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導游詞(精選19篇)
十三陵導游詞 篇1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xx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明代時,于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筑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眾陵之首——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下,始建于公元1420xx年,先后歷時四年建成,陵內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樂皇帝初為燕王,后從侄子朱允文手中奪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慮到北京地勢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xx年自南京遷都北京。除長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內攘外,不但在軍事上修筑長城,而且又派人編著了舉世名著——《永樂大典》。不但發展農業,讓百姓安居樂業,又派鄭和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他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殘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宮妃被賜死殉葬。
長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等,分為三進院落。自陵門到陵恩門為第一進院落,東南角有碑亭一座,原來無字,立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皇帝看過長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滿漢兩種文字寫了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自陵恩門到內紅門,院內在漢白玉臺階之上威然矗立著我國最好的楠木大殿——長陵的陵恩殿,殿內有楠木巨柱60根,當中4根直徑為1米以上,大殿現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進院落是自內紅門至明樓,明樓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樓額上寫“長陵”二字,內設“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樓兩側連寶城,寶城中央的高大土丘為寶頂,寶頂下面即是地宮。長陵的地宮尚未發掘,在十三個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宮被打開。
現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宮是什么樣子的吧?參觀完長陵后我們就去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
十三陵導游詞 篇3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十三陵建于1420xx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大,營建時間*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很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
十三陵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它是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新中國成立后,為進行歷史科學研究,試掘了定陵。墓中有各種珍貴物品三千余件。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
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座大陵園之一。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
地下玄宮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室聯結而成,總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前殿和左、右配殿內沒有任何陳 設,中殿后部放有三個漢白玉石雕刻的寶座,每個寶座前設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口青花云龍大瓷缸,后殿內棺床上放置皇 帝、皇后的棺槨,在其周圍還放有26支紅漆木箱,儀仗、銘旌及玉石等。地下玄宮出土了3000余件珍貴文物。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為陵區前的*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云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
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部分。總長約7.3公里。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筑。
從大紅門左右兩側延伸至龍山、虎山兩山之巔,然后再向東西兩側蜿蜒而去。大紅門處于高崗之上,中門正對天壽山主峰,左右又襯以龍山和虎山,氣勢非凡。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銀山塔林引位于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風景名勝區。銀山,因秋去冬來,瑞雪紛飛,山巖銀裝素裹,冰雪層積而得名,又因山巖陡峭,巖壁色黑如鐵,稱為“鐵壁”,合稱“銀山鐵壁”。為明清時期“燕京八景”之一。
十三陵導游詞 篇4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為禁區,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的“紫禁城”。明朝規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陵區。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十三陵導游詞 篇5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 這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 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十三位皇帝陵墓分別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全年適宜,但是春秋天氣最佳,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游季節,尤其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
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長眠于此,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逝者去,陵猶在。
十三陵導游詞 篇6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內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xx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皇帝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0xx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內。現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十三陵導游詞 篇7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19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 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后,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發掘了。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 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筑,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 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著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19年,在142019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系。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筑,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根據。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在這里呢?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現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十三陵導游詞 篇8
各位朋友,現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開地宮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壽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鈞年號萬歷,意思是要做一萬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實現,但也創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項記錄,即在位年數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10歲繼位,22歲就開始為自己修陵,建地宮。整個工程歷時六年,耗銀八百多萬兩。他在位48年,幾乎不理朝政,終日沉緬于后宮,他好飲酒,經常酒醉殺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萬歷皇帝有兩個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時只是一個貴妃,按明朝規定,皇貴妃死后不能入地宮,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繼位后,追封孝靖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萬歷皇帝去世后,有將孝靖皇后遷葬到地宮。所以地宮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宮殿于1957年被打開,出土文物3000余件,舉世轟動。
目前,定陵已成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景點,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參觀。
整個陵園原來由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明樓前的左右配殿組成。歷經近520xx年的蒼桑,原來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已毀,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樓為石質,不怕火燒、故至今保存完好。現在我們先來看一看陵恩門及陵恩殿遺址。
看過"
十三陵導游詞 篇9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 這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 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十三位皇帝陵墓分別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導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內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xx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在這個小盆地內,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皇帝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0xx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內。現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十三陵導游詞 篇11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在這里呢?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現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十三陵導游詞 篇12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區天壽山,因明代遷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稱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建長陵至今已有近620xx年的歷史,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聯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和一名江西術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選陵址。大概兩年后,選中了今昌平區康家莊樓子營一帶。這一帶青山環抱,綠水長流。北面的“龍脈”奔騰而來,氣勢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馬平川,蟒山繞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圍重巒疊嶂,如“萬騎簇擁,千官侍從”。正是風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寶地。朱棣親臨閱視后十分滿意,封其山為“萬壽山”,選擇吉日,動工興建。永樂十一年玄宮建成后,從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槨北上,擇吉入藏,并將陵寢命名為“長陵”。此后長陵的附屬建筑仍在逐步營建,直至宣德二年,長陵工程在大體完工,歷時20xx年,加之陸續建成的神道等設施,到長陵最終建成,共歷時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朱允炆在宮內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計劃遷都北京。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戰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殘余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長期威脅。而南京鞭長莫及,難以控制北方的局勢。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而這一舉措也確實對明朝疆域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統年間,發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這是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反對者就說“怎么能棄祖墳于不顧,丟給敵人呢?”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時對明陵進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璉,封他及其后代為一等延恩侯,世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從第一代朱之璉開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續了11代。民國年間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勛被民國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員之職,但他不但白拿錢不干活,還有監守自盜的嫌疑。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位,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現在的明十三陵面積約80平方千米,陵內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貴妃及殉葬宮人數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一座太監墓(王承恩)。現在明十三陵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陵神道總長約7.3米,走向隨地形變化而回轉起伏。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欞星門。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存建筑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其結構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東西方向上與龍山、虎山相應。陵區南側,龍、虎山相距稍遠,欲連未連,石牌坊建在這里,正可彌補空間上的不足,使其地勢貫通。
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位于龍、虎山之間,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規制為單檐廡殿頂,紅墻黃瓦,開券門3洞。明朝時門兩側建有紅墻,紅墻上設有左右隨墻門以便日常出入。門前左右立下馬碑兩方,正反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8字。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槨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為大臣們謁陵時行走。
穿過大紅門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長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為重檐歇山頂,四面辟門,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碑亭內便是神功圣德碑。
長陵神功圣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對帝王歷史地位的評價。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撰寫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來沒有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詩《哀明陵三十韻》,后又在碑的左側刻御制詩一首。清嘉慶時期在碑的右側刻了御制文一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得失。
穿過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兩側的石像生。陵墓前設置石像生始于秦漢,是用來象征死者生前的儀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規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望柱開始,望柱呈六邊形,底為須彌座,柱雕云紋,頂為云龍紋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立兩臥。這些石像生分別是:
獅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義 駱駝:象征運輸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馬:象征皇帝的御用儀仗 將軍: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將軍 品官: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功臣: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功臣。
走過神道,迎面可見的是欞星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火焰寶珠,故又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鳳門。欞星門象征著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欞星門均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
十三陵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簡稱,在北京西北約44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德勝門驅車直下,向北經沙河、昌平就可到達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規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積大小、建筑繁簡等方面略有差異。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長陵,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陵內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樓和寶頂。棱恩殿為我國現存形體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寢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發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宮殿就在這里。定陵修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規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余人。地下宮殿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寶貴資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聰的陵寢,其規模雖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其主要建筑明樓,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點供游人觀覽外,還有著名的石牌樓(為我國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細膩、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庫,更給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夏季旅游的好去處。十三陵第九號皇陵——昭陵,也從1985年開始修復,1989年11月1日修復完畢,對外開放。十三陵為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該陵園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明代時,于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筑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景區簡介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該陵園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明代時,于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筑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1]
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歷史沿革
發展歷史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xx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xx年,國家旅游局批準明十三陵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xx年7月1日,明十三陵優待券全面取消,所有游客均需購票參觀。
名稱由來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本段景點介紹
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長陵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后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云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墻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墻的映襯下格外分明。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xx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
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xx年才正式啟用。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筑物300多間。再往后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墻-外羅城(圍墻外的圍墻)。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做過這樣的描述:“鋪地墻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墻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后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筑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第二進院落,前墻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
第三進院落,前墻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臺基前部出有月臺。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后門,故臺基的后面亦設踏跺式臺階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臺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由于寶城的隧道門設于寶城墻的右前方,帝后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后,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墻又對稱地設有隨墻式掖門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筑。定陵衛的營房則建于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后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余間。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明朝滅亡后,昭陵先后遭到兩次破壞。公元1644年,戰亂中明樓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電交加,陵恩殿和兩廡配殿又遭雷擊起火,陵卒拼命撲救,只救下了兩廡配殿,陵恩殿被徹底燒毀。隨著歲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間,兩廡配殿和陵恩門又相繼殘壞。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為緩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從遺址分析,當時修葺的項目只有明樓、棱恩門、棱恩殿三項工程。這次重修,雖然使陵園制度稍趨完備,但卻改變了原有建筑的規制。
明樓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為上檐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檐均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明樓內還增加了條石券頂。棱恩門、棱恩殿雖然重建時間數沒有大的變動,但都縮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闊五間(30.38米),進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闊間數沒有改變,尺度卻縮小為23.3米。進深改為三間,尺度縮小為11.92米。棱恩門,原為面闊三間(18.44米),進深二間(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闊縮小為12.52米,進深縮小為6.77米。陵內的兩廡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僅沒有重建,而且殘垣斷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圍舊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墻。此后,長達220xx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修繕。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筑滿目凄涼,只剩下殘壞的明樓和陵墻了。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大約經過7-20xx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建成后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兩大獨特之處。
首先,是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于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于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后僅定陵與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古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于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墻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明獻陵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
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0,占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筑;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于券洞內而設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于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于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后的明陵建筑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臺,院后設單座門一道。后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明慶陵
明慶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0xx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陵宮建筑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占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并于第一進院落后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臺,城臺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樓內豎圣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后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墻與寶城墻等高,并與寶城城臺及兩側墻體圍成一個平面近于“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墻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筑,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位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其現狀情況同裕陵。
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
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0xx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占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后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后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筑。
景陵內的祾恩殿臺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后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后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云紋,顯得更為精致壯觀。
祾恩門、祾恩殿的臺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后遺留的柱礎石。神功圣德碑亭僅存石碑及臺基。
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后,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于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后確定在那里營建孝宗陵寢。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并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于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20xx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筑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筑曾經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
折疊明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xx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公元1620xx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zhe皇帝”,享年23歲。崇禎元年(公元1620xx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皇后張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張國紀之女。天啟元年(公元1620xx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入城時自縊。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謚“孝哀皇后”。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王朝將她葬入德陵。
明裕陵
位于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0xx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0xx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孝莊睿皇后錢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揮僉事(后封安昌伯)錢貴女。正統七年(1442年)立為皇后。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宮中的全部資財輸出,每天悲哀地呼天號地,祈求神靈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臥,以致傷殘了一條腿。終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加“慈懿”徽號。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錢氏病故。謚“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孝肅后周氏,憲宗生母,昌平州文寧里柳林村(今屬北京市海淀區)人,錦衣衛千戶追封慶云侯贈寧國公周能的女兒。正統十二年(1447年)生憲宗皇帝,天順元年(1457年)冊封為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號“圣慈仁壽”。孝宗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20xx年)三月一日去世,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明思陵
思陵約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于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清朝滅亡后,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后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滿目凄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思陵得到應有保護。明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臺,但古陵殘碑,松濤陣陣,仍別有一番意境。特別是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品,構思奇妙,雕工精細。
陪葬陵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監墓。
分別是:
東井、西井:一說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說是明成祖昭獻貴妃王氏和昭順賢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發掘的考證。
萬娘墳:即“萬貴妃墓”,葬明憲宗皇貴妃萬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稱大宮。葬明世宗的皇貴妃沈氏、文貴妃、盧靖妃。
世宗賢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鄭賢妃、皇貴妃閻氏、皇貴妃王氏、周貴妃、楊榮妃、馬貞妃、哀沖太子、莊敬太子。
鄭貴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鄭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順妃、周端妃、劉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王承恩。
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
石牌坊
明十三陵 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云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凈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筑工藝的卓越水平。
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 一只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 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大紅門
神路景點(2)大紅門坐落于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并連接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墻。在蜿蜒連綿的圍墻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墻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于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筑,但后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筑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云所書。該碑碑文作于1420xx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只異獸,名為望天犭孔。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游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于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并能負重遠行。駿馬善于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
欞星門又叫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十三陵導游詞 篇1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北京昌平縣境內,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在此建陵。 明制規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帝廟鎮之。清兵入關后,采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左右,當地豪紳爭奪產權,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范圍
墓區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嶺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口,各口駐兵把守。現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范圍。
2繃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有數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 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十三陵導游詞 篇15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為禁區,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的“紫禁城”。明朝規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陵區。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十三陵導游詞 篇16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內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xx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皇帝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0xx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內。現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十三陵導游詞 篇17
各位,現在我們在定陵地宮的左配殿內,這座地宮是萬歷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寢宮,它位于寶頂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歷史了,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這是地宮的左配殿,理論上是放置皇后棺槨的殿堂,但當打開地下宮殿時,發掘者們發現皇后的棺槨并不在這里,而且左配殿內是空的,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原來,這是根據明朝的祖制,即雖然地宮設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各位請看,這個大石臺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個長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這個小洞穴名叫"金井",是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設。所謂"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設"金井"并放置玉石,這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級官員也不能享有這種級別的葬制。"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嗎?"玉葬"的玉是真的嗎?其實,金井中的"金子"只不過是一把黃土,在地宮建成后再把這把土放在預留的"井"內,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終之意,美化帝后們都是善始善終之人。另外"金井"中的"金"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為人主,雖死猶生。再說皇帝是龍,龍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設"金井"是為了接地氣,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龍就能復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鱗豈為池中物,一遇風動便化龍"。所以設"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夠復活,再統天下。那么玉石是真的嗎?怎么說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開之玉或含玉的石頭,剖開后可能極其普通,也可能價值連城,之所以在棺槨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實際的作用,既象征高貴,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槨及尸體腐爛。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現在就帶大家去參觀。
(在地宮后殿)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地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這里是地宮的后殿,在打開地宮時,人們發現帝后的棺槨都放在這里,中間最大的棺槨是萬歷皇帝的,兩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兩側還陳放著26個紅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當年經過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幾種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如衣服、玉帶、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們生前喜愛的物品,如寶劍、裝飾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錠、銀錠等;四是冥器,如銀酒具、木桶、木馬等。打開地宮時,由于地宮滲水,帝后的棺槨及裝隨葬品的木箱子已經腐爛,帝后的骨架還在,各位,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復制品。您也許要問,后來人們把原來的棺槨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在博物館嗎?不幸的是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為地宮剛剛被發掘就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革命,這地宮內的文物當然與文化有關,既然有關,某些東西就會成為"革命的對象",于是倒霉的萬歷皇帝和皇后們被當成地主階級的代表,革命小將們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競把帝后的棺槨抬出并扔掉,將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慘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倘若時間能夠倒流,我真希望小將們會說:"......曾經有萬歷皇帝的尸骨在我們面前,但我們沒有把它當成文物保護起來,讓它再也無法挽回,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如果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會說:不能燒!一定要保護起來。如果要讓我們把這些文物保存的時間加個年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真的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好!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地宮的中殿參觀。
(在地宮的中殿,皇后的寶座旁,因為萬歷皇帝的寶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講解)
各位!這是地宮的中殿,當年被打開時,里面有三座漢白玉的寶座,呈"品"字形陳列,現在為了參觀方便,擺成了"三"字形,萬歷皇帝的寶座雕有云龍圖案,兩位皇后的寶座刻有翔鳳圖案,此外在每個寶座之前都有五個琉璃擺件,即一個香爐,一對燭臺及一對花瓶,稱為"五供",是專門供奉那些_的人而設。此外還有一個云龍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養金魚的?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防火的?要是放在木結構大殿內倒是可能,可這座地宮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宮殿,不可能著火,那么這些瓷缸是些聾子的耳朵——擺設?當然不是,它們就是人們所說的萬年燈,也叫長明燈,當年里面裝滿香油,在關閉地宮大門前點燃整座地宮,燈火通明,亮如白晝,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長明之燈萬年不滅、萬世相傳,不過沒有氧氣怎能長明?所以打開地宮之時,萬年燈已滅,缸內的油層表面也已經凝固。現在擺在這里的是復制品,下面我們到前殿去參觀一下。
(在地宮的前殿門口,石門旁)
各位朋友,現在是揭開"如何打開地宮之門"謎底的時候了,剛才我們說過地宮的兩扇大石門被一個小伙子在五分鐘之內巧妙地打開,還記得嗎?
首先請各位看一看我們眼前的大門,這就是當年那兩扇石門,怎么樣,夠重吧?
門后的這塊長條石就是當時從門后頂住大石門的頂門石,又稱"自來石"。整座地宮中有七扇大門,每扇大門后都頂有一塊自來石,為什么叫它自來石呢?是因為地面上有凹槽,在關門前自來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內,斜靠在石門上,石門的背后也有預先根據自來石的高度及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當關閉大門時,自來石就"自己""來"到了該到的位置,即大石門后的凸槽下,故稱其為"自來石"。可想而知這自來石不僅從后面頂住石門,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當穩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鐘將厚重的石門打開呢?俗話說:"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個合適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開地宮大門時使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這武器專業術語叫"拐釘鑰匙",怎么樣?聽起來夠專業吧?其實那"拐釘鑰匙"就是一根綁著鐵絲的硬木條兒。不過話得這么說:"不管木條鑰匙,還是鐵鑰匙,打開大門就是好鑰匙",對吧?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打開大石門的經過。原來"沒有不透風兒的墻,也沒有不留縫兒的門"打開地宮的關鍵就在于兩扇大門之間有個縫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條兒,工作的程序是這樣的:第一步,將硬木條插入門縫中,輕輕用力將石門后的自來石從門后的槽內頂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輕推兩扇石門,直到能將手伸入為止;第三步,將綁在木條上的鐵絲做成一個長方形的套,從自來石的上部將其套住,這樣既保證推門時自來石不會從后面翻倒,損壞文物,又不影響進一步推開地宮大門;第四步,一邊進一步推開大門,一邊用力將被套住的自來石往側面拽動,目的是讓自來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點,以便打開其中一扇大門;第五步,當大門打開的程度可以鉆進一個人時,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在大家知道了打開地宮大門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關閉地宮大門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講到這里大家可能還會有個疑問,你說的輕巧,那么重的大門怎么可能會被輕易地推開?其實,地宮的大門在設計上是很科學的,也就是說皇帝雖然不懂科學道理,但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看這兩扇石門,從門軸到門沿逐漸變薄,這就使得每一扇石門的重心都偏向門軸,各位還記得一個物理公式嗎?即: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門軸,動力臂就越長,動力臂越長,動力越小,所以人們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將很重的門推開,怎么樣?對設計者們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聽到這兒,有些朋友在興奮之余多少會有些失望,為什么呢?因為在打開地宮時既沒有驚險電影里所描寫的重重機關,防不勝防的暗器,也沒有傳說中的為了防止營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閉在地宮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驚險刺激的味道,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萬歷皇帝認為大明江山氣數遠遠未盡,借他們十個膽子也沒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沒人敢想,既是這樣,又何必設機關、暗器,殺死筑陵者,而讓天下人恥笑,所以難免讓您有點失望。
好!地宮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合作,現在請各位出——宮——。
十三陵導游詞 篇18
明朝建立于1368年,結束于1644年,統治時間長達277年,期間先后有16位皇帝在位,除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因‘靖難之役’戰敗,下落不明沒有陵墓外,其他皇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經考古專家們的考證,明代帝陵共計6處18座,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北鐘祥市--嘉靖皇帝父親朱佑元興獻帝的顯陵)、江蘇(江蘇南京鐘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江蘇盱眙--祖陵,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實葬地,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安徽(鳳陽--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子的明皇陵)、北京(景泰帝陵,明十三陵)四省市,下面來看一下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腳下,領域面積120平方千米,四邊群山環繞,由于山水的常年沖刷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占地40平方千米的廣袤盆地,山間明堂廣大,風景秀麗,歷代帝王大都認為帝業的興衰多取于祖先墓地的好風水,所以十三陵的卜選歷時2年的時間。明代的風水術士們,非常注重龍砂穴水向的相配關系,龍即指主山;砂是指由主山派生而出的其他山脈;水有界止龍氣濤濤流逝的作用;所以又有‘大水橫其前,小水夾左右’的說法。我們看到十三陵全景圖上,溫榆河的支流自西北直瀉東南,每座皇陵前都有漢白玉的石橋,橋下流動的月牙河水即是小水,每座皇陵就掩映在這青山綠水中。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評定中,專家學者對十三陵的判定語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世界遺產名錄》對它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了500余年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這十三座陵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明十三陵的形成前后經歷了235年,埋葬了明朝自永樂皇帝開始的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1位皇貴妃和數十位殉葬宮人,及7座妃子墳和1座太監陪葬墓。
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最早開始修建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初期,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朱元璋死后,其孫朱允文即位,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4年后攻占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在他所統治明朝的20xx年里,國庫充實,政局穩定,他下令遷都北京,營建故宮,修筑長城,編纂《永樂大典》,以及派鄭和七下西洋,都是他的卓越政績。最后死于征戰途中,可以說還是一位比較賢明的皇帝,雖然也犯過錯:靖難之役,設置東廠。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魏國公徐達的女兒,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40歲病逝。長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
為什么在北京建陵呢?政治方面還有戰略方面(清朝的時候對明陵的保護)見書96頁(1)
長陵修建的時間過程 見書96頁(3) 參考
長陵的布局: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營造時間最長,保存得也最好的一座陵。
“前方后圓”的形制。見書102頁(1)
長陵裬恩殿,是明代諸陵中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裬恩大殿,也是我國木構建筑的珍貴遺物和杰出代表。裬恩殿是謁陵祭祀的場所,總面積為 1956平方米,可與故宮的太和殿相媲美。裬恩殿的主體建筑是六十根不加粉飾的金絲楠木大柱,高約十三米,直徑一米左右,承托著重檐廡殿頂。殿內所有木質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地面使用金磚鋪地,使宏偉壯觀的金絲楠木大殿呈現出神秘的色彩。殿內有楠木立柱60根,其中32根為金絲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17米、高14.3米。梁、柱、檁、椽、斗供等構件,也用楠木制作。歷經500余年,仍牢固如初。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筑物,在我國已絕無僅有。
十三陵導游詞 篇19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為禁區,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的“紫禁城”。明朝規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陵區。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