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古戰場—赤壁導游詞
往事越千年,赤壁之戰的漫江濃煙早已消散,沖天大火也已熄滅,但青山壁立,日月依舊,處處勝跡。在南屏山的綠樹掩映之中有一二進殿式的建筑物——拜風臺,又名武侯宮。武侯是指因諸葛亮生前功勞大,死后被劉禪封為忠武侯,宮是道教建筑名詞。拜風臺就是當年諸葛亮祭借東風的古遺址,當時的祭風臺是臨時搭建一個土臺子,臺高9尺,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士兵120名。經過1700多年的風雨洗禮,過去的土臺子已不復存在。
武侯宮,初建于宋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修繕后定為吳主廟,明朝萬歷38年(公元1610年)嘉魚知縣葛中憲又將其改名為“拜風臺”,現存的拜風臺系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重建時還掘出“祭風臺”三個大字的殘碑,這樣也就更加證實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個地方祭借東風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鬼神不測之術,天地造化之法,諸葛亮果然祭來了東風嗎?其實故弄玄虛背后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諸葛亮到赤壁后,留心當地氣候,詢問當地老農、漁民,有位老者告訴他:“夏天螞蝗水面浮,天變不會過中午;冬天泥鰍翻肚皮,不等雞叫東風起,傍晚天空出現豆腐塊云彩,兩三天定有東風起。”赤壁地處江南,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東南風較為常見,故有“九里不怕南風多,只怕南風送九歌”之諺,諸葛亮通過仔細的觀察、調查、推測,最后斷定赤壁戰前一定會有東南風,那么諸葛亮預測出東南風必起之后,設壇臺、祭東風其目的何在呢?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為自己設的金蟬脫殼之計,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周瑜曾說過,此人東吳不能用,東吳之患也,還悲嘆“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東南風之后周瑜一定會過河拆橋,將他殺掉。于是,在借東風時,諸葛亮要求士兵閉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詞,東南風起后,由小道童代替他祭風,他由臺邊的小道繞至江邊,由趙子龍接應回夏口,周瑜派徐盛、丁奉追趕也無濟于事了。說到這里,大家也知道東南風不是諸葛亮借來的吧。但是,借東風使諸葛亮更具神奇的色彩,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已形成幸運的象征,每逢農歷正月初九,我們當地的居民都會到此拜祭,祈求幸運和幸福。
拜風臺分前后兩殿,前廳是名人題字廳,是一些領導專家、學者來赤壁參觀考察時留下的墨寶,在這里,泰國公主詩琳通曾多次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她是中泰兩國友好的使者,為推動中泰兩國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后殿供有劉備、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的塑像,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黃龍袍的劉備、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張飛,桃園三結義重情重義,名傳天下,他們曾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雖說當了皇帝,但他還是很重感情,手足情、兄弟情、臣民情,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劉備盡率蜀國之軍70萬討伐東吳,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700里,最后病死在白帝城。諸葛亮在公元207年由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請出來,諸葛亮為劉備匡復漢室盡心盡力。白帝城托孤感人肺腑,諸葛亮非常感謝劉備對他的信任,于是輔佐劉禪盡職盡責,直到最后死在五丈原的軍帳中。而關羽、張飛對劉備完全是赤膽忠心,為劉備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關羽的勇猛忠義、張飛的粗中有細、劉備的仁德大度、諸葛亮的偉大智慧,凝聚成一股左右三國歷史的巨大力量,他們精誠一致共謀大計的佳話值得后人回味借鑒。在神像的對面有一幅對聯:風祭南屏妙用玄機奠漢土;火攻北岸照成赤壁是江沂。意思是說,利用大自然的奧妙,力挽狂瀾為劉備三分天下奠定基礎,一場呼天烈火點燃赤壁千秋不熄的輝煌,周瑜和諸葛亮功載史冊,世代傳誦。妙對傳偉人,更給我們今人以啟迪。
讓我們再來看看拜風臺的左側赤壁碑廊,建于一九八六年,回字形,集李白、杜甫等歷代名人詠頌赤壁的詩詞作品24篇,由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武漢市“東方畫廊”承刻。詩詞為古代名人詠頌赤壁的精品,從不同角度反映“赤壁之戰”史實及其影響。碑廊內最長碑文是正中央最大的,由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親手所書的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岳飛是南宋著名儒將,他在駐軍襄州時,應寺中方丈所請,手書了這前后《出師表》。我們當代的毛澤東也是一位大書法家,其字體和岳飛的字體也有相似之處,都是素有“狂草”之稱的懷素體,即唐時出生于長沙的懷素大和尚的字體。
從南屏山東不到一箭之地便是金鸞山,山門有“赤壁古風”幾個赫然醒目的大字,古風門樓于一九七五年建成。遠遠望去門樓的古香、古色、山上的古木、古樹首先會讓您感受到金鸞山的幽雅和秀美。
金鸞山古時候叫西山,原來有個西山草庵,號稱“鳳雛”的龐統先生當年就隱居在這里研讀兵書。龐統是湖北襄陽縣人,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因避戰亂來到赤壁,他聽說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在長江中游會戰,他想觀察成敗,尋找英雄明主,于是隱居在石頭關的西山上。在赤壁大戰未開戰之前,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與龐統都是老相識,他們稍有空都來這兒坐坐,于是西山成了駐軍的營寨,龐統批閱兵書的茅庵也成了名士對弈、飲酒、高談闊論的場所。在赤壁大戰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也就是周瑜的同鄉,他說服周瑜投降不成,于是他想刺探東吳的軍情,誰知在蔣干過江后周瑜卻將他軟禁在西山,晚上聞庵中有笛聲,于是敲門拜訪二人見面,龐統按他與周瑜密議方法與蔣干縱論天下大事,又流露出東吳不能重用他之意,蔣干大喜,因為,他知道龐統與諸葛亮是齊名的二大才子,均有安邦定國的才能,決勝千里的韜略,將他引薦給曹操那可是立一大功,于是蔣干連夜就攜龐統過江,曹操很自然的接受了這個大才子,并且帶龐統觀曹營,論軍情。當時曹操的士兵因不適應長江風浪的顛覆,嘔吐不止,龐統乘機向曹操獻上了連環計,為后來孫劉聯軍火燒曹軍立下大功。赤壁戰后第二年,周瑜在巴丘去世,龐統隨魯肅送喪至吳,魯肅把他推薦給孫權,因生相矮小丑陋未被錄用,魯肅又把他推薦給劉備,后得諸葛亮的推薦,成為劉備的副軍師中郎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隨劉備入川,獻取成都三策,劉備采用中策,奪取了益州各郡,在一次圍攻雒縣的戰斗中,龐統在落鳳坡中流矢而死,年僅36歲,民間傳說,龐統在戰場上戰死后靈魂化成一只金光閃閃的鳳凰,又飛回到了他當年避難讀書的地方西山,棲居在當年親手栽種的白果樹旁,于是古時候的西山更名為現在的金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