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導游詞_天津導游詞(精選3篇)
天津的導游詞_天津導游詞 篇1
大凡談到吃,人們總會想到北京的烤鴨,廣東的海鮮,四川的麻辣,山東的大菜……可這山南海北的美味,卻屬難事。而天津的食品街卻獨創了“集八方名菜于一處,攬四方游客聚一餐”的先例,使“眾口盡調一街中”。
天津食品街建成于l 984年,經各方通力協作,百日建成,各種風味飲食商店隨即開業。
高約數丈的灰色圍墻,把食品街圍成一個正正方方的四方形,城內十字交叉的兩條大街,把食品街均分為四個分區,沿街設有上下三層店鋪。第二層由環繞全街的平臺式回廊相貫通,形成一個立體、開放、方便的服務區。底層多是經營各色地方風味的小吃,五湖四海的絕技都在此占地擺攤,競相獻藝。地道的風味茶場,隨著電視連續劇《龍嘴大茶壺》的播出,名噪四海,吸引了不少游客。看著祖傳幾代的馬記茶場師傅沖水時獨特而優美的姿勢,細品著熱氣騰騰的茶湯,真是一種地方文化的享受。來自魯迅家鄉的咸亨酒店,店堂布置講究、文雅,懸掛的“太白遺風”匾額,配有“紹興美酒名揚四海,古越烹調香飄九州”的對聯,飄溢著濃厚的紹興鄉土氣息,使你仿佛已聞到醇厚的酒香,嘗到魚嫩肉鮮的佳肴。上層則是一家家風味正宗、名聲遐邇的飯莊。“得月樓”是蘇州風味的飯莊,正宗的名菜“松鼠黃魚”、“得月雞”……其烹飪手藝的高超,味道的醇正,真可與蘇州觀前街的名廚高手相媲美。隔壁的“華林酒家”,是山東風味的酒樓,不但菜做得好,服務也極為熱情。天津食品的“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大麻花,始終是本地和外地游客競買的熱門貨,往往要排起長長的隊伍。此外,天津崩豆張、果仁張的食品也很有特色,他們炸、崩、烤的各種干果仁、豆類,不僅香口,而且還可以治病,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等多種功能。
街中店鋪的門前,大都懸掛碩大的金字招牌,多出自名家之手。象“芝蘭齋糕干店”,出自愛新覺羅·溥佐之手;“津湘飯莊”,是朱學范大筆揮就……高懸的字畫,使整個店鋪棚頂生色,滿堂生輝。這一切都把飲食與文化緊緊相連,使食品街也變成了一條文化街。
入夜,晚風習習,二層迥廊上百盞路燈齊明,大小酒樓、飯莊的燈光招牌齊放異彩。輕柔的音樂,迷人的夜景,使你恍恍惚惚進入了仙境一般。
天津的導游詞_天津導游詞 篇2
天津南市食品街始建于一九八四年,百日建成,于一九八五年初開業。天津食品街坐落于市中心繁華的南市商業區,東鄰和平路商業街,西靠南市旅館街和服裝街,北面與古文化街和鼓樓隔街相望。天津食品街集餐飲、購物、旅游、娛樂為一體,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餐飲集中地,一九八九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津門十景之一。
天津食品街位于天津和平區南市商圈中心地帶,距鐵路天津東站兩公里,天津西站2.2公里,距天津機場17公里。它位于天津市區內環線內側,其周邊福安大街、南門外大街、榮業大街、南馬路,都是城市主干道,東端與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入口相接。未來天津將規劃七條地鐵線,西馬路1號線(在建)、南馬路2號線、東馬路4號線,呈半合圍狀態,將食品街等觀光旅游區圍合一體。
地址:天津食品街位于天津和平區南市商圈中心地帶
乘車線路:可乘公交606、634、642、651、652、659、670、671、672、675、681、801、806、824、829、840等路。
食品街的4個門樓為仿清式古建筑,高24.5米,寬16米。門樓屋頂為重檐殿式木結構。8個飛檐翼角外觀一致,翼角頭上裝有琉璃瓦套獸、戧獸和龍、鳳、獅、仙人走獸。綠色琉璃瓦屋面,正脊的兩頭安有兩個正吻獸。屋檐下的額仿、墊板、梁枋上,有金碧彩畫。
食品街的4座門樓上各有一塊牌樓門匾,南為“振羽”門,西為“興歌”門,北為“中圣”門,東為“華腴”門,4個門的字首聯起來為“振興中華”。門匾字體摘選自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各牌樓名稱的含義是“振興迎賓”、“興歌起舞”、“中圣醉酒”、“華腴美味”。亭檐的8個翹角,與4個門樓遙相呼應。
建筑群為3層樓,中間設有十字甬道,甬道頂是弧形玻璃頂,將四方城封閉起來,連成一體,形成共享空間。4個甬道口為4個入口,每個入口處上都建有門樓,中間有一拱形門洞,門洞上有寬1.7米、長6.2米的匾額,上面刻有“南市食品街”5個大字,系拼接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手跡而成。
食品街共安燈具80多種、6000多臺、20xx0多盞。有民族色彩的古銅色六角吊燈、六角壁燈、六角庭院燈、八角柱燈,又有現代的水晶棒組合吸頂燈、紅棉花吊燈、菊花吊燈,還有異國的多焦點投光“射燈”、印光圓球壁燈。食品街華燈造型各不相同。
在主體建筑之外,食品街內琳瑯滿目的彩繪、文采斐然的匾額書法、清新葍永的園林小品、無不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食品街聚集了我國的8大菜系,在南市食品街即可尋到其中的6大菜系,分別是魯菜館(山東風味)中的蓬萊香飯莊、聚英德飯館、華林酒家、九河樓海鮮菜館、野味餐廳、鳳凰(圖庫酒家);蘇菜館(江蘇風味)中的蘇州得月樓;川菜館(四川風味)中的峨嵋酒家;徽菜館(安徽風味)中的古井大酒家;粵菜館(廣東風味)中的羊城酒家、潮州餐廳、天津香港餐廳;浙菜館(浙江風味)中的浙江酒樓;湘菜館(湖南風味)中的津湘飯莊;閩菜館(福建風味)中的津閩餐廳。
食品街不僅匯集了全國八大菜系,還包容了天津風味菜、山西風味菜、紹興風味菜、清真菜、外國風味菜、宮廷菜等。
天津的導游詞_天津導游詞 篇3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20xx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故里尋蹤”一名由此而來。
“天后宮”
這條街上有一座古廟,原名叫“天妃宮”,后改為“天后宮”。因此廟門以北的一段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的一段街,叫宮南大街。要了解這一帶的歷史,還要從這座古廟談起。
這座古廟是海神廟,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書和傳說中都真有其人。史書記載著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島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時間不會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島,嫻于水性,遂有一個美麗傳說流傳在民間:“能乘席渡海,云游島嶼間,人呼神女,又曰龍女”。在宋代,我國的航海事業雖有較大發展,但在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條件下,海上安全無保障是嚴酷的事實。廣大從業者幻想有一種超人力量,來保佑他們平安地飄洋過海,林默的一些傳說,便很自然地被選中作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們心目中的“保護神”。
據說,在北宋宣和年間,赴高麗使臣路允迪的船隊在海上遇風濤,7只船沉沒6只,路允迪受隨船人員啟發,誠心祈禱林默的保護,所乘船只竟得生還。后來,由于路允迪的奏聞,對林默的崇信漸漸得到官府的承認。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將林默封為“靈惠夫人”;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為“靈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開始晉封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著天妃”。其間,封號一提再提,經歷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過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對這位“保護神”作最后一次晉封,封號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達到皇封的最高品級,由天妃改為天后,民間俗稱“娘娘”。
元代以來,北方沿海一帶的海神廟,多稱“天妃宮”;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稱“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