稅額根據的標準 4、稅率概述 5、記稅方法 (1)查賬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2)核定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6、稅收籌劃概述 7、合理避稅的方法 8、稅收籌劃最經典的表述
內容摘要:1994年,我國實施了分稅制改革。新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3%。這個稅率對我國大中型企業和效益好的企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規模較小的企業來說,稅收負擔水平與原實際稅負相比有所上升。為了照顧小型企業的實際困難,也參照世界上一些國家對小企業采用較低稅率征稅的優惠照顧辦法,稅法規定,對年應稅所得額在3萬元以下(含3萬元)的企業,按18%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年應稅所得額超過3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企業,按27%的稅率征稅, 另外,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在xx年至xx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正確理解稅收籌劃,做到合理避稅!
內容:企業所得稅是對各類內資企業和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是1993年12月13日由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的!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和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轉讓資產收益、特許權使用費和營業外收益等所得。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為中國境內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各類內資企業或組織。具體包括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聯營企業和其他組織! ∑髽I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應納稅所得額,即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內的收入總額減除準予扣除的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等項目后的余額。
計算應納稅額根據的標準,即根據什么來計算納稅人應繳納的稅額。計稅依據與征稅對象雖然同樣是反映征稅的客體,但兩者要解決的問題不相同。征稅對象解決對什么征稅的問題,計稅依據則是確定了征稅對象之后,解決如何計量的向題。有些稅種的征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一致的,如各種所得稅,征稅對象和計稅依據都是應稅所得額。但是有些稅種則不一致,如消費稅,征稅對象是應稅消費品,計稅依據則是消費品的銷售收入。再如,農業稅的征稅對象是農業總收入,計稅依據是稅務機關核定的常年應稅產量。計稅依據分為從價計征和從量計征兩種類型,從價計征的稅收,以征稅對象的自然數量與單位價格的乘積作為計稅依據;從量計征的稅收,以征稅對象的自然實物量作為計稅依據,該項實物量以稅法規定的計量標準(重量、體積、面積等)計算!
下列項目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1.資本性支出。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3.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各項稅收滯納金、罰款和罰金。 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6.各類捐贈超過扣除標準的部分! 7.各種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稅率: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對小型企業實行二檔優惠稅率。即: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18%; 3萬元至10萬元的,稅率為27%; 10萬元以上的,稅率為33%.
計稅方法:企業所得稅有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兩種征收方式! 1、查賬征收方式下應納稅額的計算: (1)季度預繳稅額的計算 依照稅法規定,企業分月(季)預繳所得稅時,應當按季度的實際利潤計算應納稅額預繳; 按季度實際利潤額計算應納稅額預繳有困難的,可以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4 計算應納稅額預繳或者經主管國稅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如按年度計劃利潤額)計算應納稅額預繳。
計算公式為: 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稅額=月(季)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或者
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稅額=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12(或1/4) 適用稅率 (2)年度所得稅額的計算 年度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和地方所得稅都應當在分月(季)度預繳的基礎上,于年度終了后進行清算,多退少補。其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全年應納企業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匯算清繳應補(退)企業所得稅稅額=全年應納企業所得稅額-月(季)已預繳企業所得稅稅額 (3)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的基本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在所得稅的實際征管工作及企業的納稅申報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一般是以企業的會計利潤總額為基礎,通過納稅調整來確定的,即: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以前年度虧損-免稅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