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導游詞(精選3篇)
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1
隆里古城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南部,距省會貴陽480公里,距離州府凱里300公里,距縣城45公里,距黎平機場21公里。古城遠遠望去,稻田芬芳,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因為古城地處山間盆地,四周群山環抱,城外綠水相擁,小橋流水,是貴州高原地區不可多得的江南水鄉景色。
隆里古城是古時通往黎平的重要通道,隆里古城原名龍里,因當地龍溪河蜿蜒如游龍而得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為鎮壓苗、侗等民族的起義在此地修筑城堡——隆里守護千戶所,明朝屯邊軍士的后裔便一直居住其中,成為今年人們所看見的隆里古城。
古城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建筑群。這里的古民居建筑精良,古街道布局精巧,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軍事城堡之一,它是明代以來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滲透的產物,是湖南和貴州地區少數民族密集地區唯一的漢文化軍事古城。
軍事屯堡中的“三街六項九院”
走進隆里古城,猶如走進歷史,隆里居民的祖先大多來自江南,以安徽居多,其建筑形式、藝術手法均具有明顯的徽派特色。現存的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最為完整和最具典型,是體驗中原地區已經消失古代漢文化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隆里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地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屯堡,其防御體系設計十分精密。未進城門,還在猶豫怎么沒有前進的路的時候,卻發現旁邊轉角處有另外一個門,這就是至今仍然保存比較完好的勒馬回頭式城門,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虛虛實實,軍事作用可見一斑。穿過城門,我就被這里的古街古巷迷惑住了,古城的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相連,據說是因為“十”字與“失”諧音,為軍事城池所忌諱。“丁”字型寄寓了人丁興旺,城池永固的含義,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繁榮生活的向往,同時“丁”字路口令街巷錯綜復雜,有利于巷戰。
城內以當地一個觀音廟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開三條主街,為古城的主要骨架,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街巷又把整個城區劃分成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即當地俗稱的“三街六項九院子”。每條街道和九個居住區域都有自己的名字,街道均用鵝卵石鋪成龜背型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以蜈蚣和古錢幣圖案居多。
古城里鋪的花街路面,經過數百年人們的踩磨,已經相當光滑。盡管來時天上還曬著太陽,這樣的街道卻沒有多少灰塵,不時的,還有趕著馬車歸來的鄉親,在牌樓的襯托下,一派依然自得的天然景色。據當地人說,如果是在下雨天后進入古城,街道就會被雨水沖刷得干干凈凈,光著腳丫走在鵝卵石上面,石頭清涼潤滑,還有按摩腳底的功能。
精神家園——宗祠與書院
宗祠作為古城政治文化類建筑,它是屬于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作用,后來逐漸被封建文化所利用,而成為一種兼具宗教和世俗意義的多功能的公共性建筑,記述了祖先遷移的歷史和對子孫的訓導,點綴在古城里,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在古城里面,保存比較完好的有江氏宗祠、陳氏宗祠、所王宗祠、西王宗祠、龍王宗祠、龍標書院等等,以它們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宗祠在修建上,因家族的背景不同而設計樣式不同。如陳氏,宗祠大門的左右兩側,從上而下分別繪有士人、虎、麒麟圖案,中間以山石相隔。大門頂上飛檐翹角凌空,中間繪二龍戲珠,門上方繪“德星堂”匾額,左右以石山花相稱,彰顯了陳氏家族的郡望和家風。
相傳,隆里是古代詩人王昌齡的貶謫地之一,他到隆里后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授業,當地人尊稱他為狀元,后人追慕其精神,建有狀元橋、狀元墓和龍標書院以表懷念,一座龍標書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風開百代。明代以來,黎平所第一個考中舉人的便是隆里的王大臣,以后又有八人考中舉人,清代還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進士,在整個貴州34名進士中,隆里就占了兩名。隆里至今仍為禮儀之鄉,重教好學,文化氣息十分濃厚。
古樸典雅——民居
由于當地居多大多來自江西、安徽和河南等漢族地區,其中最大王胡二姓均來自安徽和江西,故其建筑形式均具有明顯的徽派特點。由于隆里氣候濕潤,雨水較多,為適應生活的需要,在局部有所改造。
民居建筑結構采用穿斗式人字型坡頂,蓋小青瓦,外圍磚墻或泥土墻,天井用青石鋪地,底部用當地青石條作基礎,頂部做成跌落型,端部做成馬頭狀,俗稱馬頭墻。門前為三步青石臺階,兩側設護座石,大門軍開八字,大門上下檻及石柱用料石做成,門框上方式匾額,用以彰顯主人的郡望或家風,如“三槐地”、“科甲第”、 “指揮第”、“關西第”、“濟陽第”等,據當地人說,堂名題字十分講究,都是請書法上乘的先生書寫。現在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為完整和典型。
軍事功能在民居的建造上也得到體現,許多房舍后側的左院墻上開有小后門,通入鄰舍,以便戰亂使逃避和通風報信。
在裝飾上,民居和祠堂一律用當地優質木料建成,不用一釘一鉚,結構縝密,工藝精良,頗具講究。大門內外用青石鋪地,一色青石三步臺階,堂屋正面上下兩層窗閣,系雕鳥獸或花卉,三間兩搭型四合院建筑則木雕花窗,榫頭、梁等木質構件雕各式各樣圖案,以象鼻最為普遍。室內家具裝修典雅,設有神龕,桌椅,餐凳等。
那些歷經劫難得以幸存的房頂造型相同,風格一致,布局劃一,遠看凌次櫛比,互為相銜,近觀錯落有致,前門萬戶,平成一線的屋子似斷似連,展示了古老的意蘊。深深的高墻將院落與街道隔離,只留下臨街入口的門樓,小巷牽連萬戶門,許許多多的建筑精華就深藏在這一個個其貌不揚的小巷里。
活生生的古城
走進隆里,如同走進歷史,在懸窗掩映,相稱得體,和諧自然的古老庭院里,并沒有蕭條庭院斜風細雨,蟲門虛壁的冷清。相反,全村760戶人家,3280多的居民依然和諧的在這里居家過日,而且過的紅紅火火,有滋有味。
因為古城居民為明代來自江西、安徽、河南等九省籍漢族士兵的后裔,他們長期生活在城墻之內,很少與城外少數民族通婚,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結束不與外人通婚的歷史。固守祖先傳統的隆里人民,不僅奇跡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區的古漢族文化,并與這里的苗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支獨特的傳統文化,迄今仍保留著玩龍燈、演漢戲、迎故事等充滿漢文化色彩的習俗。
每年春節耍龍燈是古城中一年最為熱鬧的日子,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要趕來觀看,與其他地方龍燈節不同的是,每個舞龍的人都要花花臉,當地人稱之為花臉龍,它取材于宋朝初年南季子會趙匡胤的故事,舞龍的人分別以生、旦、凈、丑等角色著裝花臉,無論男女都可以參加。
以民間載體留傳下來的漢戲,也是當地每年正月要演出的傳統戲劇節目,它類似于北方的京劇,表演時鑼鼓助興,京鼓伴奏,生、旦、凈、丑俱全,傳統劇目有《岳飛傳》、《斬美案》等。
三槐第
隆里古城中有龍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別來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稱“三槐”王氏。龍王位于東門;所王居住南門上小街和西門張所街;西王居住人壽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要居住在赫門樓。其先祖王佑官至監察使員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樹,遂稱“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計600多年。三槐王氏乃隆里第一大姓。舊時,王姓居住的宅院多為徽派建筑風格的“窨子屋”現僅存10余棟。
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2
立夏以來,貴州錦屏縣有著600余年歷史的隆里古城旅游熱度不斷升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游客。周末,伴著涼爽清風,筆者步入這座藏在貴州青山綠水中的最美鄉間古城,只見城外青山連綿,城內三三兩兩的游人背著包、挎著相機行走在幽深的街巷里,悠然、閑適。
隆里古城位于錦屏縣西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古城居民大多為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后裔,其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同時糅雜當地苗、侗文化內容,形成有別于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被專家學者稱為“貴州生態博物館”和“無法復制的漢文化古城”。
據當地居民介紹,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古城的游客都會迎來一次小爆發。“入春以來,我的酒店已經接待游客上萬人了,每月最高收入能達到近4萬元。”隆里古城酒店的老板吳大英說道。
吳大英經營農家樂已有10多年,在他印象中,前10年的收入基本是養家糊口而已,收入猛漲是近3年才開始的。“這還得感謝政府的大力開發跟宣傳,正是政府完善道路、水電、通信管網等基礎設施,修繕恢復景觀設施,游客才能源源不斷地來我們隆里玩耍,我們才有好日子過啊!”
游客也是好評如潮。來自山城重慶的程輝躍先生贊不絕口:“隆里古城很不錯!建筑群保持得很好很特別,進去之后就感覺像走進了明代的古城一樣,人也淳樸熱情,不像那些開發過度的景區,一股濃濃的商業味道。”
程先生今年65歲,退休之后寄情于山水,熱愛各種古雅小鎮和原始村落。到隆里之前,他跟團里的其他旅伴一起去過從江岜沙、黎平肇興等旅游景點,感受都很不錯。“黔東南的旅游資源特別棒,有很多傳統的原生態的東西,希望它們能被保護起來,保持原貌,不要被破壞。”程先生建議。
為保住隆里古城的原風原貌,從1999年開始,錦屏縣政府陸續加大對古城的保護和修繕力度,將古城的自然環境、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周邊的山體植被、河流、田園農耕等)整體保護起來,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范本,為旅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近年來,錦屏縣更是在如何推進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下了狠工夫,共投入項目資金2.3億元打造景區,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遵守“保持歷史風貌,整治古城環境,提高旅游質量,改善生活條件”的要求,保護古城傳統格局和空間形態。同時,為拉長旅游產業發展鏈條,形成旅游文化圈,錦屏縣還將古城周邊的敦寨鎮、新化鄉、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春蕾森林公園等景點,打造為集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森林游憩、農業觀光、科普考察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
今年初,該縣與湖南華旅集團簽約,將隆里古城委托運營,期限為40年,計劃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建設“省內一級、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5A級景區和“中國最美鄉間古城”,通過景區打造帶動就業、旅游帶動發展農業、旅游帶動發展文化產業和服務業,豐富并升級隆里古城鄉趣、野趣的景觀品質,旅游熱度不斷升溫。
據了解,去年,隆里古城共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帶動就業1500余人,古城居民戶均收入1.5萬多元。
隆里古城導游詞 篇3
此刻小黎將要帶大家去游覽下一個景點,也是麗江最著名的景點-麗江古城。剛從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公園出來,我們要順著從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來到被稱作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麗江古城。在此各位嘉賓就會想,小黎怎能口出狂言,敢把這高原小城稱得如此夸張,其實一點都沒有被小黎夸大,麗江古城就是因為有玉泉水貫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城內亦有多處龍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網絡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鎮,穿墻過屋,“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那里雖是云貴高原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麗江古城又叫大研鎮,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鎮。并且大研古城位于麗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聳立著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鋒,麗江盆地則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臺,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說話間我們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應當是一雙水車吧,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里就有水車,今日在一些偏遠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構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三萬人,1986年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
麗江的世界文化遺產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和大研古鎮三部分組成,但對于各位嘉賓來說,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鎮,古城的入口很多,大家隨著小黎從右邊的入口進入,看見了顯眼的水車后,緊之后右邊是寫有__題詞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象各位嘉賓看到得著一塊。再往右是水龍柱,龍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這個水龍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愿望。千百年來,古城人民象愛護自我的眼睛一樣愛護古城,也請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樣愛護古城,不亂扔煙頭垃圾。再看世界文化遺產標志,圓圈代表地球、自然,方框代表人類創造的禮貌,圓圈和方框相連,代表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麗江古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杰作。右邊的這些石刻稱得上是麗江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濃郁的納西風情畫。我們腳下是“巴格圖”,是納西先民根據五行學說創造的,東巴祭司常用它來定方位和占卜等。
小黎在古城給大家講了那么多,大家也看了那么多,可是立刻就要進入古城了,怎樣就沒有看到城門呢?其實各位嘉賓是看不到的,這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門,也看不到城墻,因為古城根本沒有城墻和城門,因為納西族的頭領姓“木”,如果建了城墻和城門就變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沒有城墻,也沒有城門了。
各位嘉賓心目中必須有這樣一個問題,象這樣的古城在中國有的是,為什么這個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評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賓請隨小黎一同去游覽一翻。一條小巷、一戶人家,一不細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歷史上了,這種感覺,在路上、在各個庭院中,您隨處都能感受到。所以這座古城不是因為拍戲或是故弄玄虛而建的`,是一座真實的活著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腳下,您就會覺得比剛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塊塊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許多碎石沾在一齊,但它是一種麗江特有的樂角巖,采自周圍的山上,因為五顏六色,所以當地人稱五花石,人行馬踏,經過幾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詩意就在你腳下了,這條街就叫新華街。
在街道兩旁,偶爾會看到一些人家門上貼有不一樣顏色的對聯,納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紀念三年,第一年白聯黑字,第二年綠聯黑字,第三年貼對聯,這是納西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經過一些林立的鋪面,清澈的河水,小橋垂柳便印入大家眼簾,而在各位都沒有見過的這么清澈的河邊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陣陣的音樂傳入耳中,這便是客人所謂的“洋人街”,但這條街上的鋪面并非洋人所開,那里的酒吧又書生氣的,有叛逆性的,有純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里的人到麗江“充電”的方便之處就是在酒吧找感覺,尤其以外國人為多。有就有朋友,有小橋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遙的。
在經過酒吧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橋,因為早先在那里賣豌豆,所以稱為豌豆橋,橋西的小門樓便是科貢坊,科貢坊的名于坊后小巷,清朝嘉慶年間,巷內楊家有兩兄弟同時中舉,到道光年間,弟弟又中舉,此事是麗江人得意之事,官府為了表彰楊家,激勵來者,特立此坊。
站在那里向東望去,眼前一片開闊,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占地約五畝,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說那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么四方街為什么這樣有名呢?如果說我國北方又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皮毛、藏藥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從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這個集市從開始至今有三百年的歷史,要體會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清晨,早起的人們開始買早點,是朦朦朧朧正在伸賴腰的四方街;午,買銅、買山貨、買小吃的商販組成繁榮的市面,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剛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經過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還剩著人和陽光的余溫,在橋頭曬太陽的老人換成了孩童嬉戲,兩側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這是化了妝的四方街;凌晨兩點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測,僅有流水之聲高低起伏,這是素面朝天的麗江。“麗君從
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麗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蓋房子、娶媳婦、曬太陽。麗江男人對種花、養鳥、寫字、畫畫、打麻將有著異常的嗜好和異常多的時間,男人擅長一切在院內的活動,除此之外,他們最愛的一項戶外活動便是坐客,而納西女人一年當中僅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懶覺。從“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卻單純僅有兩個字“勤勞”,納西女人從早到晚干活,從體力活到小生意,從收拾田地到殺豬,從縫補衣服到生火做飯,個個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們則閑了下來,這一閑就不得了。納西人中文人輩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說是納西女人養出了納西文化。
納西族善于學習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藏、白等民族建筑風格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融于其中,構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數院等建筑風格,并在門樓、前廊的設置和天井鋪地、六合門及其裝飾等方面構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問四合院里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蕊“四季博古”。雖說這些也是學習漢、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結果。可是到了此刻,已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每家都必有六合門和“四季博古”。您看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閉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如遇家中有紅、白事客人較多,行走不方便時,則六扇門均可卸下。六合門上所雕的窗蕊稱為“四季博古”,構圖上用名花異卉,吉鳥瑞獸、完美典故,以此寄托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喜、耕讀傳家的完美意愿。大家看到這六扇門上都有各自不一樣的圖案,這是“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喜”,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天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都想想看它們都分別代表了什么寓意。
穿過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許多小橋,在我們腳下這座小石橋大家不防坐下來休息一下,看到橋旁“百歲坊”字樣,不難猜測這就是百歲坊,試想一下百歲坊的由來,一般人都會想百歲坊老人有關,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