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活動方案(精選7篇)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1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目標與內容
說明:
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大、中、小班三個年齡段分別設計一個社會教育活動。
根據主題確定教育目標(注意層次性:直接目標與間接目標;主導目標與次要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精選內容(基于主導目標篩選教育內容),收集素材(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生活經驗選擇適宜的教育材料)。
1、幼兒的多元文化生活。通過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習俗、語言、食物、音樂、價值觀、家庭關系、生活類型、文化慶祝和民族遺產等,提供給幼兒必要的技能、知識,發展他們對自己的良好接納以及對別人的積極認識,理解在快速變化的、復雜的、獨立的社會中生活的豐富與合作。
2、幼兒的心理和價值觀。社會和物質環境以尊重為關鍵特征,為幼兒提供一個屬于他們的位置。特別關注幼兒獨立
意識的發展;如何處理嫉妒、害怕、攻擊性的情感、與別人玩的能方和友誼的發展;如何控制他們生活中的想象角色的發展等方-面;同時,也關注幼兒道德發展的三個方面:對道德的思考、自我評估及抵抗偏差想法和行為的意識,從而促進幼兒的道德行為。
3、對歷史的感知。幼兒的過去(個人歷史或生命歷程)、遺傳、家庭歷史及其他幼兒的家庭歷史都是幼兒歷史教育有效的手段。幼兒在活動中建立起對歷史理解的同時也建立起對時間的理解。
4、地理。在幼兒園階段,地理學習主要把焦點放在三個方-面:解釋不同區域(地區、國家、世界)的人和地方有什么不同;描述和評價物質和文化世界的關系(人類大陸的關系,包括環境保護和守恒);確定由物理和經濟因素造成的問題(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5、幼兒作為消費者。社會科學課程選擇了10個經濟概念用于學前兒童學習:消費欲與需要、缺乏、區別資源(人類資源、自然資源和資本財力)、計劃、目標排序、購買的先后、主次)、商品(我們買的東西)和服務(別人為我做的事)、買者和賣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錢(知道錢的作用,認識和命名錢)、選擇(消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每個人能用他們有限的資源做出最可能的選擇)。
6、幼兒對年齡、衰老和死亡的認識。幼兒缺乏對這三個
概念的清楚和正確的認識。社會科學課程給予幼兒情感支持;對幼兒關于年齡、衰老和死亡的問題給予正確的事實回答;幫助幼兒鑒別關于年齡、衰老和死亡的公式化的人物與神話;讓幼兒知道死亡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增加幼兒關于老齡的信息;促進幼兒對所有年齡的人的尊重;給幼兒提供訓練傾聽、自我表達、同情和價值判斷的機會。
(二)教育模式與方法
說明:
基于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選擇最匹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每個教育活動確定一個教育活動模式,但同一種模式下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構成教育過程的不同環節。
1、教育模式
主題教育模式、方案教育模式、區域教育模式、旅行教育模式
2、學前社會教育的一般方法
實踐練習法、社會調查法、參觀法、表演法、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
3、學前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
價值澄清法、移情訓練法、觀察學習法、角色扮演法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格式
(一)活動名稱
(二)設計思路(教育模式與方法的選擇依據與實施活動的教育意義)
(三)教育目標
(四)活動準備(材料準備、經驗準備)
(五)活動過程(基于教育內容及其進度劃分若干環節或步驟,包括每個環節或步驟的教育指導方法;文字描述困難時可以配合情景圖)
(六)參考資料
(七)附件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撰文要求
(一)以小組為單位,明確責任、分工合作,集體討論,組長負責整理文稿并且注明每個成員在設計中的任務及其貢獻。
(二)每個小組在指定范圍內選擇一個主題(不得重復),設計一個系列活動(大中小班各一個)。整個系列活動的字數控制在4,000-5,000字之間。
(三)注明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的參考資料及其出處。
(四)教育活動中設計的輔助材料一律作為附件,附在正文的后面。
(五)完成時間:12月31日。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2
活動目標
1、體驗和感受到笑臉帶來的快樂,并將快樂傳遞給他人。
2、能主動、友好的與人交往,并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
活動準備
每人一枚笑臉,笑臉的形態要不一樣、圓形彩色紙、水彩筆、人們各種笑臉的ppt
一、以給幼兒送禮物的形式導入。
二、談話活動
1、自己的笑
打開禮物后,好多小朋友都笑了,你們為什笑了?
你會在什么時候對別人笑?
2、別人的笑臉
以ppt的形式出示人們笑臉的圖片,讓幼兒體會微笑給人的感受。
你在什么時候會看到別人的笑臉?
你看到這些笑臉時你喜歡不喜歡?為什么?
笑臉給人什么感覺?(溫暖、友好、快樂……)
三、制作笑臉娃娃(背景音樂:《歌聲與微笑》
1、師:當你們收到笑臉娃娃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你們想把笑臉娃娃也送給別人,讓其他的人也獲得快樂嗎?
2、制作笑臉娃娃
師:人在笑的時候眼睛是什么樣?嘴巴是什么樣的?現在我們一起做一個笑臉娃娃吧。
四、贈送笑臉娃娃,體驗快樂(背景音樂:《歌聲與微笑》)
師:你想把笑臉送給誰?
你為什么要送給他?
送的時候你該用什么表情?對他說什么話?
五、活動延伸:放映本次活動的錄像,讓幼兒感受到當送出或收到笑臉娃娃時同伴的表情,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和能傳遞友情。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小學的校園環境和小學生的學習生活;
2、知道自己即將進入小學,成為光榮的小學生了,激發幼兒園入學的愿望。
活動準備:
聯系好附近一所條件較好的小學(實驗小學),請一年級準備一節算術課或一節語文課。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老師:“再過幾個月,小朋友都要離開幼兒園,上小學去讀書了,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小學哥哥姐姐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幼兒:“想!”
老師:“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實驗小學參觀,小朋友們要仔細看看小學和幼兒園有哪些不同,看看小學生是怎樣升旗,怎樣上課的。
二、參觀小學校
(一)參觀傳達室
1、一走進校門,就看到有一間房間,這是什么地方?(引導幼兒問問門口的老伯伯,認識字的小朋友可以讀一讀牌子上的字)
2、傳達室是干什么用的?(請門房間的老伯伯作介紹:傳達室是為了小朋友的安全,不讓外邊的人隨便進來,小學生也不能隨便出去)
(二)參觀大操場
1、讓小朋友在大操場上從這頭跑到那頭,感受大操場很大。
2、老師:“小學的大操場和幼兒園的操場比一比哪個操場大?為什么小學的操場那么大?(小學生比幼兒園小朋友多)
3、看一看操場上有些什么運動器具?
4、老師總結:“小學操場上的運動器械比幼兒園多,比幼兒園大,有的運動器具很高。有跳高、跳遠用的沙坑,有打籃球用的籃球場、有向上爬的竹竿,還有雙杠、單杠等,有的是高年級的哥哥、姐姐鍛煉身體用的,有的是一年級小朋友玩的,玩運動器具時要注意安全。
5、觀看小朋友升旗、早操。
引導幼兒觀看許多小朋友在操場上排著整齊的隊伍,升旗時戴紅領巾的小學生是怎么做的?戴綠領巾的小學生是怎么做的?看一看小學生做操時的精神,動作和隊伍。
(三)參觀小學生的教室,并同幼兒園活動室作比較
1、小學的教室比幼兒園大,所以說是“寬敞的教室”;
2、小學的客桌椅同幼兒園的不一樣,是兩個人用一張桌子和椅子,稱為“雙人課桌椅”;
3、教室里兩塊大黑板,一塊是老師教小學生學算術、語文、繪畫時用的,一塊是小朋友自己寫字畫圖的;
4、老師:“幼兒園的活動室里有玩具櫥,小學的教室里為什么沒有?(啟發幼兒談后老師小結:因為小學是小學生上課學習的地方,他們上午下午都要上課,下午不睡午覺,每上完一節課休息一會兒又要上第二節課,小學生玩的時間比我們幼兒園小朋友少,所以教室里就沒有玩具櫥了)
(四)觀看小學生上課
1、聽一聽小學生上課前要響幾次鈴?聽了第一次鈴聲告訴幼兒這是預備鈴,小學生是怎樣準備上課的?
2、提醒幼兒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并引導他們要像小學生一樣坐端正。看看桌上的學習用品放的位置;
3、聽小學老師上課,看小學生怎么動腦筋舉手回答老師體溫,如何注意聽講;
4、下課后小學生干什么么?(有的自己放松一會,有的自己走到廁所小便作準備工作)
三、回到幼兒園
老師:“今天我們參觀了什么小學?看到了什么?應該怎樣準備做個小學生?”(請幼兒交流)
四、延伸活動
可組織去年入小學的離園哥哥姐姐開個見面會,讓幼兒向一年級的哥哥姐姐提問題,讓他們對小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其實各有所長。
2、敢于在集體面前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初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敢于在集體面前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活動準備
北風和太陽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故事中的兩個角色
1、出示北風和太陽
提問:它們是誰?都有什么本領?誰的本來?
2、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聽完故事,再來說一說。
3、講述故事,幼兒傾聽。
二、在討論中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講故事第一部分
2、分角色,各自想辦法
(1)我請你們來扮演北風和太陽,想出自己的辦法來讓這個人把外衣脫掉。誰愿意來當北風爺爺,請坐到這邊來。要扮演太陽公公的小朋友請坐到這邊來。
(2)幼兒發表自己的觀點:你會用什么辦法讓這個人把衣服脫掉呀?
3、繼續聽故事:到底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想出了什么辦法呢?你們仔細聽。太陽公公讓北風爺爺先試一試他的本領,北風爺爺呼呼地吹了一陣,差點兒把那人的大衣脫掉,他越刮越厲害,那個人太冷了,就把大衣越裹越緊。北風爺爺使勁力氣,也沒把大衣脫掉。①北風爺爺為什么沒把那個人的大衣脫掉呀?最后他只得放棄得勝的希望,讓太陽公公來試一試。太陽公公使出渾身力量照在那個人身上,那個人太熱了,就把大衣脫掉了。
(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三、小結故事:北風爺爺有北風爺爺的本領,太陽公公有太陽公公的長處。其實我們小朋友也一樣,大家也都有自己的長處。
1、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說一說你有什么長處,在大伙的前面來大聲地夸夸自己吧!讓每個人都知道你的長處。
2、了解小朋友其實也各有所長,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
3、分組來夸自己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5
設計意圖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看圖片、視頻、游戲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目標
一、了解劃龍舟的人員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講規則,團結合作才能劃好龍舟。
三、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及規則游戲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劃龍舟這一運動。
難點:知道規則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一、劃龍舟視頻。
二、圖片:龍舟、劃手、鼓手、掌舵人。
三、紙折的船、塑料門洞。
活動過程
一、出示紙折的小船,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看這是什么?”
2、“你們知道它在哪里行駛嗎?”(幼兒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們還見過哪些不一樣的船呢?”(幼兒回答:冒煙的木頭、輪船、很長很長的船、兩層的船等等)
二、出示圖片認識龍舟。
1、教師出示龍舟圖片,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1)師:“老師今天給你們介紹一條船,你們知道它是什么船嗎?”
(2)告訴幼兒圖片上船的名字叫龍舟。
2、引導幼兒認識龍舟。
(1)“仔細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回答:長長的、前面有一個龍頭、后面還有一個尾、有船槳)
(2)“你知道它是用來看什么的嗎?”(幼兒回答:劃船的,比賽的)
(3)教師小結:每年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行劃龍舟比賽。
三、觀看視頻,出示圖片幼兒觀察及了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師播放視頻,幼兒觀看劃龍舟比賽。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觀察并了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
(1)師:你們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兒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還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們在干什么?(幼兒回答:在敲鼓、在劃船)
3、出示圖片進一步認識龍舟上三種人的名稱、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別出示三張圖片,一一介紹龍舟上的三種人,分別叫:鼓手、劃手、掌舵人
(2)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龍舟上三種人是做什么的。
教師小結:在龍舟上面,“鼓手”坐在龍頭前敲鼓給劃船的人發號口令;“劃手”聽著鼓點拿著船槳劃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著舵掌握方向。
(3)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三種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兒一起談話,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師:“如果有的劃手不按照鼓手的節奏來劃船,會怎么樣呢?”
“劃船的時候鼓手敲鼓的節奏忽快忽慢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會怎么樣呢?”
(5)教師小結:在龍舟上有劃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劃龍舟的時候他們需要團結合作各盡其責才能到達終點。
四、游戲體驗
1、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每組規定做不同的動作。(第一組:拍手第二組:拍膝蓋第三組:跺腳)
2、教師講游戲規則
規則:聽音樂看教師指揮,該哪組做動作或哪兩組做動作,其它組則休息,如有人犯規則音樂重新開始。
3、教師和幼兒一起游戲,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4、師幼討論:
(1)在剛才的節奏游戲中,我們重新開始了幾次,為什么會這樣呢?
(2)后來我們是怎樣成功的?
五、談話小結,將規則意識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劃龍舟的時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穩到達終點?
2、剛才的節奏游戲中,怎樣做才能完成游戲?
3、小朋友在喝水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4、在玩滑滑梯的時候我們要講什么規則呢?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6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生活經驗,今年端午節納日松幼兒園開展了“快樂端午粽飄香”親子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濃濃的親子氛圍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具體如下:
活動時間:
6月19日
活動主題:
快樂端午粽飄香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 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2、了解端午節有關的習俗,還有許多傳說、 故事、兒歌。
3、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 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4、樂于參加包粽子、制香包、做龍舟等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安排:
1、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使幼兒了解有 關端午節的來歷、傳說、習俗等,感受 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
2、動手操作活動。
通過繪畫、手工(粽子、香包、彩線) 等活動,體會傳統節日的豐富生動,感 受自己動手操作的樂趣。
3、快樂端午粽分享活動。
通過親子分享粽子的活動,送上節日祝 福,表達親子情深,進而培養愛(愛父 母、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結束
社會教育活動方案 篇7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不怕寒冷,早上起得早。
2、了解冬天早晨工作的人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萌發對他們的尊敬之情。
中班社會教案:《寒風中的人》
活動準備
讓幼兒事先觀察冬天人們的活動、一些照片。
活動過程
一、冬天的早晨誰會早起。
1、冬天來了,天氣好冷,可是有許多人“不怕冷”,堅持早起,有的還在室外工作。
2、你家里誰起得最早?他們起來做些什么事?家里除了爸爸媽媽之外,你還知道誰起得最早?
3、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談談,如早上點心店的阿姨,送牛奶的工人,幼兒園廚房的阿姨,開公交車的司機,他們為大家做事,真了不起。(談話中出示一些圖片掛圖)
4、你起得早嗎?為什么?
二、冬天誰工作在寒風中。
1、讓幼兒觀看照片,找找“寒風中不怕冷”的人。
2、看看誰是寒風中不怕冷的人?他們在干什么?(如十字路口的警察在指揮交通;晨練的人們;清掃街道的清潔工)
3、講講自己在戶外的感覺。(很冷、風刮在臉上有點疼……
4、在交談過程中,激發幼兒產生尊敬的情感,制作圍巾和手套送給那些在“寒風中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