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熱門旅游導游詞(通用3篇)
天津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1
周恩來、鄧穎超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天津相識、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相知、相愛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兩位偉人始終把天津作為第二故鄉,臨終前他們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為世世代代緬懷銘記周恩來鄧穎超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0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0經報請0中央批準在天津建立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1998年2月28日,正值周恩來百年華誕之際隆重開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于天津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北側,占地面積7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一座園林式的偉人紀念館。建筑高21.3米主體為三層,布局呈“工”字型,屋頂采取傳統重檐形式并結合現代工藝,石材屋面,外檐鑲嵌花崗石,色彩樸素淡雅。館外紀念廣場、巨型花崗巖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紀念林、草坪花卉與主建筑相互襯托,環境幽雅,氣氛莊重。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據有關資料顯示,該館已征集文物、文獻、照片及其他資料8000余件,珍品達百余件。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現已成為天津市舉行入黨、入團、入隊宣誓,成人儀式,新兵入伍,老兵退役和重大紀念日、節假日多種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特別是在周恩來、鄧穎超的紀念日、清明節、"七.一"及"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來自各地的觀眾以各種形式來館緬懷偉人,形成一個又一個參觀。
天津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2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20xx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故里尋蹤”一名由此而來。
“天后宮”
這條街上有一座古廟,原名叫“天妃宮”,后改為“天后宮”。因此廟門以北的一段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的一段街,叫宮南大街。要了解這一帶的歷史,還要從這座古廟談起。
這座古廟是海神廟,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書和傳說中都真有其人。史書記載著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島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時間不會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島,嫻于水性,遂有一個美麗傳說流傳在民間:“能乘席渡海,云游島嶼間,人呼神女,又曰龍女”。在宋代,我國的航海事業雖有較大發展,但在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條件下,海上安全無保障是嚴酷的事實。廣大從業者幻想有一種超人力量,來保佑他們平安地飄洋過海,林默的一些傳說,便很自然地被選中作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們心目中的“保護神”。
據說,在北宋宣和年間,赴高麗使臣路允迪的船隊在海上遇風濤,7只船沉沒6只,路允迪受隨船人員啟發,誠心祈禱林默的保護,所乘船只竟得生還。后來,由于路允迪的奏聞,對林默的.崇信漸漸得到官府的承認。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將林默封為“靈惠夫人”;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為“靈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開始晉封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著天妃”。其間,封號一提再提,經歷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過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對這位“保護神”作最后一次晉封,封號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達到皇封的最高品級,由天妃改為天后,民間俗稱“娘娘”。
元代以來,北方沿海一帶的海神廟,多稱“天妃宮”;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稱“天后宮”。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帶設“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20xx年),又在原地設“海津鎮”。元代建都北京,為維持朝廷軍政開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糧米,通過內河和海路北運,史稱“漕運”。當時,船隊載著糧米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出長江口沿著海路北上,進入海河,駛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糧米,裝到小船上,沿著北運河運往北京。此外,在當時成為繁忙“漕運”樞紐。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0xx年),這里建“天妃宮”;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后,又改稱“天后宮”。
這座古廟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張翥寫的一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祭祀的盛況:“曉曰三汊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巨三奠畢,喜氣滿宮袍。”
天津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3
天津太平寨 位于黃崖關東南10公里小平安村,海拔高度400~500米,控扼著黃崖關城東側的崇山溝谷。在太平寨長城游覽區的入口處的甕城前廣場上,樹立著戚繼光的石像,高8米有余,身著戎裝,氣宇軒昂。太平寨以長城墩臺變化多端而聞名,有石條徹就的,有磚木構成的,有空心的,有實心的,有方有圓,形式多樣。
太平寨控扼著黃崖關城東側的崇山溝谷。寨北谷道稱韃子溝,明嘉靖年間韃靼曾由此破城入關,故名。
太平寨長城東側,新建門洞式登城便道,門上嵌“太平寨”石額。太平寨有井字形拱券結構敵樓六座、墩臺一座、登城便門一座。登城便道前有一個小甕城,甕城前廣場上,塑有高8.5米的明末戍邊修城名將、薊州總兵戚繼光花崗巖塑像,身著戎裝,氣宇軒昂。甕城西面有一段城墻向外延伸30多米,設一敵臺,稱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