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活動心得
中國的地域是廣博的,中國人民的胸懷更是寬闊的,這一點可以從撫順戰犯管理所得到證明。撫順戰犯管理所是在抗日戰爭后關押重要在華日本和偽滿洲國戰犯的重要場所,先后有幾千名戰犯在此監管。對于這些曾經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犯人們,中國政府沒有報復,而是善待他們:一方面保障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教育和感化他們,使他們從思想上徹底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并深深為自己的行為而懺悔。我們的政府和人民這樣做不是忘記過去,也不是毫無前提的寬宏大量,我們這樣做首先是把他們當作人來看,以人道的方式對待他們;其次,為長遠的和睦和發展,杜絕復仇和抱負的無限循環,以面向未來的態度處理中、日關系。
最后,使這里的犯人通過改造,成為自食其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一出發點和做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僅使像溥儀這樣的原皇宮貴族都成了自食其力的人,而且徹底挽救了相當數量的日本戰犯,這些日本人回到其國內,成了推動中、日關系發展的中堅力量。
但實際上,日本政府自戰后,從未真正反省過其在二戰及以前所進行的一系列侵略戰爭給其他國家所帶來的痛苦災難,甚至沒有放棄強大武力、再次侵略別國的企圖。現在的日本在某種程度上害怕中國強大起來,有所謂“中國威脅論”,實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更被那些企圖日本重新軍國化的人所利用,借以混淆視聽。
這些不協調的聲音正日益嚴重地威脅中、日兩國的關系,成為未來兩國乃至亞太地區的不穩定因素,我們迫切希望日本及其人民能夠真誠地悔悟過去,徹底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為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做出他們自己的貢獻。
黨員活動心得三
增強爭先創優意識,爭創一流業績,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必備品質,是干事創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作風,能夠進一步激發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敢為人先的使命感,提高工作水平,創造一流業績,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下面談談我對此項活動的心得:
一、充分認識爭先創優的重要意義
爭先創優是敢創一流的勇氣,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產黨人勇往直前優良傳統的具體表現。具體到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行業、一個崗位,就是要以爭先創優的精神,勇創一流業績。進行偉大的創業,必須有偉大的創業精神。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地區在全中國競相發展的浪潮中脫穎而出,快速發展,關鍵就在于不甘平庸,勇于爭先。八十年代,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抓住機遇,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全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第一,形成了“深圳速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象征。九十年代,人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形成了“精神”,成為全中國的一面旗幟。實踐證明,沒有爭先創優的精神和勇氣,就不可能創造一流業績,就不可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在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弘揚爭先創優精神,有其特別重要的意義。
爭先創優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集中體現。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是要堅持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堅持勤奮學習,扎扎實實地提高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領;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就是要增強改革創新意識,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立足本職工作,兢兢業業,爭先創優,創造一流業績。具體到每個黨員身上,就是要堅持埋頭苦干,不事張揚,狠抓落實,形成重實際,說實話,干實事,求實效的良好風氣,真正做到每項工作都有部署、有檢查、有落實、有成效,每項任務都不說則已、說了就干,不抓則已、抓就抓成,不干則已、干就干好,以實實在在的成效來體現和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爭先創優是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的迫切需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決存在的問題靠發展,趕超先進靠發展,發展才有出路,發展才有希望。近年來,全縣上下圍繞“跨越永登、融入中心、組團崛起、城鄉一體”的發展戰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著力推動“中心帶動”戰略實施,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工業XX縣、產業富民”統攬工作全局。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激發黨員的開拓創新、敬業奉獻精神,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性修養。促使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快,運行質量高,發展后勁足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發展,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人氣旺盛。這一局面是全縣人民飽嘗興衰甘苦之后,夙興夜寐,奮發圖強的結果,實屬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加倍珍惜。堅持爭先創優,不斷鞏固和發展這一局面,我們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但是,目前全中國各地都在緊緊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這個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競相發展,可謂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如果我們稍有懈怠,必將重蹈落后覆轍。我們要把提升經濟社會的發展放到全市、全省、全中國的大格局中去審視、去謀劃,成績面前不自滿,困難面前不氣餒,再接再厲,搶占先機,敢想敢干,敢為人先。要繼續擴大產業園區發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