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精選32篇)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發布時間:2024-03-04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精選32篇)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位于武漢市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博物館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品”字,其布局體現了古楚國建筑的“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

  游覽湖北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鎮館之寶: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至今鋒利無比,在它邊上展出的是“吳王夫差矛”,生前兩人是死對頭,死后兩人的兵器“在一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于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元青花”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更為罕見。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楚國的疆域,博物館的日常展覽具有非常鮮明的古楚文化和古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特征。目前館內常設展覽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等。這些展覽,展示了與北方黃河文明不一樣的南方古代文明。

  在博物館觀賞文物之余,還可以欣賞編鐘表演。在館內的演奏廳,每天有四場編鐘表演,時間是10:30、11:30、14:30、15:30,每場演出時間約20分鐘。看編鐘表演需要另外收費,每場15元。

  館內展出文物和陳列位可能因需求而變動,游客可以依照館內的指示牌進行參觀。湖北博物館內設有游客休息區域和商店,商店內出售仿制的部分文物。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現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云:“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贝四谷龢《祝c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

  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里,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坑內車輛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于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后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干,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于車輛擺放密集并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后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鐘,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于車的機動性強,沖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于作戰。作為戰車,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志。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跡,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于作戰,主人死后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

  魯迅博物館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二條,是建國后最旱建立的“人物傳記性文學博物館”。該館的前身為原西三條的北京魯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興建博物館,于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日落成開放。1994年擴建后的新展廳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與故居相鄰。該館占地1.3萬平方米。

  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內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十分簡樸。東廂房辟為展室,舉辦“魯迅在北京西三條21號”展覽。

  該館在1993年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兩史一情”教育基地。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4

  塘沽博物館根據該區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采用博物館的理念、紀念館的風格、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展陳藝術形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展示了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定位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塘沽博物館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濱海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又一道風景,對提高濱海地區文化軟實力,塑造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塘沽博物館身處鮮花滿地、碧水藍天的優異環境,其成立正值濱海新區昂首騰飛、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之時。作為塘沽標志性的文化設施,塘沽博物館代表了塘沽區的文化形象與精品層面。它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藝術殿堂。

  塘沽博物館建筑面積約7700平方米,從外表看南高北低,像一個大橄欖,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分為“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沽口曙光”、“明珠璀璨”六個主題,采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展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陳列方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風土人情。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F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6

  大家好,歡迎來到寧波博物館,它占地面積60畝,建筑面積30325平方米,里面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

  你現在所處的位子是一樓大廳,你的左右兩邊都是特展館,在左邊的的展廳里你們會看見“歷史的豐碑,慶祝建黨九十周年陳燮君油畫!标愛凭菍幉ㄈ耍麨榇舜握褂[畫了90幅油畫,作品畫出了畫家的紅色之旅的全過程,再現了紅色勝地。在右邊的展廳里展出的是“慶祝建黨90周年電影海報展”,你會看到建國以來一些經典紅色電影的海報。下面請大家觀看,一個小時后原地集合。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坐電梯到二樓,二樓是歷史館——東方神舟,這里有河姆渡文化的精彩演繹,有于越人拓地三江的豐富遺存,有越窖青瓷的歷史發現,有明州港城的奠基與發展。讓我們走進展廳,在歷史中穿梭吧!

  歡迎來到三樓參觀民俗館——阿拉老寧波!鞍⒗崩蠈幉ㄗ鳛闅v史的片段與文化的符號,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根和脈,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云洗禮后留下來的不熄薪火,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老寧波的風情吧!

  感謝您參觀寧波博物館,歡迎下次再來!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7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化的展廳,展示了南極和北極的極地動物。完成后,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極地動物展。

  主要展示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動物。人們可以在模擬極地環境中觀看白鯨、海象、北海獅子、海豹、海獺、北極熊、潛水鳥和企鵝等稀有極地動物。

  第二部分是科普教育領域。

  在這里,你會欣賞到打鯨的精彩場面,無水的水下世界,游客自己可以操作的電腦平臺。在這里你可以找到關于極地、海洋和動物的各種科普知識。在即將建成的極地博物館內,將展出南北極考察項目展品、科研照片、南極考察隊員的國旗、隊旗、考察隊員使用的服裝、雪橇等物品,以及愛斯基摩犬、北極狼等極地動物標本,并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普及極地科普知識。

  第三部分是神秘的水下世界。

  在這里你會看到鯨鯊、護士鯊、白鰭鯊、黑鰭鯊以及其他鯊魚和魚類。有360度水下通道和水下觀景廳,太棒了!水下世界東側最大的一塊玻璃,高8米,寬6米,厚45厘米,是世界必備。在海洋生物觀賞區,你會看到各種珍貴的海洋生物,如高腳蟹、葉海龍、水母、海馬、鸚鵡螺、鰩魚、石斑魚和各種鱘魚。在觸摸池里,你可以體驗到用手觸摸海洋生物的感覺。

  第四部分是海洋動物的表演領域。

  海洋哺乳動物的大型表演劇院。在這里,白鯨、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會給你精彩的表演。

  第五部分為游客配套服務功能區。

  在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還有一個購物中心,餐飲和旅游紀念品。觀光完了,吃大連海鮮,吹大連海風,再選一些特色旅游產品,就心滿意足了,忘了還。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8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9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現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

  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里,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觾溶囕v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于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后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干,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于車輛擺放密集并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后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鐘,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于車的機動性強,沖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于作戰。作為戰車,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志。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跡,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于作戰,主人死后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0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是20xx年由市北區委區政府投資打造的以葡萄酒歷史與文化展示為主題的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游休閑、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座以葡萄酒為主題的地下博物館。外部景觀采用了歐式古堡建筑特點這次打造將打破原有建筑立面,融合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南非等多國建筑風格。

  博物館占地總面積8000平方米。在這個洞內192米長的主通道部分分五個區域主要講述了釀酒葡萄及葡萄酒基礎知識、新舊世界葡萄酒的發展歷史以及葡萄酒的文化知識等內容。館內以實物、圖片、圖像、雕塑、現場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葡萄酒文化和歷史進行全方位展示,使之成為一處科普的園地,為提高人們對葡萄酒的認識創造一處平臺。紅酒坊項目是青島市市北區20xx年的重點建設項目,被列入我區20xx年15件實事之一,目標是建成國內檔次最高的時尚葡萄酒消費區,打造出一條達到國際水準的葡萄酒大道。延安一路紅酒坊(廣饒路-延安路段)總長度近千米,一期規劃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沿途共設計了總計超過400個停車泊位。主要在體育之家和八一飯莊院內,其次沿紅酒坊還有2處立體停車場可供選擇。自南向北分別與廣饒路、上清路、黃山路、標山路和延安路相交。

  南段匯集了動物園和青島炮臺山遺址公園等風景區;北端直達登州路“啤酒街”,與臺東商圈實現對接;遠端與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等對接,周邊有金獅度假酒店、星程酒店、希望園大酒店、黃海飯店等多家大型星級商務酒店,是一條重要的迎賓大道、景觀大道。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1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政以后,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思想政治領域內的統治,他還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后,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并且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還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筑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征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后葬于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據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鼻厥蓟收秦澠涿烂嵩谶@里的。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陵墓的規模是相當浩大的,在當時修建這么巨大的一個陵墓,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驪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為了防止流水沖跨陵墓,將它們都進行了人工改道,改為東西向流;在一個呢,驪山是一座土山,對當時修建秦陵來講,就相當缺乏石料,需要從渭北等地運來。而當時沒有先進的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來搬移,可見當時修建這座陵墓的艱難了。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設上都遵循“雖死猶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當時秦咸陽宮的規模修建的。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當時的地面建筑現在已蕩然無存了,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秦陵的全貌。但是從這里出土的巨型夔紋瓦當可以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地面建筑的雄偉。這個瓦當的直徑是61厘米,相當于一個小圓桌,人們稱它為“瓦當之王”,使用這樣巨大瓦當的宮殿,其規模、氣勢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內外兩重城垣,占地九傾十八畝,據說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來高120米,但經過了20__多年的風雨剝蝕,現在高度僅為46米。陵冢上當時栽有大量的松柏,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有一種動物叫做魍象,這種動物專門鉆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腦髓和肝臟。而松柏散發出來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懼而不敢前來。因此,當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蒼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內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異寶呢?據《史記》記載:秦陵是“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從這樣的一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秦陵地宮的頂端是用28顆夜明珠組成的天冥星;陵內還有設置著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滿了各種奇器異寶;還用水銀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魚膏點長明燈為了防盜墓;還安裝了能自動發射的暗箭!妒酚洝分袑η亓甑膬炔恐蛔隽艘粋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內到底有多少的奇珍異寶呢?我們只能等待陵墓發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的。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奔磿r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筑結構,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墻,隔墻上架有粗大的橫梁,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后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后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里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后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秾O子兵法》中曾經講到,古代兵陣布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銳,整體必宏!彼岩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銳的前鋒,那么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于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于“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銳士”。從這些“科頭銳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并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尾,因為據說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后胸用彩綢扎成的花結,象征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著兩朵花結,就表明他曾經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于指揮作戰。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說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煉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騎兵俑和鞍馬俑也出土于秦兵馬俑的2號坑。這個騎兵俑的裝束與車兵俑和步兵俑有著明顯的區別。他頭戴著一頂形制講究的小皮帽,在帽子兩側還帶扣,緊系于頜下,他身著胡服,這種服飾的特點就是胸部右側開叉。騎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并沒有披護,手上也沒有護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騎兵俑特殊的裝束完全是從騎兵作戰的需要而設計的,這樣有便于騎士上下馬方便。古代對于騎兵的挑選有著嚴格的標準,不亞于我們現在挑選飛行員。秦時明文規定,騎兵的身高必須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超過75公斤,年齡也要在40歲以下,同時要體質強健,反應機警,行動敏捷。這個騎兵俑符合了當時選拔的標準。秦代對戰馬的選擇也是有規定的,要求戰馬的高度必須達到1.33米,這一鞍馬正好符合了這個標準。它耳若削竹,看起來非常機警;眼若懸鈴;粗大的鼻孔和發達的胸肌表明這匹馬善于奔跑;從它微張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顆牙齒,說明它當時正處于青壯年時期。在陶馬背上雕有鞍墊,鞍的兩端微微揚起。以前人們認為馬鞍的出現始于西漢時期,但秦俑坑陶馬鞍的發現就說明我國在秦代時已使用馬鞍了。陶馬鞍的出現使騎兵的雙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強了騎兵的戰斗力。有人說東方藝術講究群體美,而西方藝術追求個體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氣勢和它的群體美。其實秦俑并不知是講究博大,它對個體形象的塑造也是細致入微的。秦俑不僅面部表情各異,而且小到手指紋都刻劃的非常精細。

  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馬俑的發髻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發髻,它是將一頭長發很規律的辮在一起,在發梢處結成一個蝴蝶結。發髻在頭的右上方。之所以將發髻結在右方,是因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們把這一概念也體現在發髻上,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發髻還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精神振奮的感覺,仿佛使我們看到了20__多年以前的人們已經有了很強的審美觀了。

  三號坑位于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于儀仗的兵器,證明這里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筑布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于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于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最多。這里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于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布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制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后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扒嚆~”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__多年,但是表面并沒有生銹,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過鑒定,發現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采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嘆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制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棱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并不只是現代的許多行業中講求標準化、規范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棱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于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說明了:在20__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里,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么銅車馬展廳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們帶入干戈相交的戰場,而后者則使我們感受到了舒適的宮廷生活。它們雖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的銅車馬。按照當時的發現的順序,它們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因為年代的久遠,木槨早已腐朽了。其中一號銅車馬碎成了3000多片。經過專家們近8年的修復,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而二號銅車馬當時已碎成1555片。經過2年半的時間,又使它重新煥發出了當年的瑰麗姿彩。據考證,這兩乘車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制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游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土曾經使多少人贊嘆不已!因此,它們也被人們稱為“青銅器之冠”。這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呈前后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為古代的“高車”,也叫“立車”,因為乘坐這輛車要保持站立的姿勢而得名。一號車一共有1500余件金銀飾件,顯得華麗富貴。車上的華蓋直徑為1.22米。這個華蓋是敞開的,具有遮陽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遠處眺望,還可以隨時對付突發事件。圓形的華蓋與方形的車廂體現了古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思想。這輛車上還配備有大量的武器。在車廂的前面有一柄弩機,在車廂的前側和左側各有一個箭,共裝有62支銅簇。其中有四支平頭簇,可能是用來發射信號的。在車廂內的箭中還發現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為止,它是首次發現的、秦代的,同時也是迄今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狀最完整的青銅盾牌。這一切都鮮明的表明了一號車是用來保護后面二號車安全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溫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厘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制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之精妙令人贊嘆不已。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達,四條馬腿也穩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馬的制作技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金與42節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著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采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志。由于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于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發現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時,發現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說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边@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后乘式兩部分組成。后乘式里邊非常寬敞,人在里邊可以坐臥憑依,非常舒適。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后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

  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設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征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個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這個馭手俑身后佩帶著一把劍,劍鞘與劍是連在一起的,拔不出來。這是因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別是荊軻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殺他。因此馭手俑佩帶的是假劍,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嚴,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擔心被暗殺了。這輛車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5公里。當時秦始皇的車隊是虎羆開道,豹尾在后,氣勢浩浩蕩蕩。但是秦始皇當時乘坐的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則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金根車。它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說不定到不久的將來便會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2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博物館的設計是由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歷史的濃縮。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3

  如果要領略一下本世紀初澳門的生活方式,不妨到仔島南岸的海邊馬路看看。這個區域被本地人稱為『龍環葡韻』,它是島上的舊城區。這裡有五棟建於十九世紀未,外型優雅的葡式住宅。

  其中一被用作住宅式博物館,展示了當時土生葡人的家居風格;歐式的家俱擺設和中式的裝璜融洽地共處一室,把當時雙重文化地區內,上流社會的悠閑雅致表露無遺。

  其餘的房子分別用作可容納四百名觀眾的展覽廳、工藝中心、酒吧和葡國民族史展覽館。

  剩下的一間成為了現時的餐廳,那裡有一個露天茶座,當你在濃濃樹蔭下品茗時,可能會墮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一百年前,看著一艘艘帆船緩緩駛來,而船上印度人正忙碌地下錨泊岸,準備接收從中國大陸運來的貨物。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4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

  發展歷史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絲碼頭”的名號人人皆知。上個世紀初,民族工商業風起云涌,繅絲、紡織、面粉,成為錫城三大支柱產業。憑借上海開埠機遇,圖謀“實業救國”之夢,周(舜卿)、薛(南溟、壽萱)兩家發軔,永泰絲廠為龍頭,協同錫城眾多繅絲企業,經三十余年的勵志奮進,一躍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絲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為國中榜首,勇立時代潮頭。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據介紹,種桑養蠶很早就是無錫農村的主要副業。1929年全國廠絲出口4724擔,無錫就占28%,居全國首位。無錫人創下的真絲品牌馳譽海內外。隨著歷史的興衰,無錫絲綢業的發展逐步轉型。

  建筑布局

  中國絲業博物館分設絲綢王國、百年輝煌、絲織繭摩、印染服飾、表演展銷等五個展區。在設計及布展中采用原汁原味表現手法,復原室內場景,再現永泰絲廠與“絲都”歷史風采,見證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后的角色。它位于古運河上的大公橋堍,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在原永泰絲廠舊址基礎上建成,占地約25畝,建筑面積約5700余平方米,由五幢民國時期、西式風格建筑構成。展廳分為四個區域——序館,展現中國絲業的歷史,突出無錫“絲都”的影響;制絲館,重點介紹無錫絲業發展的興衰;絹紡印染針織館,展現絲織行業及其產品的特色;為珍寶館,展現富有價值的絲織珍寶。

  永泰絲廠189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辦,1926年從上海遷現址,是薛氏絲繭企業集團中的核心企業,由薛南溟之子薛壽萱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所產“金雙鹿”名牌生絲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暢銷歐美許多國家。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成為著名的“絲碼頭”和“絲都”。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繅絲、紡織、面粉,成為無錫三大支柱產業,而永泰絲廠則成為絲業“龍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居國內榜首。隨著產業轉型,“絲碼頭”已成為歷史,在這個博物館里,記錄著昨日的輝煌。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5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于邙山鄉冢頭村,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游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布,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后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下在空中飛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余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筑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6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志較為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范。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杰作,宋徽宋;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于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于偽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后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于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芍^豐富多彩。至于遼代帝陵出土的遼圣、興、道宗三代帝、后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歷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制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采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后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欣賞和好評。

  遼寧省博物館有著較好的基礎和廣闊地發展前景。為了進一步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五”重點建設項目中,已將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工程納入規劃,于1998年在市政府廣場內破土施工,作為世紀性的形象工程,遼博新館建成后將對推進遼寧文博事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7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于世的絕少手筆。景云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云鐘錄制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缎⒔洝肥强鬃拥膶W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并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8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xx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10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9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5.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zī]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0

  公元1206年前后,塘沽“始有人焉”。根據史書記載,塘沽是因為黃河改道,帶來大量淤泥,使得“海退而陸成”!皽婧IL铩闭箯d里用模型和投影沙盤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先民們的生活。從北塘寧車沽采掘到的牡蠣化石也在這里陳列,這些在薊運河沉睡了至少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化石,不僅從地質學上考證出塘沽地理地貌的變遷及與黃河數次改道的淵源,同時更能體現塘沽海洋文化的形成契機和演變過程。

  “鹽”在塘沽的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塘沽地底灘平,日照豐富,非常有利于發展鹽業。早在元代,塘沽便建立起了建豐鹽場。700余年以來,塘沽的鹽田連綿擴展,鹽業成為了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歷史上,塘沽不僅以鹽著稱,暢通的漕運也使這一地區成為繁華的交通樞紐!胞}興漕暢”用數字投影和在解放路街出土的清代古錢幣坨子等文物,再現了當年塘沽地區商業發達,車來船往,鹽田連綿的景觀。

  在“海門古塞”里,一座大鐵鐘被陳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它就是大沽鐵鐘,184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口炮臺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里。但是,1900年,大沽炮臺淪陷后,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__年,在多方努力之下,漂泊海外105年的大沽鐵鐘,終于回到了塘沽。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的嶄新的友誼。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1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筑為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__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里)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__年武侯祠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并,并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為前后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為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后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為后世稱為“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眾多,氣氛莊嚴、肅穆。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2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10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3

  歡迎來到敕勒川博物館,我叫張靚群,今天由我帶著大家游覽。本館總面積達兩萬五千平方米,一共分為三大部分:一樓大廳,二樓產品展示,三樓文物展覽。

  請隨我到三樓,一上三樓,展示在你面前的'是一幅用牛皮做的畫,畫的是天安門前各個民族的人手拉手,表示全國人民一家親。往左拐,是赤勒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幅畫著內蒙古景色的畫,長60米,寬1.5米,是中央無償贈送的。首先咱們進入的是歷史廳,主要有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蒙古時代,元代。舊石器時代的石球是粗糙的,不平整的。再看新石器時代的石球又光滑還很圓。到了蒙古時代,人類漸漸發明了馬鞍,鎧甲。到了元代,忽必烈和察必皇后統治著內蒙古,那些長袍,就是察必皇后發明的。每一個已婚女子都要帶高頂帽,防止被求婚或重婚。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革命廳,F代時期,日軍多次襲擊內蒙古,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要進的廳是民俗廳。進了廳內,你會看到一座轎子,是用來娶親的。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幅幅剪紙作品。繼續走,一座農家小院過年的情景映入眼簾,有的人在堆旺火,有的放鞭炮,還有各種家畜……在農家小院的旁邊是一個富貴人家的房屋,有屏風,隔扇,衣柜……再走,就來到了一條六七十年代的大街,你到了那里,就仿佛穿越到了當時,有打鐵鋪,豆腐坊,粉坊,酒坊,打鐵鋪還會發出“叮咚、叮咚”的打鐵聲。當你走到街的盡頭,再回首一看,感覺當時的人們很樸實。前面還有各種馬車、戰車、打谷場、蒙古包……

  刺勒川博物館的寶物實在太多了,接下來,由您自己細細欣賞,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4

  遼寧省博物館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現位于市府廣場東側。原館舍位于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后,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東北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20xx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開館。

  成立至今的60多年間,遼寧省博物館在首創講解員制度、率先摹制清宮散佚書畫等方面作為先行者積累下了很多可資參考的經驗。

  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遼博的鎮館之寶包括商代獸面饕餮紋大鼎、西周鴨形尊、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并散佚到東北的書畫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只是這些寶貝均為重點珍藏,有些偶爾才能看到。[1]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下,跨世紀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已于20xx年11月12日隆重開館。新館位于沈陽市中心——市政府廣場東南角(沈河區市府大路363號)。開館之際推出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等七個專題展覽,觀眾參觀踴躍,盛況空前,充分展示了遼寧省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底蘊。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5

  大家好,歡迎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的人類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乃至中國向海內外公眾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館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廣場南端,該館創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領導決策,支持和海內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最終落成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國內大型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作為上海城市文明的標志,與上海地位相適應,所以系設計方案都是十分嚴格。經篩選,采用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刑同和副總設計師主持的設計方案。

  新館占地33畝,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原來的上海博物館只有4個陳列館,現在增擴至10個陳列館和1個專館。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4倍。有11個長期展覽的陳列館如:青銅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銅器館、陶瓷館和雕刻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我們現在站在博物館大門前,看一下這個新館的造型,它的設計是方形基座與圓形放射型相結合,有著鮮明的空間感。“方”象征著四面八方,“圓”著意文化淵源之循環往復,這個館的四座“拱門”弧線,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猶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如果從高空中俯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個圓盤形的屋頂恰似一面巨大漢鏡。不僅蘊含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天圓地方”,凝聚著中華文明結晶,更體現了我們是基于現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感。新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市現代化的跨世紀標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座上海新博物館,一同感受我國中華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舊之中。博物館的大廳地鋪青磚,墻飾米黃色花崗巖,大廳中央地面鑲有古樸碩大的寶相花圖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青銅器館”。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青銅器文化是記錄奴隸社會的形象載體。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門類齊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代、各地區成系統的收藏來講,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館尤以長篇銘文同歷史著錄的重器為特色。而這個青銅器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完整體系同中國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也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中國青銅工藝的時代跨度,大致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可分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等幾個階段。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以禮器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劃歸為五大類,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飾物)、樂器、兵器、工具和貨幣。

  剛剛大家已看過青銅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的鼎盛期。青銅器的鼎盛期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鑄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鑄作,品種之多系空前絕后的。這時期的青銅器上大多裝飾獸面紋同各種動物紋,瑰異莊嚴,神秘莫測,這些都是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這個“簋”,在古代是用來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狀或方或圓,在當時是貴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來又逐漸流傳到民間,而我們民間更有“九大簋”之說。何謂“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時候好豐盛,有九個大簋裝放菜肴食物。古時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慣稱盛宴為“九大簋”。在“九”與“簋”之間還加個“大”字,不單指多,而且含有極其豐盛、隆重意思。人們所講的“簋”,是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按現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夸耀其筵席規格之高。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6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有《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

  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舉世聞名,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

  今天我們主要參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曾侯乙編鐘和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在到博物館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曾侯乙墓發現的經過和出土文物的情況。

  曾侯乙墓。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這座木槨墓,木槨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規則多邊形、面積達22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在當時乃全國之最。它比1972年在長沙發掘出土西漢女尸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來考證,這就是距當時發掘已有2411年,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經過發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規模巨大的樂器、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及造型美觀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

  下面我們專門來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種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包括兵器和樂器)共有6千多件,都是實用器,總重量2340多公斤。它們大多數出自東室。成組成套,排列有序,顯然是根據墓主人生前宴樂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這樣完整的陳放場面,在古墓的發掘中是罕見的。曾侯乙墓的青銅禮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類齊備,器物組合大體沿襲了周代傳統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匹配”的格局。不過在器形、器物紋飾、鑄造工藝等方面則呈現許多新的特征和文化。

  鼎是中國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種。大家對“鼎”了解嗎?先秦時人們對鼎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糧,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鑊鼎、蓋鼎多種。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禮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儀式和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諸侯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銅簋,這便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一言九鼎”的淵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曾侯乙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數量之多,實在罕見。中國古代有所謂君子佩玉之說,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節龍鳳玉掛飾。出土時這件玉飾置于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

  應該說,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獲就是樂器,墓中出土的樂器有鐘、磬、鼓、瑟、琴、

  笙、排蕭等,樂器中最重要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鐘架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梁聯結成曲尺形,橫梁以蟠龍紋青銅套加固,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 全套編鐘有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律如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的樂曲。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講了這么多,大家對曾侯乙出土的豐富精美的文物一定已有所了解,對神奇的曾侯乙編鐘一定心馳神往,我們可以在這里稍作逗留,看看漆器字畫、車馬兵器。一會兒我們將參觀博物館里的另一件寶貝——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大家看,這柄劍,就是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拷鼊Ω裉幱袃尚绣e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迄今為止,越王青銅兵器先后出土已達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踐劍的工藝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則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7

  各位游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陜西、山東、四川和中國臺灣,而陜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并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余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游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里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現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筑的格調。游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現這里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式的古建筑群,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建有孔廟,規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于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于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著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墻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下未了。今天,這里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學街后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會發現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彩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斗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岳廟遷建過來的,由于門外是城墻,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 “屈就”在這里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并在泮池洗筆。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于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現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筑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于宋代。這里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桿,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上В@樣一座宏偉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于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里的魁星樓,建于明神宗朱栩釣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20xx年)。原樓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墻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云鐘—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云鐘。

  景云鐘,鑄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故稱景云鐘,也叫景龍觀鐘。此鐘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余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鐘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布于鐘身各處。據說它們具有裝飾鐘表面和調節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于戰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陜西省博物館后, 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鐘展,被選入世界名鐘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云鐘的錄音。

  各位游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后大家數一數,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于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于監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志士仁人,為西安碑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于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為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字數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臺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著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并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寬120厘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 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游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說當年碑刻好后,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為這里陳列著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于這套石刻經書刻于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于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于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游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么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著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厘米,寬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里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凈述事,呂秀巖書寫?吹竭@里,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臺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么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斗艷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后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 “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采眾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里,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游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游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記碑》。游客們會問,古人為什么要堅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里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于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先后共在外20xx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于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后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兩處3 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臺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這里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圣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事后,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于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秘書郎,后任征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余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臺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0xx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游覽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謝謝!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8

  在荊州市江陵區西湖之畔。成立于1958年。館舍由古建筑開元觀和新建的陳列樓、珍寶館、辦公樓等組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群,占地約3萬平方米。

  館內設有考古、陳列、文物保管與保護等部門,以發掘、研究、展覽江漢地區古代文物為主要業務工作。館內收藏豐富,以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文物、東周時期文物、秦漢時期文物為大宗。其中以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和陶塑動物、楚和漢的漆木器、絲織品最具特色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館內展覽有《出土文物陳列》,《鳳凰山168號漢墓》、《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古代絲織品展》。它們匯集了館藏文物的精華,展示了自遠古至西漢本地區的歷史變遷及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頗為中外學者和游人贊賞。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9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內蒙古博物院集合了強烈的現代元素、地域表征與民族特色,是濃縮了中國北方億萬年來生態變遷史與草原文明發展史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標志。樓頂塑有凌空奔馳的駿馬,象征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筑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志性建筑之一。

  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區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資源優勢,其中,二層“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簡明生動,通俗易懂;四層“草原日出”、“風云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處,清新莊重,雅俗共賞。陳列多方位、多角度,縱橫交錯,點面結合,從宏觀到微觀系統描述了內蒙古的完整形象,個性鮮明,引人入勝。

  內蒙古博物院同時集中表現了自治區六十年來文博事業的發展成果。其內部設施實現智能信息化,安防預警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文物管理網絡系統裝備先進;文物庫房、文物養護中心、古今生物標本修復室、陳列展覽制作室、技術資料信息中心、學術研究室、青少年活動中心、行政辦公室、大型多媒體會議室等功能優化齊全,尤其注重在觀眾區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和文博產業化服務,把內蒙古博物院打造成為社會大眾教育、鑒賞、休閑、娛樂的高品位公共場所。

  內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交匯處,是省區綜合性博物院,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內蒙古博物院博物院之一。博物院全年對外開放,展覽主要有“內蒙古生物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陳列”和“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陳列”四部分內容。

  院內珍藏品達10萬余件(套)。古生物化石標本的藏品跨越時代較全,所屬門類較多,為世界所矚目;還有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多種文物,可使游客充分了解古老草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藏品居全國博物院之首。反映內蒙古近現代革命歷史的文物,是博物院藏品的又一特色。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0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xx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xx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迄今,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并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并具有世界意義。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續》、《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以其精美豐富的展品、精良的陳列布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宜人的觀賞環境,向觀眾介紹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深受海內外游人歡迎。20xx年免費開放后,每年接待觀眾約140萬人次,成為湖北省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窗口,黨和國家領導人等曾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來館參觀,留連忘返。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2

  daoyouci。net 整理

  和各人一路渡過這段柔美的年華,我感想很是的僥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本日就由我倆為各人處事,各人有什么題目可以只管提出來,我們將極力幫您辦理。但愿能用我們的熱心、耐性和仔細換來您的安心、開心。本日我將陪同各人旅行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構筑局限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于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汗青文物20多萬件,個中,國度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度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汗青紳士書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全球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大都來自考古掘客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濃烈,光鮮的處所色彩,又具有期間特性,根基反應著湖北地域古代文化的面孔,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構筑局限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進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道于1960年題寫的。各人請看何處那幢構筑是于1999年才完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局限最大,門類最一切,成果最完整的古樂器陳列館。其它兩座構筑別離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仿楚式構筑,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名堂,如統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機關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構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構筑的名堂友善勢威風凜凜。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蘇息庭院相映成趣,完美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辦法,給旅客提供了幽雅,舒服的旅行情形和休閑場合。

  各人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本日首要旅行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起首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子,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毗連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此刻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八具陪葬館,中室置青銅禮器,聞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武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對象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對比局限是較大的。

  云云局限弘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明白‘曾候乙’三個字208次。以是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各人請看這個是按照墓內頭骨建造的墓主復興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約莫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性與華夏商代人種特性最為靠近。接下來這件造型怪異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各人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同黨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邊,也許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魂靈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鍛造工藝講求,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由于年月長遠我們已經不能再會它的色澤了,可是我們如故可以或許通過它奇異的造型想像出其時的青銅鍛造技能已經相等發家了。

  請各人隨我繼承往前走。這里陳列有很多其時貴族們用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傍邊行使最多的一種,它不只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出格重視,在祭奠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典禮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許多種,在浩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每每是用鼎者財產、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表里可以或許反應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建造優良,生涯齊備,異常貴重。簋在祭奠,宴享等祭奠勾當中與鼎共同行使。[周禮]劃定,在典禮中,貴族按其身份品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譬喻士用三鼎二簋,醫生用五鼎四簋,

  卿醫生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符合。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各人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能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承成長,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頂峰時期的代表。

  各人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較量精細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仰面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著實它不只經看并且尚有妙用呢!行使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可能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事變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怪異呢?并且這里尚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列位是不是要贊嘆于昔人的締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處所就是各人等候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各人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龐大的鐘架是銅木布局,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軍人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組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基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各人數一數,基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并且它還與其他的鐘差異?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眷念他們的情義,便那走了原本懸掛在哪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基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事跡。起首它是一鐘雙音,憑證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綜合游戲,別離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譬喻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機密在哪里呢?各人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差異的阻尼浸染,以是就呈現了一鐘雙音的征象。其它角鐘尚有一個優于平凡圓口中的處所,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氣奏出旋律美妙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樸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響亮清脆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成長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此刻各人是比是出格想聽一聽此日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此刻各人可以去明確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授就竣事了,此刻是10;30各人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旅行,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今朝還舉行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謄寫汗青》、《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各人可以隨意旅行。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薈萃,祝各人玩得縱情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按照鎛種上面的記實,我們知道了,其時吳國雄師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互換前提,吳國承諾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掉臂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刻,楚國在秦國的輔佐下,打退了吳國部隊。隨國在吳國雄師壓境的情境下掩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汗青上一個不背盟誓的韻事。以是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暗示不忘救難的恩典,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精選32篇) 相關內容:
  • 2023博物館導游詞(精選27篇)

    大家正在通過的就是藏兵洞的主體構成部分——坑道,坑道是戰時用于軍隊調運、通行、出擊或進入洞內的通道,平時可作為兵士的休息住所。休息室和儲藏室 室內坑道的左右兩側辟有土屋,土屋大小不同,其作用也不盡相同,有些入深較淺,是為站...

  •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通用27篇)

    走出東廡,我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資中文廟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請跟我來,這片寬大的平臺是祭孔之時舉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謂“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橫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

  • 博物館導游詞(精選29篇)

    今天,媽媽帶著我去了常熟博物館,讓我領略到了藝術的魅力。一進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臥在大門口的兩只大獅子。一只張開了血盆大口,兇神惡煞似的;另一只則溫柔可親,笑瞇瞇的,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 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8篇)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豎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

  • 博物館的導游詞(通用26篇)

    中國客家博物館,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是中國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

  • 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0篇)

    漢兵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馬俑是為秦始皇陵驪山陪葬的一樣。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以后,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

  • 博物館的導游詞(精選25篇)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西安參觀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員___。有一句話這么說,“秦中自古帝王都,陜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具有“古都名珠,華夏寶庫”之稱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 2023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4篇)

    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

  •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通用21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 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4篇)

    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位于博覽園中華海壇地下,展廳面積1890平方米,以現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衛32年(劉公島42年)期間的基本史實。作為聞一多先生筆下的七子之一,威海衛是繼香港之后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行租借的。...

  • 2023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2篇)

    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國家是AAAA級旅游景點,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精選24篇)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

  • 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2篇)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

  • 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0篇)

    館內還展示了英租時期的一家銀行、一家專為英軍加工服裝的裁縫鋪、一家為英軍服務的酒吧,反映了歐風東漸時的歷史風貌。在相應的展區里,大量的老照片真實再現了20世紀初期,威海衛的城鄉面貌、節令習俗、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狀況。...

  • 博物館的導游詞(精選24篇)

    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舊館位于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占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新館位于合肥市懷寧路268號,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在线播放 | 国产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 国产精品嫩草69影院 | 国产99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 国产精品黑丝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夜噜噜免费观看 | 31xx视频在线影院 | 二三区视频| 日本一欧美一欧美一亚洲视频 | 欧美精品日韩在线 | 久久久欧美 | 好屌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 | 人人精品久久 | 日本美女裸体图片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好男人WWW社区视频在线资源 |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1区 | 性视频久久 | 和岳每晚弄的高潮嗷嗷叫视频 |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产自 | 成人性生活大片 | 黄a大片|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 国产日本欧美视频 | 法国《性迷宫》在线观看 | 国产卡一卡2卡三卡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91 | 91久久精品网 | 国产一区二区极品 | 黄色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 高清一区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