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陜西導游詞 > 陜西古跡導游詞(精選19篇)

陜西古跡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2-08-13

陜西古跡導游詞(精選19篇)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余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余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黃帝陵園面積10余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臺”,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制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群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布于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回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2

  黃巢堡是當年黃巢義軍攻打長安時屯兵之處,這里山險、林密、水闊、谷深。十萬甲士用頭巾兜裹,從長安城外運回黃土,鋪平了這座練兵臺,至今有金戈鐵馬聲回蕩。黃巢堡景區以湖光山色、幽谷飛流、蒼山疊翠為主要景觀。

  “黃巢堡”位于西安城30公里的東驪山腹地。群山環抱,溪水環繞,四季常青。當地自古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描述道:“上有青松蓋頂,下有四水圍城;前有千山掩護,后有五龍護送。”她猶如窈窕少女,卻紗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卻至今鮮為人知其“廬山真面目”。

  “黃巢堡”古時人稱“九龍山”,。方圓十余公里層巒疊嶂,溝壑連環,縱橫交錯,形成封閉之狀,地勢險峻如同兵陣;群山土嶺之中生長著松柏、刺槐兼雜杏、栗、核桃等野生果樹,各種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處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見狐兔奔走于溝坡,雉鶯飛逐于林間,百鳥啾啾,蹄聲婉轉,蟬鳴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鳴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吐芳證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溝邊巖畔怪石嶙峋,或似窩虎盤踞、金蟾望天、群馬爭飲,或如牧童弄笛,詩翁對月,眾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憑爾盡意想象。

  今日的“黃巢堡”山清水秀,四季景新。云白如棉飄動,霧靄如紗時生時消,忽晴忽雨,氣象萬千,山風徐徐,香隨飄至;溝坡遍布果園,山果隨季不斷,林蔭深處藏房舍,坡上勞作耕田,樹杈頑童采果,三五村姑聚閑談,一幅真實的田園詩話,身臨其境,頓有飄然仙境之感;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故事,都同具體的山、石、林、水有關。這里已被開發為“黃巢堡森林公園”,欲尋世外桃源處,邀友一行到此來。

  據史料記載,隋唐末年,(公元875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揭竿而起,自稱黃王“沖天大將軍”。先在南方福州、廣州等地轉戰,公元881年率軍從山東西進,一路英勇奮戰,攻破潼關,占領了唐都長安,與當年12月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883年,由于起義軍內訌,朱溫叛變和唐王朝反攻重兵包圍剿殺,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斗爭失敗了,同年4月義軍撤離長安。據民間流傳,黃巢撤出長安城后,為了再攻長安,屯兵養馬,將部隊隱藏在東驪山深處這個群山環繞、林木茂密、溝壑縱橫、形如口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里既能藏兵,又距長安城很近,可以在攻城時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足見此地之隱蔽險要。

  歷史滄桑千載,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英雄言志詩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膾灸人口。黃巢在此屯兵養馬,體恤百姓,為民除害,深受人民愛戴。義軍撤后,當地人將原“九龍山”改為“黃巢堡”,以示世代紀念。

  “黃巢堡”景區內眾多的景點都有一段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只要你問及,憨厚好客的山民都回滔滔不絕地給你講述,讓你回味無窮。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3

  中國明西安府城墻。在陜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墻,明隆慶年間(1567 ~1572) 巡撫張祉在夯土城墻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 陜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 將包墻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墻垛口等。城 墻周長 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墻。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墻和南墻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墻而增修加長的,東墻和北墻是擴 大新建的。西墻和南墻內均發現有唐代城墻和城門的遺 跡。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明代修建的城墻用黃土加石 灰、細沙并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筑而成,夯層厚10 ~12厘米。城墻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 墻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墻內沿墻四周筑女墻,外沿墻有垛口5984 個。城墻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墻面11米,寬 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 之內。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個突出城墻的角臺(樓),除西 南城角臺為圓形外,其他 3個為方形。據發掘得知,這 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 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墻每面各辟一門,東名長樂,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筑甕城,門上建樓, 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墻已在民 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 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 洞外 (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 門洞高寬 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 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回廊,樓下及平 座均施斗□,箭樓以青磚為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 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 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樓的背面有兩 層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 10米。1983年開始對城墻進行全面整修。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4

  主峰景區是天柱山精華游覽區,總面積8.20平方公里,以奇松怪石、古松茂林為主要特色。這一景區集中有獨特多樣的花崗巖峰林與峰叢相間地貌。奇峰雄險,怪石嵯峨,峽谷幽深,洞玄府秘,移步換景,處處端秀神迷,貴在自然。另外,主峰景區還可觀賞到變幻神奇的時景。因季節與天氣而異,可以觀賞到佛光、紫氣、日出、日落、云海、晚霞、霧淞、雪霽等游人平常難得一見的大千景象。

  索道概況

  天柱山風景區內現有兩條索道,分別天柱山索道和大龍窩索道,往返上下,十分便捷。

  天柱山索道

  俗稱“一索”,由天柱山風景區名勝區管委會和香港華山貿易公司合資興建,于1995年10月正式對外運營,全長726米,高差304米,每小時可載客350人,到上站約需9分鐘。上下左右看到激水瀑布、老鷹斂翅、金蟾觀月、古猿望江等景點。

  丹砂峰,海拔940米,舊志稱“世傳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見紅光,遠近皆視。”舊志丹砂之說實屬道教色彩。峰頂覆有略呈紅色的砂礫,是天然本色所致。

  青龍湖

  位于青龍澗東,激水瀑上游。原名蛇形坦,系攔截青龍澗、飛來澗的匯水形成的人工湖。面積約20xx平方米,湖面形如一只青色蝌蚪,湖上有青龍、丹砂兩座石拱橋,湖西有觀云樓,湖東是丹砂亭,湖周松蒼花繁,亭臺云峰倒映湖中,風光清奇瑰麗。

  天柱山莊

  天柱山莊由原來的天柱山莊和臥云山莊合并而成,是天柱山主景區內的一家達到星級服務標準的現代化多功能賓館,擁有標準客房180間,其中觀云樓為三星級標房,晴雪居為二星級標房、四合院為普通標房,大小餐廳10間,可同時接待400人住宿、800人就餐。山莊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東西關景區交匯的黃金地段,串連天柱山索道與青龍澗索道,緊傍風景秀麗的青龍湖,水清清,湖碧碧,山秀秀,風徐徐,是休閑觀光、商務娛樂的理想之所。

  大龍窩索道

  引進奧地利進口設備的天柱山大龍窩索道工程建設總投資1.1億元,經過一年多緊張建設于20xx年4月26日正式投入運營。大龍窩索道最大運載量為20xx人/小時,乘坐大龍窩索道的5分鐘過程更是一段俯瞰天柱山萬頃山川青翠欲滴的原生態植被的審美享受。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5

  長白山天池又稱白頭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東南部,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內。長白山位于中、朝兩國的邊界,氣勢恢宏,資源豐富,景色非常美麗。在遠古時期,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巖之后,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而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巖物質則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鮮境內,9座在我國境內。這9座山峰各具特點,形成奇異的景觀。

  天池雖然在群峰環抱之中,海拔只有2194米,但卻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它大體上呈橢圓形,南北長4.85公里,東西寬3.35公里,面積9.82平方公里,周長13.1公里。水很深,平均深度為204米,最深處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總蓄水量約達20億立方米。

  天池的水從一個小缺口上溢出來,流出約1000多米,從懸崖上往下瀉,就成著名的長白山大瀑布。大瀑布高達60余米,很壯觀,距瀑布200米遠可以聽到它的轟鳴聲。大瀑布流下的水匯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一個源頭。在長白瀑布不遠處不遠還有長白溫泉,這是一個分布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溫泉群,共有13眼向外噴涌。

  史料記載天池水“冬無冰,夏無萍”,夏無萍是真,冬無冰卻不盡然,冬季冰層一般厚1.2米,且結冰期長達六、七個月。不過,天池內還有溫泉多處,形成幾條溫泉帶,長150米,寬30-40米,水溫常保持在42攝氏度,隆冬時節熱氣騰騰,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將天池叫溫涼泊。

  天池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巖石。天池水中原本無任何生物,但近幾年,天池0現一種冷水魚——虹鱒魚,此魚生長緩慢,肉質鮮美,來長白山旅游能品嘗到這種魚,也是一大口福。據說天池中的虹鱒魚是北朝鮮在天池放養的。不時聽到有人說看到有怪獸在池中游水。有關部門在天池邊建立了“天池怪獸觀測站”,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并拍攝到珍貴的資料,證實確有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弋,但具體是何種生物,目前尚不明朗。

  他們對天池的水進行過多次化驗,證明天池水中無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沒有生物,若有怪獸,它吃什么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使得天池更加神秘美麗,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觀賞。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6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聞名中外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廣闊,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

  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續不斷地在三星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賾索隱。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大規?脊虐l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遺址并進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揚四海的則是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國寶重器的轟然顯世,震驚了世界。英國《獨立報》撰文說三星堆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后不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親臨三星堆遺址考察并將其定性為“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前-長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三星堆兩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滿懷熱情地揮筆題下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頌詞。

  1989年,四川考古部門對三星堆進行解剖,證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發掘東城墻局部并獲確認,同時發現3000多年前的土坯磚;1992年,試掘西城墻并獲確認;1994年,發現并發掘南城墻。至此,確證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東、西、南被三面城墻包圍,北以鴨子河為天然屏障,其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古城在中國同時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

  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續時間近20xx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三星堆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為三只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溫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厘米,厚1.8厘米,寬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么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杰作的青銅雞、有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不僅如此,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于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紋飾,兩只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并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只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作為集群展現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范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于中原周邊文化滯后的謬誤。

  的確,古史關于古蜀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楊雄《蜀王本紀》也只是搜羅了一些關于古蜀歷史的傳說,難以勾勒出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對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魯迅先生都視之為“蓋古之巫書也”,因而,前人治古蜀歷,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年代較為久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只能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喟嘆。

  然而,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說,因三星堆而成為信史,史載在蜀地先后稱王的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三星堆最為繁盛的時期大抵屬魚鳧王時期,魚鳧,即俗稱的魚老鴰,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鳥及鳥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魚鷹者,很可能就是魚鳧的象征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沒有發現可識讀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產生了高度發達的青銅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場所,這些都是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兩坑本為祭祀的產物,三星堆的三個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筑的祭壇,三星堆盛行諸神崇拜并以太陽神崇拜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當商品流通媒介貨幣的海貝,象征財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已具有較為強大的綜合實力和相對穩定獨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話,古蜀國的源頭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證。

  三星堆文物魅力無限,內涵豐厚,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其后相繼到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美國等國展出,所到之處,人頭攢動,觀者如潮。因而,我們毋需懷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世界文化遺產范疇。

  盡管三星堆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但伴隨著三星堆文物的影響與日俱增,對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漸成一門顯學,我們相信隨著對三星堆不斷的發掘研究,謎底終有揭開的一天,神秘夢幻的三星堆古蜀國亦終將再現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將以其無窮的魅力,閃耀出迷人的光華。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7

  鎮北堡西部影城地處雄渾的賀蘭山東麓,距銀川市火車站25公里,河東機場60公里,110國道和銀川北環高速直達影城,是賀蘭山東麓旅游景區的亮點。鎮北堡西部影城自成立以來,董事長張賢亮率領全體員工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通過智力策劃,設計、創意,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將一片荒涼、兩座廢墟打造成銀川首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國務院和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 ,20xx年榮獲“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亞洲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風景名勝區”,并被評為“中國品牌100強”和“亞洲品牌500強”,在全國絕無僅有,創造了中國旅游產業的奇跡,堪稱“中國一絕”。被游客評為“中國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和“中國最佳旅游景區”,并被寧夏回漢鄉親譽為“寧夏之寶”。

  鎮北堡西部影城富含影視文化,在此拍攝了《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等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及《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錦衣衛》、《刺陵》等200部膾炙人口的影視片,許多蜚聲國際影壇的中國影星由此一舉成名故而鎮北堡西部影城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譽。如今影城保留著各類影視片重要場景200余處,能讓您進入銀屏的夢境,全程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如今又更上一層樓,以“繼承中華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主線,逐步實現了從“出賣荒涼”向“出賣文化及歷史”的跨越,成為中國古代北方小城鎮的縮影,鎮北堡西部影城“借影視藝術之體,還民俗文化之魂”,集中了大量中華傳統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再現了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戰爭方式和娛樂方式。廣大游客朋友來到這里就像穿過了一條“時光隧道”,回到我們已經消逝了的過去,以此喚起我們民族的記憶,您在此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有道是:“在游樂中增長歷史知識,在玩耍中體驗古人生活”。

  20xx年,鎮北堡西部影城著力打造老銀川一條街,同時推出旅游新概念——“養生休閑游”。不僅如此,游客朋友來到這里可以參與最具個性時尚的影視短劇、MTV等娛樂項目,讓您真正感受到“來時是游客,走時成明星”。并有提供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的馬纓花養生休閑中心和旅游商品超市,是一處服務優良的集旅游觀光、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為一體的體驗型旅游景區,故有“寧夏之旅 必游影城”的贊譽。

  鎮北堡西部影城和“老銀川一條街”都是張賢亮的立體文學作品,他將文學的想象力和構思鋪寫在大地上,可謂是“步步呈勝景,處處有文化”,您可以在移步換景中深刻體會到“旅游長見識,行走即讀書”的奧妙。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8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匯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馀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采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溫。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產業謀發展”為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并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為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游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9

  少林寺,位于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說嵩》中所說:“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于少室山陰,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于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說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較多,分布較廣。現在少林寺包羅的范圍除主體建筑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峰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后大殿南北長300余米,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創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于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毀后,移于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系。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說:“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愿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閣),1928年這三座重要建筑都毀于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毀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說,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筑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后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塑造有坐撣、念經、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后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里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現石柱上有題記。亭內神龕中供奉銅質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進行重修,現為硬山建筑。殿內正中的神龕里,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臺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墻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東、西和北墻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云氣作底襯,并將五百羅漢區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內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墻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墻繪寺僧徒手搏斗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側,原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龕內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側還有塔院等。據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F在塔院內有古塔兩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游人絡繹不絕。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0

  打開世界地圖,如果在亞洲大陸上縱橫劃一個十字, 格爾木昆侖旅游區我們會發現,青海省格爾木市正好處在亞洲大陸的十字中。格爾木市背靠昆侖山,身居萬寶匯集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昆侖文化旅游區。

  昆侖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蕩蕩,橫貫東西數千里;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昆侖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向往的圣地。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智者,騷人墨客,劍客奇士,天涯游子,遙望西天,情寄昆侖,用詩詞歌賦來表達他們對昆侖的向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美詩,毛主席的“橫空出世,莽昆侖”的華章,成為吟詠昆侖的代表作。中華文化眾多的神話故事出自昆侖,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 、《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提到昆侖山。

  昆侖山東西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西段喀拉昆侖山是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祁連山、中支昆侖山、南支唐古拉山。昆侖山中萬壑縱橫,蘊藏著無盡的壯美、神秘和富饒。

  主要景觀

  瑤池風景區湖水明澈如鏡,湖的四周草青沙白;在湛藍的天宇下,山色、天光、云影在湖水中相依共舞,在寧靜安詳中透著仙氣和靈氣。

  站在昆侖山口,東西昆侖盡收眼底。往東看,在靜寂的萬古雪野中,玉虛峰孤兀雄起,勢壓萬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觀。傳說中玉虛峰是西王母女兒玉虛公主的化身,山峰巍峨高聳,峰頂終年云霧繚繞,白雪皚皚,山間奇峰怪石活靈活現,飛禽走獸不時出沒。山下綠茵草地上造型地貌廟宇宮殿錯落有致,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美麗畫卷。不遠處又有玉珠峰,相傳是西王母另一個女兒玉珠公主的化身。玉珠峰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巍峨壯觀,在主峰周圍海拔5400米以上雪峰有20余座。玉珠峰南側冰雪地形各異,冰川末端形成為10余米高的冰琴。玉珠峰南側高山草甸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經常有成群的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活動。玉珠峰是登山愛好者體驗登山、學習冰雪技術的理想山峰,是理想的高山冰雪訓 格爾木昆侖旅游區

  練場地。每年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愛好者,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初級登山愛好者登山探險的首選基地。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1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于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么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征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后眾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游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贊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后,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供人們旅游度假的風景區。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為集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兼有療養、避暑、旅游、觀光、科研、實習、自然生態保護價值的山岳型風景名勝。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區”,F成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采風基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景區資源,加快雞公山各項事業的發展,20__年雞公山管理區成立,使原來景區面積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7平方公里,對整個景區及周邊保護地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旅游資源統一利用。雞公山管理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歡迎各界朋友來山投資,共建旅游大業。今后,雞公山人將以“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為目標,把雞公山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觀光休閑、商務會議、科研考察、培訓學習、避暑療養的勝地。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云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并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對某些疾病如肺病、腳氣病、心臟病、氣管炎、高血壓都有特殊療效。再者有奇峰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臺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云霧所籠罩,被譽為“云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僅有23℃,同信陽市和“火爐”武漢溫差居然達到4—7℃,“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可謂“三伏炎蒸人欲死,清涼到此頓疑仙”。游客朋友,即使在炎熱夏季你也得準備好春秋裝喲,不僅如此,雞公山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房在石上建,樹在石旁生,草在石中長,花在石邊開,泉在石下流,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與其它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雞公山四季景色,變幻動人,春夏秋冬,時移景異,神奇莫測。雞公山東溝瀑布群是以水景為主體的風景長廊,全長約二十里,姿色天成,野趣極濃,乘坐空中索道可前往。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也給雞公山蒙上神秘面紗。

  雞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顯,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內涵。早在上世紀初,雞公山先后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筑群落,依山就勢,交相輝映,儼然是“萬國建筑博覽會”。在全國山岳型風景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是南北方的分界線,還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里安家落戶,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__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占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采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上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這里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和教學基地,是天然的綠色基因寶庫。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2

  各位朋友:

  濮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F在我們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景區就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區。(進入戚城景區)濮陽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占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古書記載,淄陽上古名叫帝丘,是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稱濮陽為“顓頊遺都”。顓頊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觀天象、制歷法、改革原始宗教。前面的這座高臺建筑——玄宮,就是紀念人文始祖顓頊的。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大宗師》中說:“顓頊得道,以處玄宮”。意思是說,顓頊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宮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宮因此而得名。

  這是顓項和夫人女祿的塑像,他們既是功勛卓著的中華人文始祖,也被歷代尊稱為天地人三界的神靈。從東面的壁畫,我們可以看到頭戴羽冠,。手執玉鉞的顓項帝被四周光環籠罩,表示其法力無邊。頻項為黃帝之孫,他所處的時代為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他規定男女有別,確立父系制度;他注重收集各部落先進的生產生活經驗,收集百藥以醫萬民。顓頊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區分神職和人事,設立專門的司天和司地的官職,“通天”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此后逐漸演變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但另一方面,由于設立了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官職,農業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壁畫上這是南正重,那是火正黎,“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職,重和黎就是顓頊的兩個負責“司天”和“司地”的大臣,古書稱之為“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西面的壁畫描繪的是顓頊帝“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場面。直到今天,我們仍稱一年分為366天的歷法為“顓頊歷”,這要算是中國最早觀象授時的記載。顓頊帝還禁止近親結婚,說明人類早就認識到其危害。

  在兩邊長廊之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淄陽歷代名人塑像,共有20尊。淄陽位于黃河下游之濱,地靈人杰,涌現了政治家呂不韋、改革家商鞅、軍事家吳起、俠士荊軻、天文學家僧一行……可謂群星燦爛,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是淄陽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在石器時代之后是青銅時代。石器時代相當于文獻記載中的傳說時代,和“三皇五帝”相始終,而青銅時代則和夏、商、周三代相始終。夏代,淄陽是其邦國昆吾所在地,昆吾手工業發達,是夏代青銅鑄造業的中心。文獻所記載著名青銅禮器——九鼎,就是由大禹的兒子啟用九州所貢之銅在昆吾鑄造的。我們面前這一座水榭式建筑——鑄鼎軒,即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建,中間這尊彩塑為夏啟。

  好,讓我們沿著九曲回廊,欣賞一下垂柳倒映的玄湖風光,然后到戚城歷史陳列室參觀轟動全國的重大考古發現—— “中華第一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歷史文明的標志物,源遠流長的中華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那么,龍文化起源于何時何地呢?1987年8月在淄陽西水坡遺址的考古發現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是一次遠古時代的宏大葬儀,共由四組蚌圖遺跡組成,以龍虎蚌殼圖案作為陪葬,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其進行碳14科學測定,結果為距今6460±135年,專家們據此推測墓葬與文獻記載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相關,那么,墓主人是三皇五帝中的哪一位呢?是伏羲、黃帝、還是顓頊?尚無定論。這一發現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一“帝陵”,第一“王陵”。因為三皇五帝都和龍有關,只有他們才能享有如此高規格的葬禮。再看出土的仰韶文化特大陶鼎和陶鼓,在我國同時代的考古發現中實為罕見,其風格展現了特有的“王者之氣”。濮陽古稱“帝丘”,又是五帝之一“顓頊”的故都,在此發現中國第一“王陵”、第一“帝陵”是十分自然的。

  再看右側的龍圖案,形象不僅生動逼真,藝術性很高,而且從中國龍的藝術發展歷程來看,它的頸、爪、角以及整體構圖,已經具備了發展到后來中國傳統文化龍的大部分要素和創意。蚌龍身上所特有的精、氣、神,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征服自然、自強不息、團結統一的寫照,專家們譽稱為“中華第一龍”是當之無愧的。濮陽也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龍鄉”。

  現在我們在東、西、南三面回廊中所看到的26幅春秋衛國史壁畫,形象地再現了自公元前ll世紀末,衛康叔受封立國,之后都城三遷一直到定都帝丘(即今天的濮陽),后于公元前239年為秦國所滅這8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著名的成語典故如大義滅親、退避三舍、螳臂擋車、好鶴失國、桑間濮上、鄭衛之音等就出自衛國史,歷史名人孔子居衛十載,留下了許多佳話。衛國和魯國同為“禮儀之邦”,衛國作為一個千乘大國在春秋戰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前面這座巨形雕塑是為紀念五帝之一顓頊的。這座雕塑名為“帝顓頊乘龍至四!薄

  戚城會盟是春秋時代重要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在西邊看到的是雄偉的古城墻遺址。而面前高大的土臺建筑便是春秋諸侯會盟舉行儀式的會盟臺。會盟盛行于春秋時期,當時諸侯或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一種具有制約作用的禮儀活動。會盟各方協議達成后,在會盟臺上對天盟誓,然后殺牲取血,飲血坎牲(即喝血后將牲埋起來),對神靈做出信守諾言的保證。主持會盟者叫盟主。那時,盟主多半憑仗自己的實力,打著“以德服人”、“抑強扶弱,輔佐周室”的旗號來發號施令。據《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衛國會盟十四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內容牽涉結盟、背盟、續盟、援救被侵國家等事宜。面對這座高臺,我們仍然可以想見諸侯歷次會盟的壯觀場面。1991年2月5日,___曾親臨戚城遺址,對其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戚城是衛國北部的一個邊邑,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好了,戚城文物景區的講解到此結束。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3

  九里溝景區屬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它西與王屋山景區接壤,北同山西省蟒河自然保護區毗鄰,總面積85平方公里;重要景點80余處。景區以典型奇異的山水風光為主體,并點綴古老的道教文化,山青、水秀、峰奇、廟古,宛如山水大盆景,您將會領略到回歸自然的妙趣……

  游九里溝,從延壽臺、通幽亭開始,沿步游道可達盧仝茶館、九龍飛瀑、蟾堂古廟、金爐頂、東王母洞、侍郎寨等景點需一天時間。

  玉川泉

  古時,濟源雅稱:“玉川”,這里是唐代著名詩人、我國茶仙盧仝的故里,所以盧仝自號“玉川子”,此泉也就叫做玉川泉了。盧仝詩云:“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條流泌泉!痹诨ǘ辞埃娙吮R仝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一副與世無爭的詩人清高形象。

  延壽臺

  我國古時有“品茗延壽”之說,此臺階108級,爬到88級表示“米壽”,99級表示“白壽”,108級表示“茶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君努力攀登,長命百歲。

  通幽亭

  清乾隆《濟源縣志》載:九里溝“扶棒而入,溝壑 深空邃,四周高峰障目!睄{谷通幽就從這里開始,你若誠心回歸自然,這里的潺潺流永,鳥語花香,一石一木將使你摒棄鬧市的喧囂、塵世的煩惱,帶給您的將是超凡 脫俗、溫馨愉悅的感受。

  九里溝山珍野味、土特產品繁多。主要有靈芝、木 耳、獼猴桃、山葡萄、何首烏、冬凌草等,滿山遍野皆是,只要你有興趣,就可在此采摘到難得的收獲。靈芝有木靈芝和石靈芝、紫芝和赤芝之分,藥用價值很高。秦末,四浩先生隱居九里溝,所作《紫芝歌》有“燁燁紫芝,可以療饑”的記載,諸位可別錯失良機喲!

  遠眺金爐頂

  這里是觀景臺,向東望即可見金爐頂,那里的廟宇建筑宏偉,分南頂北頂,傳說曾有金香爐而得名。昔日田真人在此山苦練硬功,因與武當山遙遙相對,亦稱北武當。山上風景如何?有石刻楹聯為證:“五云深處丹崖碧嶺蓬萊景,萬樹叢中白鶴青松閬苑風!贝蠹铱捎H臨其境自我體驗。

  盧仝茶館

  盧仝,號玉川子,本市思禮鄉人,唐代詩人,亦稱茶仙,一生潛心鉆研茶道,著有茶譜,現收藏于北京圖書館。濟源地區許多山茶均為盧仝研制,它與南方茶迥然不同:南方茶是解渴提神的飲品,盧仝茶為防病治病的藥茶南方茶用開水沖沏,盧仝茶著文火煮烹;南方茶捧杯品茗,盧仝茶拿碗豪飲等等,如王屋山的凌草,制成冬凌茶能潤喉消炎,還可防癌治癌;九里溝懸崖絕壁上有一種石茶,每年采摘后經過九蒸九餾,消炎利尿有奇效!按瓦h尋巖下藏,烹茶滿酌洞中泉!毕鄠鞅R仝經常在此烹茶賦詩,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演變成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F在建有盧仝展館及茶社。

  1234

  九龍飛瀑

  九里溝瀑布眾多,較為出名的有桃花崖瀑布、北安嶺瀑布、石槽瀑布、九龍瀑布等。其中九龍飛瀑最為典型,豐雨期瀑布寬20多米,最大落差30多米,數股激流從斷崖絕壁傾瀉而下,霧氣升騰,聲振幽谷。更奇的是每當麗日晴空,置身瀑布下舉目而望,彩虹光環奪目,異彩紛呈,令人亦真亦幻,樂而忘返。

  石槽瀑布

  溪水在數百米長的石谷中連跳七級,年長日久,沖刷成了s型石槽,銀瀑彎曲飛瀉,浪花點點,如流似瀑,十分奇特。“清風疏翠枝,玉泉洗碧石”,盛夏在此小憩,清風洗面,碧泉滌塵,愉悅無窮。

  獼猴馴化場

  九里溝是天然野生動物樂園,除獼猴外,還有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如金錢豹、梅花鹿、香獐、紅尾錦雞、娃娃魚等。

  贍堂

  峽谷盡頭,群峰壁立,石龕內一座小巧玲攏的蟾堂古廟躍入眼簾,蟾堂創建于唐,屢經修葺,是道教因山就勢,自取形勝,天人合一,巧奪天工建筑的典范。此石龕進深26米,闊59米,世稱海蟾洞,傳說是道教北五祖劉海蟾修道之所。主要建筑有玉皇樓、天王殿、五龍殿、無生殿和蟾爺殿,無生殿的楹聯為:“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誠圣有靈。”五龍殿后有龍洞,深不可測,進到洞內涼氣逼人,有如天然冰箱。

  天泉

  龕頂天泉,亦稱蟾泉,垂直飛瀉,傾灑如注,落地成潭,泉水清涼甘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飲之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八淖愀蝮∪泱!睋f“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就發生在此。這股天泉水能使癩蛤蟆變成美男子,可見其神奇,因此,自古以來,民間多有來此求神水治病者。

  蠟燭峰

  蠟燭峰又名獨秀峰,與蟾堂古廟相對。據說昔日九里溝修建廟宇時,信男善女夜以繼日趕著施工,劉海蟾祖師深感其誠,在此設一蠟燭,通夜不熄,照亮群山,后演化成峰。

  原大寨

  原大寨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傳元末明初有一姓原的首領在此安營扎寨,聚兵造反。原大寨山上平坦,土地肥沃,在此有“回耬收”的說法。1931年濟源革命先烈黨繼新、薛子忠曾先后兩次在此起義,威振晉豫兩省。

  金爐頂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金爐頂。這里一山雙峰,呈馬鞍狀,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清圣廟,前列月臺、拜殿、山門,左右配殿有五龍祖師寶殿及王母孔圣閣、靈官山神廟。楹聯為:“風生壑口清幽自在群仙府,霞照山頭淡漠追遙列圣宮”。相傳修此廟時,由于交通不便,磚瓦都是用羊馱上來的。過去大殿中有鐵鑄神像,58年被毀。金爐峰亦稱靈山、小北頂。東面這道山嶺被稱為走馬嶺,是王莽攆劉秀所經過的地方。撅子溝中金蟾峰,昂首望天形象逼真。有詩云:“孤峰螺髻小,縹緲出云端。”山上觀日出日落別有一番情趣。

  東王母洞此處和西邊的天壇山王母洞遙相呼應,因此稱東王母洞。這里的建筑堪稱石材建筑之精華,石墻、石瓦、石窗、石門坎,千年石門至今開啟自如。這里是道教建筑的典范,以小構簡飾之功達到化合自然之妙。這里的楹聯有三幅:“樣光靄靄云遮仙女龍霄洞,瑞氣騰騰霧罩圣母水晶官”、“白鶴雙舞生前樂,黃粱一夢醒后歸”、“功著唐朝齊天圣,名揚今時稱佛尊”。過棧道可見石龕中有一殿,上刻四皓先生避秦《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將大,富貴之留人,不如貧賤而肆志!

  侍郎寨亦稱孤山寨,獨立成峰,惟西側有一石階可盤旋至頂,經過兩道寨門,地勢非常險要。站在待郎寨,舉目南望,濟邑大地盡收眼底;往北望,金燜頂、王母洞近在咫尺。因深峽相隔,在此架“奔月橋”。據濟源市志記載,寨上建筑系清代工部待郎兼太常寺卿段國璋所建,有觀音臺、點將臺、旗桿眼、山門等,四口石砌水井可供數千人飲用。山下有段姑娘墳,青石拱券,乃段女墓。

  各位游客,下午我們可乘車直達水洪池。水洪池因山洪形成天池,且常年混濁不清而得名。這里海拔1470米。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獨特的山頂小氣候,盛夏氣溫最高不超過28℃,晚上離不開被子,夏天沒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歡迎各位朋友在這深山密林的“世外桃源”中體味入生。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4

  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是上海內環線中心區域內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態型城市公園。公園猶如一枚綠色的翡翠鑲接于壯觀的世紀大道終點,充分體現了“人、自然、和諧”的高尚主題。

  公園占地面積140.3公頃,距浦東國際機場28公里,虹橋機場24公里,以大面積的草坪、森林、湖泊為主體,體現了東西方園林藝術和人與自然的融合,形成了既具有現代感又具有自然野趣的新型休閑娛樂公園。

  公園以大面積的草坪、森林、湖泊為主體,體現了東西方園林藝術和人與自然的融合,設置了鄉土田園區、觀景區、湖濱區、疏林草坪區、鳥類保護區、國際花園區和小型高爾夫球場7個景區,以及露天音樂劇場、會唔廣場、兒童游樂場、垂釣等活動場所,建有高柱噴泉、音樂旱噴泉、四季園、世紀花鐘、大型浮雕、林間溪流、卵石沙灘、銀杏大道、緣池等園林景觀。園內阡陌縱橫,丘陵起伏,喬木常綠,湖水清澈,林間小溪蜿蜒流過,人行其中,心情異常平和寧靜,是休閑度假、商務交流的絕佳去處,享有"假日之園"美稱。

  公園總體規劃方案由英國公司設計,占地總面積140.3公頃,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公園以大面積的草坪、森林、湖泊為主體,建有鄉土田園區、湖濱區、疏林草坪區等七個景區,以及世紀花鐘、鏡天湖、高柱噴泉等四十五個景點。

  園內還設有兒童樂園、休閑自行車、觀光車、游船、綠色迷宮、垂釣區、鴿類游憩區等十三個參與性游樂項目,同時設有會展廳、蒙特利爾咖啡吧、佳盅苑、世紀餐廳、海納百川文化家園和休閑賣品部。

  世紀花鐘:是世紀公園標志性景點,它背靠鏡天湖,面向世紀大道。圓形的花壇直徑達12米,以綠色的瓜子黃楊為刻度,以花卉作點綴,整個花鐘絢麗多彩。世紀花鐘由衛星儀器控制定時,誤差僅0.03秒,既具有科學性、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公園于20xx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為紀念這個具有跨世紀的意義,加之該鐘處于世紀大道末端,故稱為世紀花鐘。

  鏡天湖:步入世紀公園1號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面積為12.5公頃的鏡天湖。它由人工挖掘而成,最深處達5米,目前是上海地區面積最大的人工湖泊。鏡天湖與公園外緣的張家浜相通,湖的東面建有水閘,用以控制湖內的水位。每當微風拂過,湖水波光粼粼,碧波蕩漾;每當天高氣爽,湖水清澈如鏡,天空的云彩被映照的栩栩如生,故名為鏡天湖。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5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后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筑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面食居多。

  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跡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6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簡稱,在北京西北約44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德勝門驅車直下,向北經沙河、昌平就可到達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規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積大小、建筑繁簡等方面略有差異。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長陵,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陵內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樓和寶頂。棱恩殿為我國現存形體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寢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發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宮殿就在這里。定陵修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規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余人。地下宮殿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寶貴資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聰的陵寢,其規模雖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其主要建筑明樓,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點供游人觀覽外,還有著名的石牌樓(為我國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細膩、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庫,更給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夏季旅游的好去處。十三陵第九號皇陵——昭陵,也從1985年開始修復,1989年11月1日修復完畢,對外開放。十三陵為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7

  麗江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這里既是著名的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游人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吸引?茨沁h方漂來的豬槽船,載著阿妹,向你招手,向你放喉:“啊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位于云南寧蒗縣與四川鹽源縣之間的崇山峻嶺中,距寧蒗縣城69公里。湖面積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見度為12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東流人雅礱江、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不僅水清,而且島美。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布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遠看象一只只綠色的船,飄浮在湖面。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里無比島和里格島,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游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

  瀘沽湖分為5個景區,分別是瀘沽湖及湖周邊的摩梭村落、永寧(扎美寺和永寧溫泉)、阿夏幽谷、格母女神山和小落水村。

  瀘沽湖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這里是東方古老神秘的“女兒國”,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這里的摩梭人是中國唯一的母系氏族。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愿、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

  摩梭少女的風姿,獨木輕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漁歌,堪稱“湖上三絕”。在瀘沽湖的每個山灣村寨,你都可以看到那些穿著秀麗衣裝,落落大方,清秀美貌的摩梭姑娘。

  瀘沽湖美麗的身形像一個馬蹄印,相傳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會那晚,因纏綿沉醉,男神跨上神馬剛準備離去時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馬被韁繩一緊而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窩,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東邊回頭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傷心的眼淚注滿了馬蹄窩,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這是一個被愛情的眼淚注滿的湖泊。你看懂它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準備好了一個暢游“女兒國”的美麗心情。

  特色景觀:

  瀘沽湖和摩梭村落:

  一可看湖,二可看木楞子房和四合院,三可乘豬槽船游湖島,四能在風情路上領略摩梭風情,五還可了解神秘的阿夏婚。湖西岸美麗的落水村,因交通便捷和湖畔理想的位置,成為這個景區的代表性景觀。扯挎山丫口立著一個橫跨公路的彩門,彩門以下約200米的路段是觀賞瀘沽湖全景的最佳地點。在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瀘沽湖美麗的曲線輪廊,翠青的吐布半島散在藍玻璃鏡面般的湖面上,格姆女神山(獅子山)在湖北岸姿容端莊。如果恰是春天,你的鏡頭下緣還是串串簇簇的紅色山花。

  永寧:

  北距落水村20公里的永寧,有著名的扎美寺和永寧溫泉,在這可看摩梭人的藏傳佛教藝術及悠遠的文化,還可了解歷史上的摩梭民風。最近新開的景點有草海以及具有傳奇色彩的摩梭女王。

  阿夏幽谷:

  著名的瀘沽湖大峽谷。主要看點:瀘沽湖水源、天堂水瀑布、阿夏瀑布、女兒河、老僧面壁、菩薩洞(溶洞、地下河出口)、紅豆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月份滿谷的野桃花等。不管是歷史的、宗教的、生態的、美學的、民俗,都具有無可限量的價值,是人們觀光、旅游、消閑、祈福消災、祛病、探險等活動的好去處。游覽整個景區大概需1個半小時。離大洛水村800米,門票45元。

  格姆女神山:

  屹立于瀘沽湖北面,其山勢雄偉壯觀,倚天聳立,俯視從東北伸進湖中的狹長豐島(里格島),猶如“金獺捕魚”,又如蛟龍在追逐湖中珍珠?沙俗|車上山,票價90元。

  小落水村:

  云南境內瀘沽湖邊的最后一個傳統而古老的摩梭村寨,沒有旅游商店,沒有標準間,只有真正在那里生活勞動戀愛著的摩梭人。很少有游客足跡,只有那些背著沉重行囊環湖行走的驢友偶爾來到村頭湖邊,攝影留念,喝酒聊天。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8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

  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畔。

  織金古建筑多為倚崖傍洞或瀕水臨泉建造的干欄式吊腳樓。大部建于“改土歸流”之后,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斗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屢有修建,形成現在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

  華橋位于城關鎮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凈跨15.7米,矢高約10米。

  東山寺位于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東向西。依山就勢而建,由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觀音閣組成。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xx平方米,F存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前殿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闊2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7米,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頂。前帶廊,深2.1米,置斜靠背欄桿。正殿又名梵帝宮。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面闊16.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8米,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正殿前左廂為鐘樓,右廂為鼓樓。

  回龍庵位于城關鎮清泉路東段南側。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緒十三年(1887)擴建、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禪房、左山門、得月樓組成。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40平方米。后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4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1米,前后帶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懸山青瓦頂。殿內設須彌座神龕。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米,前后帶廊,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得月樓面闊三間,通面闊8.36米,進深五間,通進深6.24米,帶周圍廊,深約1米。穿斗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

  炎帝廟位于城關鎮城南路中段東北側。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后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

  太平橋位于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于康熙年間。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主孔凈跨23米許,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日升橋位于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與下游月華橋共取“日月升華”之義,故名“日升橋”。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連接東西橋頭,為貫城河上5座橋梁之首,人稱“上水關”。光緒十三年(1887)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0米許,寬5米許,凈跨14米許,矢高5米許。

  童生橋位于城關鎮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關鎮北永安門東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橋”。相傳所撥銀兩恐不夠支出,全州童生捐資助建,名“童生橋”。俗稱“下水關”。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擴建后更名“重興橋”。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5米許,寬7米許,凈跨19米許,矢高12米許。

  斗姥閣位于城關鎮沿河路中段南側。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東向西。原由閣、左右涼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0,三層三重檐六角攢尖青筒瓦頂。一層長方形,面闊11.75米,進深8.15米。二層四邊形,長9.5米,寬6.3米。三層六邊形。撐拱、隔扇門窗、風窗等木雕精湛。

  小街龍王廟位于城關鎮城南小街四方井。始建于清初。坐西向東。由山門、大殿、觀音閣組成。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6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通面闊9.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米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后雙步廊,前廊深1.82米,后廊深1米許。隔扇門窗。觀音閣,面闊三間,通面闊7.7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6.2米,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隔扇門窗。

  仲機橋位于三甲白族苗族鄉三甲村東。建于雍正元年(1723)。南北向,跨納弓河。單孔石拱橋,長4米余,寬2.5米,凈跨4米許,矢高2.5米。

  財神廟位于城關鎮城北路南段東側。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北朝南。由山門、兩廂、正殿組成。占地面積約63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0.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5米,通高13.96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四層四重檐歇山青瓦頂。東、南、西三面帶廊。隔扇門窗。

  南門塔位于城關鎮南3公里。始建于乾隆年間。局部毀于1966年。1997年修復。圓錐體白綿石塔,底徑6米許,通高14米許。

  南塔位于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系“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參和惺老和尚之塔”,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孫海成、海棠、海興與重孫寂等建。一級鐫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靜和尚題詩:“屢次修持莫遠求,內藏納子一比丘。彌陀寶塔三千界,永垂東土萬古流。”

陜西古跡導游詞 篇19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鱗”、“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筑群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內的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F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后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則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范。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

  崇寧堡建筑群的總體建筑與紅門堡相似,建筑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筑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墻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于明代風格。設立于崇寧堡內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它將歷史地傳之后世,并在文藝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繼到此觀光并拜祖敬香。

陜西古跡導游詞(精選19篇) 相關內容:
  • 吉林古跡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松花湖在吉林市的西南,距市中心15公里。是攔截松花江水建設豐滿水電站,疊壩成湖形成的。它水域遼闊,湖叉繁多,狀如蛟龍。湖形呈狹長形,如坐飛機俯瞰,松花湖像一串閃光的珍珠。...

  • 青海古跡旅游導游詞(精選5篇)

    西寧人民公園是西寧市最大的公共游樂公園,位于城西湟水與北川河交匯處南岸。公園于1959年始建,后經數次擴建,現占地四十余公頃。主要游樂設施有花卉區、人工湖、兒童游樂區、動物觀賞區及美術展覽館等。...

  • 一處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你們好!歡迎來到故宮,我是來自河南油田的王導游,下面的時間就由我帶你們去細細游賞漂亮的故宮。故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筑群?,這是故宮朝南的`正門,叫做午門。...

  • 江西古跡的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江西大覺山旅游風景區座落在武夷山西麓的資溪縣境內,東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140公里,北連道教名勝龍虎山50公里,境內有鷹廈鐵路、316國道和京福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 上海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通過保護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將一座曾經十分輝煌而今不再使用的老廠房打造成一座既體現城市藝術活力和時代精神,又延續了城市歷史文脈的公共藝術殿堂。...

  • 貴州古跡旅游導游詞(通用3篇)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

  • 青海古跡導游詞(精選6篇)

    馬步芳公館始建于1942年6月(民國31年),耗資3000萬大洋,次年6月建成,為馬步芳私邸,取名為馨廬。 在馬公館里許多建筑的墻面鑲有玉石,故人們亦稱為玉石公館。...

  • 甘肅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于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20xx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

  • 陜西古跡導游詞(通用3篇)

    黃巢堡是當年黃巢義軍攻打長安時屯兵之處,這里山險、林密、水闊、谷深。十萬甲士用頭巾兜裹,從長安城外運回黃土,鋪平了這座練兵臺,至今有金戈鐵馬聲回蕩。黃巢堡景區以湖光山色、幽谷飛流、蒼山疊翠為主要景觀。...

  • 浙江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的重要名勝古跡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景區,兩邊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壇,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

  • 海南古跡導游詞(精選4篇)

    五公祠號稱海南第一樓,位于海口市東南方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6.7公頃。清光緒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間被貶謫來海南島的唐朝名臣衛國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綱、忠簡公趙鼎、莊簡公李光、忠簡公胡銓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稱。...

  • 海南古跡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古稱鰲山,位于中國海南島的南端,山高約500米,形似巨鱉。1220xx年前,中國唐代著名的大和尚鑒真法師,在他第五次東渡日本遇險后漂流到南山,在南山居住一年半之久,在此間建造佛寺,傳法布道。隨后第六次東渡終獲成功。...

  • 貴州古跡導游詞(通用3篇)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

  • 山西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 四川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xx年)出生于河南鞏縣,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稱杜工部。...

  • 陜西導游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高潮 | a黄色片在线观看 | 国产yw851.c免费观看网站 | 超碰97在线播放 | 欧美第1页|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成本人h无码播放私人影院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软件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 好了av四色综合无码 | 日韩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成年精品 | 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 野花韩国高清免费神马 | 人妻偷人VA精品国产旡码 | 欧美在线观看黄 | 91免费资源 | 青草伊人久久 | 男人午夜在线 |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 免费的日本网站 | 欧美人与性动交G欧美精器 日韩艹逼 | 久久精品79国产精品 | 国产3区| 无码高潮爽到爆的喷水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 日本乱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蜜臀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 亚洲gay片在线网站 国产经典久久 | 日韩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免费看 | 国产小呦泬泬99精品 | 欧美日换 |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av综合在线观看 | 欧美久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