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大明山的導游詞(通用3篇)
浙西大明山的導游詞 篇1
這個以大明山鉆心的疼痛換取和奉獻的景觀,注定要成為神奇驚艷的一筆,若灌之以水,則是高山懸河,泛舟其上,恍若漫游仙境;若輔之以軌,則是山頂地鐵,以之代步,坐享天上人間;若把它改建成高山洞府餐廳,則冬暖夏涼,游客可在里面體驗“山頂洞人”的生活,體味“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意境,不亦其樂融融乎!在大明山頂海拔1100米以上還有三塊高山草甸,它們象三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明山上,把大明山裝扮得分外壯麗。三塊草甸中,尤以千畝田最為著稱,被專家譽為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占地千余畝的一馬平川,竟坦蕩蕩立于懸崖絕壁之上,此乃一奇也;
歷代兵家的喋摁之地,而今劍氣全無,唯凄凄荒草、慧照寺殘址及朱元璋賜予徐達將軍“與國同休”的字碑,仍無言地敘說遙遠的過往,此乃二奇也;
清澈的玉龍溪橫穿草甸,為千畝田披上奇花異草,功成名就后,卻又縱崖而下碎玉成練,成為一唱三嘆的懸梁飛瀑,此乃三奇也。
站在千畝田遠眺,你會被大片大片流動的色塊和歷史的厚重所擊倒,這里春漫杜鵑、夏盈葦草、秋飄瑞雪、冬舞銀蛇,既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況味,又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懷,從萬米隧洞穿洞而出,仰或從深深峽谷攀崖而上,面對千畝田突兀而起的空曠和遼闊,你無法不產生強烈震撼,無法不嘆服于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
然而,神奇的千畝田竟又是大明山難以言說的痛。因其高遠,易守難攻,它一次次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傷痕累累;因其奇特,風景獨好,它成了萬人關注的焦點,期待多多;因其復雜的歷史成因,千畝田的歸屬一直難成定論,眾說紛紜。
但不管怎樣,千畝田無疑是屬于大明山的,它是大明山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是大明山的偉岸和高度托起了它,不是它高而是山高。離開了大明山,它很可能只是一灘不為人注目的荒草,一個失去了娘親的孤兒。而對大明山而言,沒有了千畝田,則猶如宏偉的廟宇失卻了晨鐘暮鼓、鶴立的鳳凰失卻了美麗的鳳冠,無異首離開身而魂出于體啊!
浙西大明山的導游詞 篇2
有人說過,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歷史其實是一部帝王們的家史而已,這部家史,根據帝王對榮譽的個人好惡被篩選過了,有些不應忘卻的記念,恰恰被忘卻了,就像朱元璋成為帝王以后,要刻意毀掉發跡前落魄江湖的某些經歷一樣,他在大明山起兵反元的軼事,在歷史上幾乎鮮有記載,當一個反叛者成為統治者以后,他往往不愿意有同樣的反叛者出現,也不愿意以自己曾經的義舉照亮同樣因自己的局限投射在歷史深巷里的那段黑影,但不管怎樣,朱元璋在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和大明山已融為一體。
穿過大明山如煙的歷史迷霧,我還看到了千畝田的開山祖師悟空法師,他雙手合掌,口念阿彌陀佛,轉眼托起一座雄偉的佛寺;看到了貌若遁跡山水實為期待東山再起的唐宣宗李忱,他站在大明山之巔,遙望前川瀑布飛濺,不覺感慨萬千,賦得“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以寄萬古不滅之雄心;看到了盧俊義大戰方臘,喋血昱嶺關的血腥場面;看到了蘇東坡《送無畏禪師還大明山》的詩稿,以及他對大明山不盡的思念和向往……
1934年12月2日,是大明山難以忘懷的一天,抗日先遣隊三千余人,悄悄穿大明山東側而過,宿營于大明山麓的里仁、橫溪、白果等村,留下“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農民暴動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是夜,激烈的槍戰暫打破了大明山的沉寂,流彈的弧光悄悄地勾勒出中國及大明山的明天。
當這些戰士們解甲歸田,再一次來到大明山時,新生活的曙光正照亮大明山長長的黑夜,于是,他們把槍炮和劍戟埋了,代之以和平的水稻和玉米,他們喜歡用豐收的金黃色為大明山作畫,畫風中有著梵高的歡快、明亮和熱烈,他們還以浪漫為錘以激情為鉆,在大明山打鑿出了萬余米長的隧洞,取出黑色的鎢石,點亮萬家燈火。然而,大明山卻無法浪漫。
浙西大明山的導游詞 篇3
看,金黃的畫布最終因不敵千畝田多變的氣候而悄然褪色;聽,隧洞里一聲聲炸藥的爆響就像大明山痛苦而沉重的嘆息。在漫漫歲月和浩浩狼煙之間,在情感與理智的抉擇中,大明山再一次選擇了寂寞,選擇了雖與世無爭卻也不遺世獨立的存在。沉默是金。
對于大明山,我還能說什么。我已經被這部山一樣厚重的歷史,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但我更被其畫一樣美侖美奐的呈現,驚悚得目瞪口呆。幾億年風霜雨雪的打造,幾億年穿透歲月的存在,使那段只延續千年的人文歷史相對變得渺小了,單薄了。在漫長而寂寞的時光隧道中,大明山因豐富而遠藏、因美麗而孤傲,雖偏踞浙西的崇山峻嶺之中,卻也被日月造化成名山大岳卓然不群笑傲江湖的所度和風采。
有人說,大明山是浙江的黃山。
不錯,形成于印支運動構造期強烈隆生的花崗巖山體,使大明山不乏高峻的峰林,陡峭的山崖,幽深的峽谷。沿龍門峽谷攀援而上,明妃七峰的雄姿一路相隨,那山、那崖、那散落在崖縫峰頂造型別致斗雪傲霜的黃山松,讓你恍若身臨黃山之感。御筆峰不就是夢筆生花嗎,只是其形態比之更為峭麗;飛來峰不就是飛來石嗎,只是其造型稍遜黃山的纖細。濕潤多雨的氣候,常使大明山處在云遮霧罩撲朔迷離的意境當中,峽谷風趕著云霧,一會兒把你托到峰頂,一會兒墜入深谷,再伴以風的嘶鳴,再伴以雨的舞蹈,你會情不自禁地嗷嗷大叫甚至熱淚盈眶,而這時,對面的山谷也會給你以同樣嗷嗷的回音,最后,你發現你已經被山融化為一體。這就是魅力四射的大明山,類似的風光資源或許會給你類似登臨黃山的驚訝和喜悅。然而,讓大明山美名遠揚,讓游人深刻地銘記于心的,恰恰屬于大明山自己的東西,比如大明山垂直分布綿延百里的原始森林,使之有了比黃山更為絢麗的色彩;無處不在的水體景觀,落差百米左右奔騰激越的高山瀑布,則彌補了黃山的過于冷澀高峻;至于那開礦時留下的,橫穿六座山體逶迤一萬余米的高山隧道,更堪稱中國山體建筑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