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風景區導游詞(精選3篇)
安徽風景區導游詞 篇1
三國新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西15公里雞鳴山東麓。為三國魏青龍元年(233)揚州都督滿寵為抵御孫吳軍所筑。孫權曾親率十萬大軍圍攻此城,終未攻下。西晉淮南郡曾設治于此。遺址南北長33O米,東西寬21O米,由十余個高土墩綿亙相連成長方形,對研究古城合肥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新城遺址是三國時期魏、吳爭霸的遺址之一。魏青龍元年(233)揚州都督滿寵筑新城以抵抗吳國軍隊。吳大帝孫權于嘉禾二年(233)率十萬大軍圍攻,未能攻下。據《三國志》載:“是歲,(孫)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琮征六安,景點知識,皆不克還!贝文,夏五月,“(孫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也沒有攻下。在合肥東南的巢湖,更是魏、吳連年爭奪的軍事要地,后人常用作典故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就是曹操在巢湖口儒須塢望見吳水軍軍容整肅后說的。西晉淮南郡曾設治于此。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國后,廢此城。
事隔將近兩千年的今天,人們還能看到新城遺址,這是由十幾個連綿不絕的土墩組成的,呈長方形,長約330米,寬約210米。夯筑的城墻輪廓仍清晰可見。城內曾出土魏兵守城用鐵撞車頭、鐵莫須釘等器物,以及大量的東漢時期板瓦、筒瓦、紋磚等殘片。此城址對研究古城合肥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安徽風景區導游詞 篇2
佛子嶺水電站進行水文觀測、大壩觀測和地震觀測等工作。水文觀測從1951年4月,治淮委員會設立佛子嶺水文站開始。以后隨著規劃、施工的需要又建立了一些測站,進行流量、水位、雨量、蒸發量、懸移質輸沙率及簡易氣象、深水溫度等測驗。這些資料數據為規劃、設計和調度運用服務,F有水文站和雨量站基本上控制了庫區內的雨情和水情。
庫內水溫經測驗,表面水溫與氣溫差別不大。深層水溫在冬季低溫時水溫隨水深而遞增;夏季高溫時則反之。
懸移質輸沙率通過黃尾河和白蓮崖兩處采集水樣,經計算,佛子嶺水庫年輸入懸移質泥沙約18萬立方米。1969年佛子嶺水庫進行了一次庫區測量,重新量算了淤積后的水庫容積。從庫底到高程116米,容積比原來減少了0.14億立方米,至高程130米時,容積僅減少0.01億立方米。
水庫建成后,在大壩中埋設了監測設備,建立測量控制觀測網絡,進行大壩位移、沉陷、應變、地下水位、滲水壓力、混凝土溫度、裂縫、水化熱、輸水鋼管伸縮變化等項目的觀測。編寫有《佛子嶺大壩觀測資料》,為各個階段的大壩加固設計和建筑物管理養護提供了依據。
佛子嶺水庫地處多震地區。歷史記載民國6年(1917年)1月24日的一次6.25級地震為最強烈,震中在距壩址下游約8公里的霍山縣落兒嶺。1952年春施工時,為監測地震,在佛子嶺裝置有簡易的地震儀。1954年6月,大壩附近發生5.25級地震后,于1955年在佛子嶺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初級地震臺,1959年取消。1970年,安徽省地震大隊又在原地震臺舊址記錄地震。1977年進行地震測報。1978年由佛子嶺電站與地震局、設計科研單位共同于大壩頂安裝工程強震儀。1983年大壩加高時停止記錄,后由安徽省佛子嶺地震臺監測地震。
安徽風景區導游詞 篇3
“綠色之都”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是一個十分精致美麗的城市,在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聳著巍峨的大蜀山,匯聚著諸多公園,如:逍遙津公園、花沖公園、杏花公園、植物園等,處處景色都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的動人。每每置身于那些美麗的景點之中,就會體會到一份別樣的合肥之美。
在這諸多的景點之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位于合肥市政務新區的天鵝湖。
天鵝湖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很適合在夜晚時散步。初入天鵝湖時,兩邊掛著彩燈的樹木閃爍了幾分華麗,讓人感受到大都市繁華的氣息?陕皆谔禊Z湖岸的人造沙灘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夜的寧靜把這兒的人們籠罩著,出乎意料的少了一份在日常生活中的浮躁,天鵝湖特有的氣質感染著人們,在這里,四海一家。天鵝湖的夏夜是最吸引人的,當陣陣蟬鳴喚起了湖水的漣漪時,無論是溫文爾雅的少女,還是西裝革履的紳士,都開心地在沙灘上跳啊叫啊,清甜的笑聲驅走了風中的悶熱,只剩下了涼爽和愜意。
天鵝湖的對岸是幾座高大的建筑,夜晚的時候,裝飾在外圍的霓虹燈發出了絢爛的光芒,這樣的耀眼光芒本應與寧靜的水面產生鮮明的對比,但岸邊和諧的人們似乎也感染了她,她在水面的襯托下,那樣美麗地閃爍著。微風吹過,湖面泛起光的波瀾,這是光與影完美的結合,湖水的沉穩與輕盈,燈光的絢麗與多姿是那樣和諧的交織在一起,美不勝收。
其實,合肥的景點都如天鵝湖一樣有著自己的特色,如果您想一睹她們的風采的話,那就親自來一趟吧,合肥永遠會展開雙臂歡迎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