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溱湖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泰州溱湖旅游導游詞 篇1
“泰州城不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馬可波羅的這句話充分描繪古城泰州小巧溫馨、精致祥和的水城慢生活的景象。也不知是一種浪漫的巧合還是上天刻意的安排,這座古老的鳳凰城還賦予了“泰”字三水的豐富內涵,更孕育了溱湖的秀美。今天小徐將帶您泛舟溱湖,感受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凈和質樸。
溱湖,是一個與海親近的湖,八千年前的一場海浸之后,留下的?湖。激情的長江奔騰地向里下河涌來,在此和淮河水溫情地交融,緩緩向東抒情地匯入了黃海,形成了獨特的三水文化,三水匯聚催生了這顆江淮明珠。
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么溱湖就是人間的水天堂。6300畝的水域展示了她寬闊的胸懷和包容。5.5米的深度則體現了她的無盡頭的神秘和溫柔。
上天除了賜予十里溱湖的蒼茫之外,還懷抱了湖畔的一座宋千年古剎“古壽圣寺”。它自古就是藥師佛的道場,日夜吸納天地間的靈氣,佛佑一方,消災延壽。500噸純銅打造的81米高的三面藥師佛塔,壯麗雄偉,承載了“天下第一水央塔”的美名。遙看佛塔,心若浮塵碧洗,空澈透明,傍晚燈火通明便呈現出一派“水天佛國、琉璃禪韻”的圣境。
不僅佛教文化深厚,溱湖還有著絕佳的水資源環境,碧波蕩漾的弱堿性水精心孕育了“一網情深”的美食――“溱湖八鮮”。說到溱湖八鮮啊,您得聽我這么說:籪蟹肉嫩殼紅亮、甲魚野生膠汁香、銀魚如玉鮮嫩爽、雜魚量多品種廣、魚餅青菜燴高湯、蝦球味美好營養、螺貝滋陰性溫涼、老鵝三寶配蔥姜。就是這些最簡單的食材,最傳統的烹飪方法卻使得溱湖八鮮名聲大振,讓游人們流連忘返。因為您品嘗到的是一種鄉情,讓您才下舌尖卻上心頭。
說完美食,接下來可是溱湖的重頭戲了,那就是一年一度振奮人心的“溱潼會船節”。“溱潼會船節”于每年的清明之后舉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絕句仿佛讓所有的清明節都籠罩著一層蒙蒙的雨霧,千絲萬縷的鄉愁就在那一天飄飄灑灑。然而就在這千年古鎮,就在這十里溱湖,清明節卻走出了古詩人的傷感,燦爛成了一種民俗。會船當天,湖面上千舟云集、萬篙林立,湖岸上呼聲如潮、鼓樂喧天。這一天溱湖人每年都翹首期盼,在當地人看來比春節還要重要,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節日。如今的會船節已經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大世界吉尼斯”等榮譽。
除了會船以外,溱湖帶著期待、承載著希望摘取了一個又一個引以為榮的桂冠: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同時,溱湖還創下了中國最年輕的5A景區的驕人記錄。
盡管很多人走過無數水鄉小城,來到溱湖還是會被她獨特的魅力風情所打動。她雖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卻有著茶樹的堅貞質樸;她雖沒有戲曲中的爽朗花腔,卻有著水鄉小調的清新婉轉。歷代的文人墨客更是為她留下眾多的詩詞歌賦,讓溱湖在從容中平添了幾許優雅: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在這個秋風送爽的日子里,就請各位跟隨我去駐足細品這個自然與文化完美交融的精心之作吧。
泰州溱湖旅游導游詞 篇2
上海市概況導游詞
上海位于中國大陸南北海岸線幾乎正中間的長江口,整座城市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他們生活在海拔不足5米的沖積平原之上。黃浦江穿城而過,江的一邊是老上海--浦西,另一邊則是新上海--浦東。自江南水鄉而來的蘇州河在此與黃浦江交匯,阿拉的解說就從這里的外灘開始吧。
吳淞口、黃浦江、蘇州河是上海的生命線
蘇州河開埠前叫吳淞江,后來租界里的外國人發現,沿著這條河可以抵達蘇州,于是叫它蘇州河。事實上,上海的形成發展得益于一個湖泊:太湖,一個城市:蘇州,一條河流:吳淞江。古時候,這條河是上海通往臨近城鄉的主干道。它的盡頭有一座象征上海標志的大橋,現在110歲高壽了,因為不收過橋費,它被稱為白渡橋,“白”在上海話中是免費的意思,又因為上海習慣把河流的下游說成“外”,上游叫做“里”,因此呢,這座橋又叫外白渡橋。蘇州河過外白渡橋便在此匯入前方更加開闊的黃浦江。
發源于浙江天目山、流經太湖而來的黃浦江,一路向東穿越上海。剛進入二十世紀的那些年,上海工業就迅猛狂飆,而人們需要更大的河流運輸原料,提供水源動力。當蘇州河捉襟見肘,精明的商人轉而選中了黃浦江。
沿著黃浦江順流而下,不遠處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吳淞口。一百多年前,上海的價值從這里被發現,吳淞口面向的大海讓上海與世界相連,而它身后6300公里的長江能夠深入中國廣闊的腹地。通達和老天爺給予的獨特地理位置是這座城市最原始的資本。
金子銀子鋪成的外灘
我們眼前這三里多的濱江地段,曾經是一片泥濘的淺談。鴉片戰爭后,上海被迫成為開埠通商口岸,來華的英國人一上岸就看中了這片地段:哇!這是多么美味的一塊肉!哈哈,外灘的歷史就是從這一刻起發生了轉變。而后,臨江而建的這最顯眼的30多幢建筑成了上海永恒的經典。曾經,中國近一半的財富,都被外灘這些金子堆成的房屋攬入懷中...
大約二十世紀初,英國人模仿本國國會大廈的大鐘,在外灘建造了這幢有十層樓高的哥特式鐘樓,并在英國本土造好大鐘后運到上海來組裝。據說它花了白銀5千多兩,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大鐘設置為東八區時間,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時間。那時全球化的時間正在形成之中,上海率先采用統一的標準時間,從那一時刻上海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伴隨著開埠的進程,世界許多金融機構涌入外灘。在鐘樓的隔壁,這座白色穹頂的大樓就曾進入住過一家實力雄厚的匯豐銀行。源于羅馬建筑美學的三段分化設計,使整幢大樓莊重而不失典雅,它被稱為鐘樓的“姐妹樓”。
可與世界頂級商業街媲美的南京路
連接外灘的道路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租界時期,南京路就被外國人列為世界性的三大賽商業街之一,和它齊名的是巴黎香榭麗舍和紐約第五大街。不過,最早的南京路只是一條小土路,英國人喜歡在此遛馬,人們就把它叫做馬路。從馬路起步,中國人奔跑在通往近代化的道路上。上海的第一盞電燈、第一根自來水管道、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第一座電話、第一條人工黃包車通道...都誕生在這條被稱為大馬路的南京路上。
陸家嘴的城市森林世界
浦東是一個新時代的造夢之地。你看,黃浦江在這里拐了個接近90度的大灣,成就了中國的黃金水彎道。浦西的外灘曾經是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鄧爺爺在這里畫了一個圈,浦東的陸家嘴接過了財富的接力棒。浦東人只用了30年的時間便把這一片茫茫田野、連一塊巴掌大的水泥地面都找不到的地方,變成了如今鋼筋水泥柱子組成的城市森林般的高樓群。
造價8億元的東方明珠是浦東最老的前衛建筑,建成時它的高度在全球電視塔中排行第三,不過,它的本職工作是承擔上海6套無線電視發射業務。夜晚的東方明珠格外風騷,它變換著不同的霓虹色彩,藍白鐳射燈光最常見,粉色一般出現在節假日。
金貿大廈是第一幢超過400米的超高建筑,修長穩健的外觀酷似杭州的六和塔,八角形的建筑樣式,樓高88層,中國人鐘愛的數字8被在設計中反復使用。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將中國傳統情懷演繹得淋漓盡致的竟然是一位來自美國芝加哥SOM的設計師。
金茂大廈旁的環球金融中心,建筑的主體是一個正方形柱體,由兩個巨型拱形斜面逐漸向上縮窄于頂端交匯,極像兩把指向天空的“軍刀”,所以又俗稱軍刀樓。為減輕風阻,在原設計中建筑物的頂端設有一個巨型的環狀圓形風洞開口,借鑒了中國庭園建筑的“月門”。日本人真能設計,軍刀+太陽,呵呵......后來,還是將大樓頂部風洞由圓形改為倒梯形,并確定為最終設計方案。
鑒于三角形的穩定原理,沒過多久,環球金融中心的身旁出現了一位更高的鄰居。這里的垂直世界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高度,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是目前中國最高的建筑。超過50萬平方米的室內空間,填滿127層樓,整棟摩天大樓可以容納三萬人在此工作和生活,哦,我的天啊。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浦西老房子
變化的時代總需要一些不變的風景,它告誡每一座遠航的城市,不忘初心好揚帆。上海在近百年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能尋找到許多古老的痕跡。
距離上海市區不到50公里,有一座古樸的小鎮,叫朱家角,它在那里已經度過了1700年的時光,如今江南的粉墻黛瓦老房子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現在上海周邊的城市都以“小上海”自稱,要知道開埠前,以“小蘇州”自居的上海就是這樣的江南水鄉。
和這小鎮歲月相當的還有一座古老的寺廟,相傳,龍華寺始建于三國時期,唐朝年間武則天為它捐建了第一座佛殿,千年來龍華寺香火不絕,它成為上海人新春祈福之地的首選。
在上海的鬧市區,隱藏著一座精致的江南園林。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花園,它身處喧鬧繁華的都市,但園內可充滿了山林野趣。豫園最熱鬧的時候要數元宵節燈會了,生肖彩燈是燈會的主角,豫園的燈會傳統從清末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年看燈的人群前往熙熙攘攘的九曲橋,民間傳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新年到九曲橋走一走,可以躲避鬼怪,去掉晦氣。
每當旅游大巴行駛在都市的高架路上,時刻能看到一幢幢紅頂的房子整齊排列,類似于今天聯排別墅的布局。其實,這是上海的老房子。五十年代前,它們容納了這座城市60%的人口。大門以石頭做門框,木頭做門扇,因此得名石庫門。清末江浙一帶發生戰亂,大量百姓逃亡上海避難,一時間房子成為緊俏貨。為了節省空間,房地產商引進了英國連拍建筑形式,富有的人家可以買下一排石庫門,條件一般的往往十幾戶合住在一棟樓里。石庫門不僅安撫了生活,也見證了歷史。
上海老房子不僅有中式老屋、半中式的石庫門,也有地道的西式建筑。在長陽路一帶的摩西會堂,就是上海著名的西式歷史遺跡。這座隱蔽的小院,常常吸引外國人駐足。院子里的墻壁上鐫刻著一萬多個名字,這是一群曾在上海生活過的猶太人,摩西會堂是當時他們的宗教活動中心。二戰時期為了躲避納粹人的迫害,3萬猶太人輾轉來到上海,這里是當時唯一不用入境簽證的避難地。
如果想看仿古建筑,與上海的舊日時光迎面相逢,可前往松江區車墩鎮上海影視城。整座影視城,目之所及,都是上海灘的經典場景。不少有關老上海的經典影視劇都在這里拍攝。這里有十里洋場的繁華,也有石庫門里弄的市井,置身其中,恍若隔世般穿越時空回到30年代燈紅酒綠的舊上海,黃包車、有軌電車、老爺車穿梭在灰白色的街道中;“外白渡橋”、“黃浦江”、天主教堂,這里曾經上演的愛情故事將引領人們重溫那段若即若離的亂世愛情。《情深深雨蒙蒙》的大部分場景就在此取景拍攝。十幾位演員通過巧妙的調度,就能制造熙熙攘攘的上海街景。變換的場景,迷離的江湖風情,上海總能引發人們永不枯竭的好奇。
傳統的基礎工業
上海也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19世紀中葉以后,江南各地機器制造業、蠶絲業、面粉加工業、航運業、印刷業等民族企業匯聚上海這個世界窗口,為上海城市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尤其是建國后五十多年來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與建設,如今的上海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包括機械加工、冶金、電子、儀表、化工、船舶制造、輕工、紡織、航天航空、醫藥及醫療器械、印刷、食品加工、服裝、石油化工等,重、輕工業各行門類之全堪稱中國之最。
有著河海的天然優勢,造船是上海的家傳技藝,一百多年前,黃浦江畔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近代造船廠。如今幾乎所有種類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甚至包括將要下水的國產航空母艦。外高橋船廠,每年產出二十多艘不同的幾十萬噸級的巨型船舶。
上海的飛機夢源于一棟建筑,它叫做飛機樓,在如今的五角場第二軍醫大學旁。這幢樓的建造像30年代雙翼飛機凌空欲飛的飛機,1932年“128”事變中,日軍飛機的轟炸,讓上海損失慘遭,國人由此萌生飛機強國的渴望。一年后人們集資十萬元建造了這座飛機樓,航空救國運動正是從這里起步。現在上海的北郊有中國最大的民用飛機總裝制造中心,它能自行研發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目前累計有著24家客戶600架飛機的首批訂單,正在這家制造中心進行的是最后階段的總裝。前不久的C919飛機試飛成功,就是由中國自主研發制作,在這里總裝的。此前,我們乘坐的飛機大多來自波音、空客兩大公司,C919的面世使得飛機行業的壟斷一去不復返。
在南浦大橋不遠處,有座煙囪高聳的建筑,它曾經是一座發電廠。上海華界的第一盞電燈就是由它點亮。如今電廠變身為藝術館。老廠房的巨大空間,最適合裝下當代藝術的奇思妙想,古老的藝術被重新利用。這些個傳統的行當在字歲月的打磨中重煥生機。
城市的超強功能
大上海的城市功能可以說毫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大都市。這座城市功能的總體定位是要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并確立高層次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發達的現代服務業。
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一百多年的時光,一個聚散離合的碼頭,變為如今吞吐萬匯的港口。上海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約占全球總量的十分之一。在東海之上,有座蜿蜒的大橋,它橫跨大海,是全球第二長的跨海大橋。S型的身段,讓它在32公里的路程中,盡可能少的受到洋流的正面沖擊,在它連接的小洋山島嶼上,坐落著一個世界級集裝箱大港。而這個港區只是上海港區鏈條的一部分。洋山港區附近是水域深達16米,即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也能順利靠港。像總長400米的超長集裝箱船,在此碼頭比比皆是。你可知道,它可以搭載14000個標準集裝箱,如果將這些箱子相疊,它們的高度至少是珠穆朗瑪峰的三倍。
上海是中國大陸同時擁有兩個民用國際機場的城市。一座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座是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分別位于城市的東西兩側。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是上海解放前就有的老機場,始建于1907年,它的前身是建于1921年3月的民國虹橋機場。機場現在擁有兩條跑道,兩個航站樓。地鐵2、10號線經過,相距上海最大的火車站--上海虹橋火車站僅僅地鐵一站的距離,距市中心約13公里。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位于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濱海地帶,面積為40平方公里,1999年建成,距上海市中心約30公里,距虹橋機場約52公里,與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并稱中國三大國際機場。浦東機場是國內首個擁有四條跑道的機場。目前,第五跑道正在建設中,未來將建成八條飛機跑道、五個航站樓的超大型機場。
摩登都市里的市民天地
人民廣場成形于上海開埠以后,原來稱上海跑馬場,是當時上層社會舉行賽馬等活動的場所。現在這里依舊是市民活動中心,有旅游角、讀書角、民主角、相親角、英語角、大媽角、戀愛角等等五花八門...
浦東新區的川沙有一座歡騰的樂園,在迪士尼誕生的第60個年頭,這座童話城堡終于來到了上海,盡管已經聲名遠播,但每到一個國家,迪士尼從不忘記隨鄉入俗。這座融入中國特色的樂園擁有七大主題園區:米奇大街、奇想花園、探險島、寶藏灣、明日世界、夢幻世界、玩具總動園;兩座主題酒店:上海迪士尼樂園酒店、玩具總動員酒店;一座地鐵站:迪士尼站;并有許多全球首發游樂項目。迪士尼造價340億人民幣,極致的體驗感,是它俘獲游客的法寶。
離迪士尼不遠的地方是野生動物園,這里住著來自五大洲的動物朋友,難怪人們叫它動物聯合國。
崇明東灘濕地是上海市目前僅存的優質自然資源,它是東亞最大的候鳥保護區之一,哺育南來北往的生命,隨著上海市民的富裕以及他們過于緊張的工作節奏,東灘一定會成為開發價值極高的旅游、休閑勝地。
上海的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奧迪國際賽場F4方程賽生機勃勃,活力四射;揚帆不一定非得遠航,在上海西郊的淀山湖,帆船愛好者紛紛啟程;八萬人體育場人們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吶喊,感受草坪上激烈碰撞。
海派文化的解讀
儂看過《花樣年華》嗎?看過《色戒》嗎?儂如果看過肯定記得張曼玉和湯唯的旗袍造型,那是上海女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是那個時代上海女人的一個標志。上海海派文化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于揚棄、追求卓越、勇于創新。一盞昏黃的燈光、狹窄的樓梯、一襲旗袍,一臺老式留聲機,便能讓人勾起老上海的回憶,想到上海獨特的海派文化。
最大膽的夢想是展望未來,最務實的行動是擁抱現在,這就是上海!
泰州溱湖旅游導游詞 篇3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