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實踐活動方案(通用3篇)
植樹節實踐活動方案 篇1
一、活動主題:“我為綠樹掛”
二、活動內容:
1、校園植物知識及保護樹木講座
2、校園主要樹木信息的采集及樹木的制作
3、懸掛樹木
三、活動對象:初中部各年級學生(以學生干部為主,結合各年級學生自主報名)
四、活動時間安排:
1、活動的啟動和宣傳:三月十四日(周一),利用升旗儀式時間進行活動的啟動工作。
2、講座時間:召集學生骨干于三月十六日(周三)下午第三節進行校園植物知識及保護樹木講座。安排校園主要樹木信息的采集及樹木的制作工作。
3、樹木的制作:利用一周的時間制作。
4、懸掛樹木:安排在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一周內進行。
5、后續活動:出一期校園植物的海報進行進一步宣傳。
五、活動預計效果:
1、培養學生愛護樹木,關愛環境的意識。
2、培養初中部學生愛校意識。
3、培養學生愛護公物意識。
植樹節實踐活動方案 篇2
一、活動簡介:
火箭點火后向下噴射高溫高壓氣體,噴火的箭稱火箭。目前,在模型商店能買到的是用炎藥點火燃燒產生反沖的“火箭”,效果當然好,但每發射一次需要400元左右的經費,這對于中學生來講只能望而生畏。
現在介紹一種并不噴火,而是在高壓空氣作用下噴火的箭,叫“水火箭”。找個大號可樂瓶,將它裝飾成火箭的形狀。瓶內注入一部分水,在瓶口塞上一個裝有自行車內胎氣門嘴芯的橡皮塞,瓶內水和氣迅速噴出,推動瓶體沖向空中。
這項制作、發射活動,近年來在日本的青少年中普通開展。1993年在我國桂林召開的沖外物理教師學術交流會上,由日本的“山貓”學會介紹到我國,這項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材料易得,廢物利用;
2、制作簡單,發射簡便,任何中學生均可操作;
3、趣味性強,一般可發射十米高;
4、安全性好,噴水不噴火;
5、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二、活動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火箭發射的有關科學知識,懂得航天火箭的原理,了解國內外火箭發射的歷史;
2、通過水火箭制作與發射活動,讓學生體驗整個過程,逐步提高動手能力;
3、為了提高火箭發射高度,讓學生學會分析改進實驗方法,及提高實驗效果的科學工作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4、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識及認真細致、敢于創新、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三、活動準備:
1、場地:
制作火箭——教室或實驗室;
發射場——操場或寬闊地。
2、器材:
①可樂瓶(腰部勿彎曲)每組2個
②透明膠帶每組1卷
③即時貼單面紙每組若干
④剪刀每組1組
⑤模型專用鋸(或鋼鋸條代)每組1把
⑥帶氣門嘴、芯的橡皮塞全班1-2個
⑦實驗室用鐵架臺及鐵環全班1-2個
⑧打氣筒(高壓氣筒最適宜)全班1-2個
⑨自來水及水桶全班1-2個
3、學生課前探究安排:
①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分組了解有關國內外火箭發射的歷史資料,了解火箭發射的原理(也可以是網上查找,也可以是去圖書室查閱有圖片更好),由組長負責整理匯報本小組收集到的資料。
②讓一兩個小組去嘗試制作、發射一下,記錄大致的體會,并把嘗試制作與發射中所遇到的問題帶進課堂,嘗試制作的模型也帶進課堂。
4、教師準備:
①一個完整的水火箭范作。
②帶氣門嘴、芯的橡皮塞,課前由教師制作。方法是:找3白橡皮塞將下頭切去5MM,(如用4號白橡塞就從大頭切去5MM),用鉆孔器化學(實驗室用)按自行車門嘴的筒管的直徑大小,鉆一孔,把氣門嘴固定在橡皮塞上。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活動過程:
1、組織教學,導出活動課題。
2、組內討論,反饋收集到的信息、資料,由組長負責整理匯報。
①國內外有關火箭發展的歷史知識。
②火箭發射的原理。
③嘗試小組匯報制作發射水火箭的方法與體會,回答火箭發射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并把遇到的困難和疑惑提出來,供大家探討。
3、教師出示范作,并作簡要講解,有的問題可與學生共同討論得出解決方案。
①火箭頭是圓錐體,在制作過程中是難點。教師作重點演示。
②發射時橡皮塞塞得越緊,瓶內充的氣體越多,發射越高。因此要用力將皮塞塞緊,還可用銼刀把橡皮塞銼成近似圓柱體可使塞與瓶口接觸面大,塞得緊。
③瓶內注水大約在1/3至1/2之間,可實驗決定。瓶內的大氣壓大約在4-5個大氣壓。超過5個大氣壓瓶體容易破裂。
④強調使用工具時,要保護好桌面及環境,并注意安全。
4、原理分析研究及討論。
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箭體向下噴出氣和水,由于它們的反沖作用使之迅速升空。整個過程是一個用壓縮空氣達到儲存能力,而后瞬間釋放,推動箭體向上運動的過程。水作為火箭發射時的噴射物質,它的噴射速度與物質的多少是關鍵。
氣壓式水火箭在飛行中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暫時忽略不計。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推導得出火箭在某一時刻的速度V,有下列關系式:式中:v為某時刻噴出的水相對于箭體的速度;M水為注入瓶中水的質量;M瓶為瓶體的質量。
從上式可看出水火箭的速度與水噴出的相對速度V成正比;還與瓶體的質量M瓶和注入水的質量M水有關。要使水火箭上升得高,必須增大它的速度。加法有二:
1、增大瓶內壓縮空氣的壓強,從而達到水噴出的速度V增大,具體方法是塞緊瓶塞,多充氣增大瓶內壓強,或者利用控制裝置使之發射前卡緊瓶口與瓶塞,瓶內氣壓增加時,瓶塞不自行脫落,可充入更多的空氣以增加瓶內大氣壓值。
2、增大注水量。M水增大,噴出的物質增多,但是注水量增大后,會使空氣在瓶內占有的空間減小,使壓縮空氣減少,因而影響氣壓式火箭的速度,所以注水量不能過多,有一個量,可通過實驗在注水量1/3至1/2之間得出量。
5、動力實踐制作與發射。
學生分小組合作制作。做火箭頭的、做火箭尾翼的,其它裝飾的等。教師巡視指導,發射時教師可適當幫助。由同學自己記錄火箭留空時間,估計高度及氣壓、注水量影響情況。
6、評價與交流,先組內再全班。
①通過水火箭的制作與發射活動,在科學原理和動手能力方面有何心得、收獲?
②通過水火箭的多次發射實驗研究,找出提高火箭高度的要素是什么?在實踐中如何擴大有利方面,克服不利因素,你有何新的發現?
③在發射過程中,發現瓶塞塞得越緊,發射得越高,啟發學生設計一個裝置:發射前卡緊瓶口和瓶塞,當瓶內氣壓加大時,瓶塞不會自行脫落,以便向箭體內充進更多的空氣,使火箭發射得更高。同時可以人為地控制發射時間。讓學生將設計方案在同學和教師之間進行討論和實施。
7、活動延伸。探究新型的控制裝置。
8、活動后記。
附:控制裝置參考方案:
用直徑或用剪刀剪斷即可。發射時,發令員能明確、果斷、響亮地發布“5、4、3、2、1”的口令,一方面指示發射員集中注意力操作,另一方面更主要是提示觀眾注意安全。
植樹節實踐活動方案 篇3
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舞龍、舞獅子等);
1.知道元宵節有賞燈猜謎的習俗,初步了解燈謎的結構,能積極參加猜謎活動,體驗猜想和推測的快樂。
2.鼓勵幼兒樂于表現,大膽創新,積極參與民俗表演,嘗試用多種形式參與慶祝傳統節日。
一、活動主題
三陽開泰鬧元宵
二、活動時間
x月x日-x月xx日
三、活動地點
幼兒園及xx小區
四、活動準備
1、以班級為單位海報宣傳:“馬到成功鬧元宵”,讓家長及幼兒了解幼兒園的主題活動內容,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2、提前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有關元宵節的來歷和內容的材料。
3、親子自制環保燈展。(全園幼兒)
4、猜燈謎(全園幼兒家長參與)。
5、中班幼兒親子自制旱船,組成旱船隊伍進行民俗表演。
6、大班幼兒分組組成旱船隊,舞獅隊、舞龍隊、秧歌隊進行民俗表演。
7、幼兒自備材料,全園教師幼兒共同自制元宵,品嘗元宵,并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加深幼兒對元宵制作過程的了解。
8、全體幼兒在幼兒園及xx小區進行民俗展演。
五、活動過程
1、宣傳發動,元宵節特刊
讓家長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風俗,整個活動的流程及自己所要配合做的工作。
2、自制元宵花燈展
正月十二將親子共制環保花燈展示在大廳中,相互欣賞,花燈一定要牢固、結實、實用。
3、賞燈猜謎
(1)正月十四下午請家長參與“賞燈猜謎”活動。
(2)猜謎活動中,家長可將謎面念給孩子聽,啟發孩子自己猜中謎底。
4、元宵宴
正月十三上午各班組織幼兒在班上自己動手搓元宵,品嘗元宵。
5、馬到成功鬧元宵
正月十四上午全園幼兒一起民俗活動展演,幼兒分組組成旱船隊,舞獅隊、舞龍隊、秧歌隊在xx小區進行民俗表演。正月十四下午在幼兒園里進行民俗表演,讓家長親身感受到歡天喜地鬧元宵。
六、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不同年齡段主要目標:
小班
(1)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參與元宵節各種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
中班
(1)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等);
(2)初步嘗試用語言、藝術等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感受;
(3)感受與老師、小朋友一起玩花燈、猜燈謎、做元宵、吃元宵的快樂
大班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大膽地創造與想象,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3)積極參與“鬧元宵”的籌備和慶祝工作,在和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團圓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