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導游詞(精選3篇)
廣東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越秀公園內鎮海樓,是我國最早建立博物館之一。占地5萬平方米。館內的國民黨“一大”舊址和革命廣場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清代建筑明遠樓(紅樓)是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館內現有常年專題展覽《廣州歷史陳列》,以城市發展為主線,分秦漢、唐宋、明清、近代及清代商業一條街五個部分,通過700多件文物,歷史照片等,反映廣州兩千年的燦爛歷史。鎮海樓左側設有碑廊和炮座,有歷代碑刻23方及十多門鋼、鐵大炮,這些分別鑄于廣州地區和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大炮,是明至近代廣州城防所用。鎮海樓右側還有一個舉辦各類臨時性展覽的專題陳列廳。
廣州并不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所以館藏不是特別豐厚,比較珍貴的展品比如有自然標本中的“須鯨骨骼”、“巨型孔雀石”和重逾五噸的“信宜玉石”等。不過即使如此,到每個城市都去它的博物館看看,還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廣東省博物館于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其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截止20xx年12月,通過考古發掘、整合、捐贈等方式,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6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404件,二級文物7284件,自然標本、化石4萬余件。其中尤以“嶺南畫派”書畫藏品最為豐富。
進門可以先看看大廳大屏幕,那里會有志愿者免費講解計劃,去博物館最好還是聽聽講解比較好,會有收獲。
廣東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廣州市區中心,是一座省級綜合性地方志博物館,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大院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含革命廣場)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遠樓、天文臺。這里古樹環抱,環境優雅,鬧中取靜,凝重的文化積淀與明快的現代氣息相得益彰。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年,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主體建筑陳列大樓建成于1992年,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展廳13個,陳列面積6000平方米,并附有報告廳、貴賓室等設施。現有館藏文物118118件(套),其中被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404件(套),是廣東省藏品最豐厚的大館。館內常設的基本陳列有:“廣東歷史大觀”、“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珍稀動物展覽”、“魯迅生平與紀念”、“國民黨一大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史料陳列”等,并經常性地舉辦館藏陶瓷、書畫、工藝品等專題展覽。這些根據廣東的特點和館藏優勢推出的展覽,充分體現了廣東優秀的歷史文化成就。
廣東省博物館還利用自身條件,引進國內外文化藝術展覽,在海內外舉辦館藏文物展覽,配合國家的中心任務和重要紀念活動,舉辦各種富有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臨時展覽,并致力于文物收藏、學術研究,努力推動廣東省文博事業的發展,在華南和海內外享有一定盛譽。
廣東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
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1957年籌建,1959年開放。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位于文明路,包括三個部分:博物館展館,國家民主黨一大舊址,魯迅博物館。博物館展館本身,是一個嶄新的建筑,與它旁邊的國家民主黨一大與魯迅博物館形成兩種很迥然不同的風格。郭沫若為廣東博物館題名。
該館藏品以地方文物為主,共12.4萬多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及出土文物等。一級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國僅有的宋代陳容墨龍圖,以及清代猴王端硯,北宋熙寧元年白釉釋迦牟尼像。
現在的新館是在20xx年新建的,是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樓的四面都是白色的浮雕,分別是廣東的著名人物孫中山和廣東著名歷史事件,虎門銷煙等等,新館有13個展廳,2個序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陳列面積2197平方米,陳列大樓的南邊,露天陳列中英戰爭時期中國軍民抗擊英國侵略的3尊鐵炮以及300多年前墜落在英德縣的一塊8000多斤重的隕鐵!稄V東古代史》陳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統地展示廣東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歷史。《廣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從中英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以及洋務運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