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房地產市場總結暨2011年展望
多事之秋的2010年終于落下帷幕。這一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兩個拐點:第一個拐點是市場的拐點,之前一直被過熱所困擾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終于降溫,而且幅度之大超出很多人的預計,成交大幅減少,樓價普遍下跌;第二個拐點是政策的拐點,在連續幾年的“防止樓市過熱,抑制樓價過快上漲”之后,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政府根據經濟全局的需要開始轉變思路出臺系列“鼓勵合理住房消費”的救市政策,“維護樓市穩定,防止樓價過度下跌”的提法開始出現,并且漸漸成為各個地方政府新的工作指導方針。
在此大環境下,作為華南樓市代表的廣州樓市也展現出相應的特點,包括:市場完成了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的轉換,土地拍賣市場遇冷,一、二手樓市雙雙“量縮價跌”,行業面臨洗牌,等等。
一、宏觀調控政策風云變幻,密集出臺,上半年“穩健、從緊”,下半年“積極、適度寬松”,但是金融危機大環境下樓市調整的格局已經形成,觀望氣氛無法打破,一、二手行業雙雙陷入困境。
2010年是名副其實的“政策年”。上半年,在“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的指導方針下,為了防止經濟過熱以及通貨膨脹,央行5次提高存款金率,至17.5%的歷史新高。下半年,為了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中國轉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多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并從9月中旬開始百日之內連續5次降息,累計降息216個基點,同時出臺了多個鼓勵合理住房消費的樓市利好新政,包括首次購買普通住宅契稅降至1%、首付降至二成、享受最低7折的利率優惠;給予改善型置業人群房貸優惠;二手房營業稅征收年限從5年降至2年、征稅方式由全額征收改為差額征收等,密集的政策對防止樓市“大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過,由于樓市調整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再加上金融危機之下市民“現金為王”的理財觀念,頻頻出臺的政策始終無法徹底打破預期已經改變的置業者的觀望情緒,因此并不能夠令廣州樓市的成交從低谷中走出來。在此情況下,包括大開發商在內的大多數開發商一方面難以獲得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的融資、信貸支持,另一方面新房的銷售情況又不理想,腹背受敵,只好用降價這個最原始有效的方式加大樓款回籠力度,緩解資金緊張的困局。
與一手開發企業的窘境一樣,廣州的二手中介行業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高速擴張之后,面對突然降溫的市場也不得不收縮陣線、開源節流。為了應對市場變化,一些品牌大中介紛紛開展與一手開發商的“一二手聯動”代理合作,力爭多渠道度過經營難關。
二、土地出讓市場低迷,年度土地出讓指標兩度調低仍無法完成,“底價出讓”、“流拍”成為常態,中小開發商趁機抄底拿地,取代大開發商成為土地出讓市場的主角。“地王”表情尷尬,紛紛難產。
2010年12月16日,廣州年內最后一宗住宅地塊僅用了5分鐘不到的時間就以底價成交,為全年的土地供應劃上了句號。至此,2010年廣州十區共出讓住宅用地19宗,用地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超過年度計劃1.8平方公里的7成。在此之前,廣州市曾兩度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在9月份將最初的4.9平方米公里調整為2.5平方米公里,又在11月份修正為1.8平方公里,但是由于頻繁出現“流拍”,最終還是未能完成年度土地供應計劃。
綜觀2010年的廣州住宅土地出讓市場,年初員村絹麻廠地塊經過兩百多輪競投,創下了13053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刷新了天河區住宅歷史最高地價成為“地王”,但是只是曇花一現。此后,受商業銀行惜貸、ipo受阻、銷售業績大幅滑坡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房地產行業的資金鏈危機凸顯,過去兩年瘋狂拿地的廣州大型房企無力再續,令土地出讓市場一蹶不振,頻頻出現“流拍”、“底價出讓”的狀況。大開發商的退出給了中小開發商“抄底”的機會。據統計,全年共有10宗地塊以底價成交,有8宗地塊的樓面地價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其中絕大部分為不知名的中小開發商拍得。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廣州的平均樓面地價僅為3000元/平方米出頭,與XX年年相比下跌了30%左右。例如,年末最后一塊地花都新華寶田豬場地塊樓面地價僅1040元/平方米,與去年賣出的同區域的地王相比降幅高達約80%。
在地價回落的同時,包括員村絹麻廠地塊在內的“地王”表情尷尬。以員村絹麻廠地塊為例,繳納土地出讓金的大限早已在7月份過期,由于開發商沒有履行合約,按照正常手續該地塊將會被收回,但是至今無論是國土部門還是地產商都三緘其口,不得而知。在XX年年產生的多個“地王”中,盡管對外宣稱的理由各不一樣,但是基本上都選擇了“拖”字訣,動工的是極少數。開發商們對“地王”的冷處理,資金鏈緊張導致開發困難是一個原因,而現時不少“地王”所在的板塊“面粉比面包貴”也是現實。
不過盡管如此,廣州在10年出讓的地塊加上之前兩年開發商拿下的地塊,仍然足以滿足未來兩三年的市場供應需求,郊區地塊的大量出讓還有可能在局部市場形成比較突出的供大于求。高價地與低價地同臺共舞將大大考驗房地產企業的開發智慧。
三、新建商品住宅交易登記面積大幅減少33.5%,成交均價從XX年第四季度的萬元高位回落至9000多元/平方米;市場供求格局轉變,明顯供大于求,消化率僅為68.1%。
根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數據,1-11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504.46萬平方米,同比大幅減少33.5%;與此同時,由于房地產開發節奏的延續,全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供應并沒有因為市場拐點的出現而減少,1-11月批準預售量達到了740.45萬平方米,同比大增23.2%。統計數據顯示,1-11月份,僅有6月份的成交量大于批準預售量,市場供銷比從去年的1比1.21逆轉為1.47比1,消化率只有68.1%,處于明顯供大于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