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通用9篇)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1
潭柘寺位于北京門頭溝區的寶珠峰山坳,距北京城40多公里,始建于晉代,是北京地區歷史最久遠的寺廟,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建燕京城”一說。因寺院后有龍潭,前有柘樹,故得名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筑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寺院依山而建,殿宇宏偉,建筑格局分為東、西、中三路。中路建筑金碧輝煌,有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前面我們到達的是山門,上門上面寫著‘敕建岫云禪寺’,是康熙皇帝所提,通過山門后我們來到了天王殿,其供奉的是未來佛祖彌勒佛祖。彌勒佛祖相傳是釋迦牟尼佛祖欽定的接班人,加上燃燈佛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縱三世佛,燃燈佛祖就是過去佛。天王殿里還供奉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凈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相傳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東方持國多羅吒,,持琵琶,住東勝神洲,西方廣目持蛇(赤龍),住西牛賀洲,南方增長毗琉璃,持寶劍,住南贍部洲,北方多聞毗沙門,持寶傘,住北俱盧洲。四大天王也被稱為“風調雨順”。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
在彌勒佛祖背后是韋陀,他是佛的護法神,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時期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而我們的潭柘寺是杵在地上,那潭柘寺是大寺還是小寺呢,相傳潭柘寺下面管轄著365個村,剛好供給365天,潭柘寺鼎盛時候廟里有和尚3000多人,3000多人的和尚同時用餐,規模可見一斑。說到韋陀和彌勒佛祖,這里有個有趣的故事:早之前,他們兩是不在同一個寺廟的,彌勒佛祖笑臉敞肚。憨態可掬,四方香客都喜歡前來,而韋陀則是一臉嚴肅,香客敬而遠之。彌勒佛祖的寺廟香火就很旺了,但是彌勒佛祖又不管這些細事,寺廟也就缺少管理了,所以盡管香火很旺,仍然很難維持,而韋陀所在的寺廟則因為香客少,也維持不下去了。怎么辦呢,后來佛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兩放在一起,彌勒佛祖在前面笑迎香客,而韋陀在后面精心管理。寺廟因為也更興旺起來了。
過了天王殿,就來到了寺廟的中心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高2.9米,是北京市古建筑中最好最大的一對鴟吻。鴟吻相傳是龍的一個兒子,龍生九子,其子各異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蟲八)(蟲夏)(bāxià(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圖(jiāotú)。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莊嚴,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老七睚眥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的堪忍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祖,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祖,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祖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合成橫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根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起來的.。三世佛指西方過去佛,阿彌陀佛,也叫燃燈古佛,主管西方過去佛國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中央現在佛,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東方未來佛,藥師王佛,主管東方琉璃光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
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人人可以成佛,佛的主要任務是度化眾生超越輪回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派觀世音菩薩前來協助釋伽牟尼,當眾生成佛後,釋伽牟尼將涅槃回歸西方。但因為十八層地獄下尚有永世不得超生的惡鬼,這個世界尚未成為琉璃光世界,未來佛不來接收。因此有住在地獄發愿不將所有惡鬼度化永不離地獄的“大愿”地藏王菩薩接收,直到所有生靈往生西方,這個世界成為沒有任何生靈的.琉璃光世界。
所以三世佛和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王菩薩是大乘佛教,尤其是漢地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是中國廟宇中的主要神像。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浙江省普陀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山西省五臺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省峨眉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是安徽省九華山。
大雄寶殿后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筑,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毗盧閣是中路的最高建筑,"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五尊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接下來是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東方香積世界阿閥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這五尊佛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其中東、南、西、北四萬的佛又稱作"四方四佛"。正方佛有的供奉在大雄寶殿內,如泉州開元寺,山西大同善化寺;華嚴寺等寺廟的大雄寶殿內都供奉著正方佛。有的佛寺供的正方佛不在大雄寶殿,而是在毗盧殿或干佛殿內。
五方佛如并排供奉,居中的是毗盧遮那佛,靠正中左側第一位是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右側靠中一位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側最外面是東方香積世界阿閥佛,右側外面是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毗盧遮那佛梵文的本義是"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大太陽",所以又叫"大日如來"。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都將之奉為主尊佛。"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就是大日如來,因而,毗盧遮那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他在密宗里又成了大日如來,在五方佛中代表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的造像在宋代以前如菩薩形,頭髻如寶冠。宋代以后是頭戴五寶天冠,天冠上有五化佛。有的五頭戴花冠,冠中有一小坐佛,口射金光,頭后有流光遍照。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又叫"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的福德,這種性智視世界萬法平等無差別。密宗認為寶相佛最能管理財寶,故稱他為"平等金剛"。東方香積世界阿閥佛。"阿閥"的意思是"不動"、"無目真怒",代表著大圓鏡智的黨性,這種智能顯現世界萬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的智慧,這種智能觀方法,明善惡。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又稱"不空成就佛",又叫"羯磨智",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事業。
閣前植有臘梅、探春、二喬、玉蘭等名貴花木,閣前的一株紫玉蘭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株玉蘭,每年初春時節,是賞玉蘭的大好時機,另有兩棵銀杏樹曾被乾隆帝“御封”為“帝王樹”和“配王樹”。東路是一組庭院式建筑,碧瓦朱欄,幽雅別致,有方丈院和清代皇帝的行宮。西路建筑莊嚴肅穆,有戒壇、觀音殿等。
寺院東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軒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彎彎曲曲的蟠龍形水道,當泉水流過時,放入帶耳的酒杯,任其隨水飄浮旋轉,止于某處,取而飲之,并飲酒作詩,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觴”習俗。北京共有四處流杯亭,分別在故宮寧壽殿,恭王府翠錦園。
潭柘寺有二寶:寶鍋、石魚。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在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后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各位來潭柘寺游玩,我是你們的導游。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潭柘寺:潭柘寺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__年),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傳說。
潭柘寺素有“皇家第一寺院”之美譽,寺內建筑布局完整,殿宇輝煌,古樹參天。寺后有山,山上有橡樹,樹上結的橡果子掉了滿地,大家可以撿一些橡果子玩。大家注意:山路不平,小心扭腳!
潭柘寺里最大的殿是大雄寶殿,最大的樹是帝王樹,但最有趣的是流杯亭。流杯亭里有水槽,水槽組成了一個圖形,從南向北看像龍頭,從北向南看像虎頭。水槽里的水就是從寺后的山上流下來的,非常清,大家一定好好看看。
好了,我說完了,我說的肯定不夠,潭柘寺里還有很多很多的美景在等各位游客親自觀看呢!
各位先生們、女士們,現在我們到站了,下面大家自由活動三個半小時,11點半在門口集合。請注意在大殿里不要打鬧,不要亂摸亂碰,不要亂扔垃圾。在山上不要抽煙,以免失火。最后,祝大家游玩快樂!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3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臺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后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莊嚴,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后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筑,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筑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筑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4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時規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展緩慢。以后又出現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潭柘寺先后出現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
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潭柘寺住持雪澗禪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太監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5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因此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點綴期間,環境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筑和景點,宛如眾星捧月,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樣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
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6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7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因此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點綴期間,環境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
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筑和景點,宛如眾星捧月,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樣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如今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墻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莊嚴宏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曾寫聯贊曰:“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幾年還修建了現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使景區成為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1997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僧團進駐,潭柘寺恢復了宗教活動。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至今已有近1720xx年的歷史,因其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墻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莊嚴宏偉。今天的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還修建有現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
最新潭柘寺導游詞范文 篇9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太監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_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