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大明湖導游詞(精選3篇)
山東濟南大明湖導游詞 篇1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又稱"西湖",金代又稱"大明湖"。其水來源于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恒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并具"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
現今大明湖位于濟南舊城區內,公園面積86公頃,湖面46公頃,水深平均2米。"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游人如織。
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跡,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濟南大明湖導游詞 篇2
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大明湖,被譽為泉城明珠。古今名士來此觀光,無不折服,即景生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楹聯詩文,或鐫于碑碣坊柱,或懸于樓臺亭閣,或嵌于殿堂庭院。當你品讀這些楹聯詩文后,定會對濟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就志書所載和現已懸掛的來看,大明湖楹聯就有100余副,以清朝、民國、當代為多,其他各代也有,但多為集句。這些楹聯品位頗高,多出自大家之手,諸如清初文壇盟主王士禎,乾隆進士書法家鐵保,翰林院編修劉鳳誥,楹聯大家梁章鉅,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乾隆進士孫星衍,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道光進士紫陽院院長俞樾,《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以及當代書法家于右任、文學家郭沫若、詩人臧克家等。
大明湖楹聯多為園林風景名勝楹聯,聯文大有詩情畫意、飄逸安閑之感,與典雅別致的園林風格相吻合。同時,大都運用與勝跡相關的歷史故實,寫景喻今,頗富哲理,給人啟迪。其中,小滄浪亭院內西廊,嵌有石刻楹聯一副,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尤被人稱頌。此聯正如劉鶚所講,“盡畫了大明湖的絕景”。“和風飛清響,時鳥多好音”一聯,原掛在遐園內竹籬小門上,行書木刻,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撰書,意境鮮活,韻味無窮。歷下亭為歷代騷客雅聚之地,所留楹聯甚多,原亭懸聯:“勝景畫圖開,憶老杜當年,豪氣縱橫傾北海;酒痕襟袖滿,自杭州至此,風光明媚似西湖”。此聯既憑吊了古人,又贊美了大明湖的風光。大明湖北岸的北極閣居高臨下,遠山近水,一覽無余。閣內曾掛一聯:“出門一瞧,數十里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歸臺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爭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此聯既描寫了遠近風景,又抒發了作者對大千世界、人生歷程的感嘆。
大明湖還有不少的祠廟聯。這些楹聯以簡潔中肯的文字,概括了祠主人的功過、業績及歷史地位。鐵公祠,用以祭祀明朝兵部尚書鐵鉉,原懸聯:“功讓王文成,河山再造:祠比于忠肅,湖水雙清。”王文成即明朝兩廣總督王守仁,于忠肅即明朝著名將領于謙。南豐祠,為紀念北宋齊州(濟南)知州曾鞏而建,祠堂懸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此聯主要寫曾鞏的文學成就,將其喻為文學之燈,甚為貼切。稼軒祠,紀念南宋愛國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郭沫若為祠堂寫了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寫出了辛棄疾的詞風及政治抱負。
要說大明湖碑刻,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堪與楹聯媲美,從明朝至今即有100余方,其碑文書法不乏大家之作。碑文體裁有詩詞、游記、散文、序言,書體包括真、草、隸、篆,內容或贊美風光、或懷古憑吊、或感嘆人生。至于書家更是高手如林,如清乾隆皇帝,乾隆年間進士鐵保,道光年間進士何紹基,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以及當代開國領袖毛澤東,文學大家郭沫若,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魏啟后等。
就大明湖碑刻整體來看,多為精品。如鑲嵌在遐園內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尤惹人注目。岳飛手書,字為形草,瀟灑狂放。《表》后有跋,講了書寫時的心情,游人觀之,甚覺戚戚然。歷下亭北側“名士軒”內東壁上,還嵌有何紹基手書詩刻。何紹基咸豐年間主持濟南“濼源書院”,在濟期間遍游山水名勝,留墨跡甚多,此刻便是其中一方,被濟南書法界譽稱為精品。新中國成立后,大明湖也鐫有不少石刻,最著名者為毛澤東詩碑。它矗立在西南門內,作為迎門屏障,碑陽為詞《采桑子·重陽》,碑陰是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筆勢遒勁,氣勢恢宏,給明湖增色不少。自20xx年大明湖擴建以來,新增碑刻集全國書法家之精品,更是洋洋大觀。
山東濟南大明湖導游詞 篇3
說到這里,大明湖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蛙不鳴,蛇不見”。傳說是唐朝時,湖邊真武屆里有一位高天師,呼風喚雨法力無邊,他收了個門徒,徒弟出師時要考試,就是捉拿湖里的的蛇精蛙怪,徒弟揮舞著神劍,不一會就把蛙怪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蛇精,高天師收了蛇精做真武大帝手下的一員大將,而青蛙呢,被打得又聾又啞,再也叫不出聲來了。后來人們分析說因為大明湖的水是泉水,長年在18℃,水溫低,不適宜水蛇生長,青蛙不能發情,所以也叫不出聲來。
大明湖主要的景點都在北岸,第一個就是我們面前高臺上的這座氣象巍峨的廟宇,這就是――〔真武廟〕,濟南市現存最大的道教廟宇。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大宗教,其中唯一的土生土長的一種就是道教,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耳(又名老聃)被尊為道教的教祖,他的著作《老子》(又名
2《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道家的至上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分為兩派,金代形成全真派,主張煉氣,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它的創始人就是《神雕俠侶》中提到的那位武功蓋世的“中神通”王重陽,在元代形成的正一派可謂俗家辮子,崇拜鬼神,畫符念咒,代表人物是張天師張陵。金元之際,濟南道教興盛,全真派的高人丘處機曾來濟南傳教,真武廟就建于元代。
各位請看,臺階前這對活靈活現的小獅子非常精美。我有個問題要問大家了,請問哪一個是雌獅子,哪一個是雄獅子呢?……對了,這位朋友答得非常好,左邊這頭腳下是一頭小獅子,右邊這頭腳下是一個繡球,所以左邊是雌,右邊是雄,現在我們上去看一看,大家一起數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一共是36級,為什么是36呢?道教的數字很有講究,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另外,皇帝被尊為九五至尊,四九三十六,就是說比皇帝要低一個等級,可見皇帝是真龍天子下凡,連神仙也要讓他一籌。
真武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原名玄武,是道教的四方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之一,北天星區,色黑屬水,大家看這座英明神武的金身坐像就身著黑袍,人們把真武大帝供奉在大明湖畔就是希望他能鎮住水里的妖魔鬼怪。左右墻上的彩繪壁畫畫的就是真武大帝的生平。傳說真武大帝原來本是西方凈樂國的一位王子,自幼慕道,而且非常奇異,從小喜歡與猛虎相伴戲耍,太上老君見他有慧眼,便點化他去武當山修煉。歷經42年,受盡磨難,終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仙之際為了脫去凡胎,他剖開肚子,拿出自己的腸子和肝臟,變成了龜蛇二將,成為自己手下的護法神。真武大帝立志要“斬盡天下妖魔,普救眾生”,別看這龜蛇二將長相丑陋,他們的本事可不小,幫著真武大帝降妖捉怪立下了汗馬功勞。前邊這兩座塑像原塑于明代是當時廟里塑像中最為生動傳神的兩座,二將肌肉突兀,神彩飛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都毀于十年__中,只有前邊這座小的銅鑄龜蛇合體像是廟中的真品。兩邊的十四位神仙也都是真武大帝手下的愛將,最后面四座就是風伯、雨師、雷公、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