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游詞(精選9篇)
全程導游詞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帶大家去看看重慶的名勝古跡,那就是大足石刻。大足有石像70多外,造像10多萬身軀,是南方少見的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石刻群,為什么在大足會集中出現(xiàn)這么石時刻呢?據史書記載,當時,全國各地戰(zhàn)爭不斷,許多達官貴人不堪忍受戰(zhàn)爭之苦,紛紛舉家搬到戰(zhàn)爭較少的四川,在成都。
大足等地定居下來。漸漸地,大足越來越繁華,因為當地的人們信奉神佛會保佑家人平安。于是各家各戶都紛紛出錢,請官府出面找工匠雕刻佛像。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今天才能看到著名的千手觀音。可怕的六道輪回圖和安祥的睡佛。位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刻于南宋時期,是大足石刻的一絕。可以說是石雕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主像千手觀音高三米,在觀音的背后左。右。上三方,呈放射狀雕出1007只手臂,每只手心有一只眼睛,每只手中持一種器物,整個畫面如孔雀開屏。同樣位于寶頂山大佛灣的六道輪回圖刻于南宋時期。佛教認為,一切眾生因果輪回之中,做善事者隨善業(yè)而上升,作惡事者隨惡業(yè)而下降,如此反復,無有終了。
圖中的巨輪,即使在人與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的車輪。寶頂山大佛灣的釋迦涅圣跡圖(俗稱臥佛),刻于(1127)-(1279)時期。這尊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右脅而臥,表情安詳,慧眼微閉,怡然自若,顯得慈祥寬懷,氣度非凡。
釋迦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聽了我的介紹,你對大足石刻一定有了不少了解了。歡迎你來重慶做客,親自去游覽舉世聞名的大足石刻!
全程導游詞 篇2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于寧夏和內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里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于賀蘭山、因為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成為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里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為是南部的‘油盆’現(xiàn)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qū)、六盤山現(xiàn)在正在開發(fā)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著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zhàn)士、為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xiāng)’寧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qū)人口的1/3、占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xiàn)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為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于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著曾經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0___年、黨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xiàn)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于位于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為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歷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為‘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為發(fā)生了什么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全程導游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xiàn)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里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xiàn)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日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后延續(xù)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xiàn)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lián)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tǒng)完備而有特色。
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yǎng)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后,對地獄里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fā)現(xiàn)什么養(yǎng)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里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為什么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那里還有一段故事,這養(yǎng)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個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可是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群眾的幫忙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于懷,必須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后也許還興猶未盡,可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終,期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全程導游詞 篇4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員。在我身后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服務,非常歡來到重慶游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游覽素有“石刻之鄉(xiāng)”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guī)模龐大,集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qū)。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于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為傳統(tǒng)農業(yè)區(qū),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 ,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相傳釋迦在涅槃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鄉(xiāng)紳、僧尼等續(xù)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fā)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xiàn)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余年,以圣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余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現(xiàn)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南,始刻于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qū)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qū)。
石門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游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著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群。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回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后都要經過輪回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yè)力果報和生死輪回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著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里把無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回,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征著業(yè)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回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里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fā)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著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癡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回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xiàn)。十二因緣闡明了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回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它將人生現(xiàn)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huán),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xiàn)了出來。例如“生苦”,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于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著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著身后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游客,現(xiàn)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槃圖,又稱臥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了,側臥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呢涅槃時的情景。據《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呢涅槃時,大地發(fā)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眾弟子慌亂。早期的涅槃像多這樣表現(xiàn),后來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xiàn)出了釋迦牟呢涅槃時的`安詳之態(tài)。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說涅槃之際,眾弟子依依不舍,于是釋迦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臥佛上面站著的是他的家眷,據說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涅槃的消息,率眾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游虛空以贊圣德。
游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里,于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娘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抬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就從其右腋鉆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為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于臥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后通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游客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全程導游詞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來到大足石刻觀光旅游,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向,在本次的旅途中我將秉著“熱心、負責”的理念全程優(yōu)質的服務,預祝大家本次石刻之旅豐富多彩,有趣難忘,大家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游客朋友們,在游覽大足石刻之前,請允許我先介紹一下大足石刻的基本概括。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xiàn)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始建于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南宋,現(xiàn)存摩崖石刻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遍布100多處,主要有寶頂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門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聽了剛才我對大足石刻的簡要介紹,相信大家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大足石刻的風采了,現(xiàn)在就跟隨著我走進大足石刻之一的寶頂山石刻吧!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寶頂山石刻的入口了,寶頂山石刻為南宋趙智鳳以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為宗旨,盡畢生之力,慘淡經營七十余年營建而成的。在進行參觀之前,溫馨提醒大家一下,景區(qū)人多,請大家緊跟著我,可千萬不要掉隊!現(xiàn)在就開始的旅程,走進寶頂山石刻。
大家還記得在春節(jié)晚會上由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嗎?它當即成為了最感人的節(jié)目。當大家看到眼前這尊用石頭雕刻、全身飾以金箔的千手觀音時,相信它的視覺震撼不亞于前者。千手觀音造像是佛教中常見的神靈,許多的地方都有千手觀音,有的有10只手,有的有32只手,還有的是48只手,但現(xiàn)在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她有1007只手,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造像,堪稱“天下奇觀”。
它充分利用了巖石空間,強調氣勢與真實,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tài),金碧輝煌,造像面積達88平方米,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是否有一種讓你看著看著,突覺手怎么會越來越多的錯覺啊?
大家可要仔細的觀察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每只手中還有一只眼睛,因此她的全名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大家一定在苦思冥想,為什么她會有那么多只手吧?你們一定不知道千手觀音的來歷,其實是這樣的,相傳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她是古代一位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己的一手一眼為父親和藥而感動了佛祖,佛祖賞還她千手千眼讓她去救助眾生,因而,她的千手象征她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征她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可真謂是鬼斧神工,讓人嘆為觀止,此乃“世界石刻藝術的瑰寶”。
游客們,接下來我們將去的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尊造像——釋迦涅槃圣跡圖,現(xiàn)在大家在此自由休息十分鐘,十分鐘后我們將一同前往釋迦涅槃圣跡圖。
全程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足石刻,我是你們的導游 。我將帶大家一起游覽大足石刻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縣景內,始建于唐末、宋初。大足石刻群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驅。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像藝術的典范,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
首先,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在寶頂山石刻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形體勻稱,色彩鮮艷。 它有1007只手,它身上都貼有金光閃閃的金薄。它的背后上上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伸出了上千只纖美的手,有的手里拿著斧頭,有的手拿著寶劍、還有的手拿著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 如孔雀開屏般的美麗。
據了解,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她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征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是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叫釋迦涅盤圣跡圖。“涅盤”實際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說的死又不一樣。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釋迦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釋迦面前從地里涌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皆作悲慟狀。表現(xiàn)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今天時間有限,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見,注意安全,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希望大家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
全程導游詞 篇7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位于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陜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tài)復雜多樣。據20___年初統(tǒng)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臺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為1090-20___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qū)和西北干旱區(qū),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qū),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qū)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為5℃~9℃,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qū)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全程導游詞 篇8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的向導—姜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大足縣。我將帶你參觀大足石刻,這是世界聞名的,有著悠久的歷史。
來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慶西北部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大足石刻群有10多個石像。有十多萬具尸體,其中以保定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范。石雕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相媲美。我們旁邊的山是北山,就是古龍崗山。有290個壁龕。我們的車正開往保定山。請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親愛的朋友們,保定山在這里,請跟我下車,我邊走邊給你們解釋。保定山石刻13處,造像上萬尊,其中大佛灣和小佛灣最大。它們是由19組佛經組成的大型群體雕塑,有15000多尊雕像。他們的設計很精致,但沒有一個是相似的和破碎的“千佛”說。
我們將在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前。請待在附近,小心路滑。
各位注意。我們面前是“觀世音菩薩的雕像。此觀音比例均勻,皮膚線條柔和,面部雕刻特別精細,臉型圓潤,略帶微笑,表情動人;另外衣服華麗,衣服飄飄。你想在這里飛行嗎?你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有幾只手?你先數!算了,我告訴你,“觀世音菩薩手有1007只,那么多是從上、左、右方向伸出來的。每只手都刻得精美柔軟,每只手都拿著一把斧頭、一把劍、一根繩子等器械,各有千秋,蔚為壯觀。現(xiàn)在,請自由參觀十分鐘。我會在那里等你。
朋友們,看看滲透了佛、道、儒一千多年的石刻,想想那些富有想象力的畫面,想想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想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旅行圓滿結束,希望以后慢慢享受。再見!
全程導游詞 篇9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筑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里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wèi)。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0___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yè)、能源和旅游優(yōu)勢突出。全區(qū)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fā)的宜農荒地66萬余公頃,其中可開發(fā)水產養(yǎng)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fā)現(xiàn)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qū)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于中國東北地區(qū)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yōu)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