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精彩導游詞-山西導游詞(通用3篇)
山西精彩導游詞-山西導游詞 篇1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山西精彩導游詞-山西導游詞 篇2
陽曲縣地處山西省中部、忻定盆地與太原盆地這之間,南距汴城太原23公里,北接忻州市,東連盂縣、壽陽縣,西與靜樂縣和古交市接壤,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全縣轄4鎮11鄉,245個村委,424個自然村,總面積2060平方公里,總人口14萬。 陽曲縣建于西漢,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當其陽”而得名。
公元982年,陽曲已不山西省治、太原府治所在,故歷史上有“山西首邑”之稱。 資源充足。境內擁有耕地50萬畝,牧坡108畝,有全國六大人工草場之一的陽曲縣萬畝示范草場。森林面積159.5萬畝,地下水資源儲量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農、林、牧綜合開發前景廣闊。地下蘊藏白云巖、石灰石、赤鐵礦、花崗巖、石膏、鋁釩土、石英石、石英砂、鉀長石、煤等礦物質儲量大,極富開采價值。
特產豐富。陽曲縣屬暖溫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農產品以玉米、谷子、葵花豆類、山藥蛋、油料等為主產。近年來全縣大力實施“兩高一優”農業有旱作,糧食產量連年超億斤。谷子質量高、數量大,久負盛名,年產量達1500余萬斤,此外,還盛產蘋果、酥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干鮮果品和無公害蔬菜年產量達6000余萬斤。二次滅菌奶填補了山西的空白,暢銷省城市場。山杏、山桃、黃芩、柴胡、串地龍、山棗、蘑菇、木耳、野菜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基礎設施完善 ,水、電、氣、暖配套完備。
交通發達,體系完整,108國誕、大運公路、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薄鐵路縱貫境南北,盂陽公路橫穿縣境工業東西,鄉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連續五年榮獲省、市“義務修路先進縣”稱號。電力設施完備,華北電網縱貫縣境,設有1座11萬伏變電站,網電設施齊全。通訊系統先進,已開通7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和傳真,可直通國內外。
教育、文化、旅游醫療、廣播電視等公事業發展迅速。結合小城鎮建設的省級泥屯星火技術密集區、黃寨綜合工業區、高村建材工業區、東黃水和凌井店農產品加工二業區已具雛形。金屬冶煉加工、建材、農副產品、煤焦迅速發展,成為四大主導產業,三能治金焦、漆包線、金屬鎂、水泥、銅材、鋁材等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不斷提高。隨著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帶動了相癢產業的發展,為陽曲縣域經濟的穩步發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呈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良好勢頭。
山西精彩導游詞-山西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城內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