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導游詞怎么寫(通用3篇)
生態旅游導游詞怎么寫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靈武長流水生態旅游區。我叫,是我們今天的導游。很高興認識大家,并有幸與各位結伴共游長流水。
來到長流水,相信大家都是興致勃勃,游意昂然。長流水,顧名思義,就是水長流,流水長的意思。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群山,這一片地,就得益于這一方水。是長流水的水千年不休,萬年流淌,才成就了這滿眼的綠色生機,成就了我們今天的興致和游程。
古語說,山不在高,在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興。在這沙漠腹地,這一方水的存在和生生不息的日夜奔流,本身就是神奇的,是充滿誘惑的。
(入口至綠色長廊150米處,車輛慢行,注意會車)
現在請大家側目往窗外看,我們所穿過的是一條3000米的綠色長廊,是進入長流水大峽谷的唯一通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車輪輾過的地方三五年前還是一望無際的沙丘,連綿不斷的沙包,不要說車輛現在可以順利通過,曾經是行人都無法通行的。需要說明地是,長流水的天然景色,也正是因為這兒地處偏辟,人際罕至,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也才得以吸引八方游客的駐足。曾經這些沙丘上只稀疏地散落著一些野蒿草,一歲一枯榮地渴望著水,守望著貧脊。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青青長流水卻不能造就秀美山川。時過境遷,我們的治沙英雄們發現了長流水,有效地利用了這兒豐富的水資源。
大家往我的右手看,那凸起的一米多高的圓柱,其實是這兒輸水暗管的巡查豎井,治沙英雄們巧妙地利用了地勢等差,引長流水到這兒的山角坡地,然后肩背人扛,將稚嫩的樹苗運上山,把希望小心地栽下去。幾年的光陰,他們用了半生的積蓄,使了吃幾斤沙子的力氣,在種活一顆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的情況下,筑起了這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有了這一道道屏障,就少了那一峁峁山巒,區域性小環境的改善,使這兒重回昔日水草豐美的景象,不遠處已經大面積種植瓜果疏菜,加上這兒滿山遍野的野生苦苦菜、沙芥等,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各位品嘗真正綠色環保、野味十足菜肴的需要。有了水草,也引來了眾多鳥兒,引來了野兔、野鴨、山雞,狐貍、獾等野生動物,在我們車子行進的東南方向,生態區將建立一個占地100畝的狩獵場,有興趣的游客,今后可以再來這兒,過一把騎馬打獵、圍爐燒烤的癮了。
各位游客,在長流水呢,曾有人出過一個對子,只有上聯沒有下聯,可稱之為奇聯,有興趣的游客不妨對出下聯,也同樣成就一下這一妙句絕聯。上聯是:長流水水長流流水長長,你能對出來嗎?
其實呢,長流水真正的來歷淵于長流水大峽谷。據史志記載,長流水大峽谷的源頭,曾經是水草豐美的一片海子,也就是一汪很大的內陸湖,蒼海桑田的變遷中,火山的爆發改變了一切,同時也成就了一切。在峽谷盡頭,方圓幾公里內有三處泉眼,泉水分別從沙山腳下、細草根處、石縫隙里滴滲而出,三泉匯流處水量增大,隨山形地勢的`高低一路流過,歷經百年沖刷、蕩滌,在莽莽的沙漠中便形成了峽谷,峽谷的源頭處,這一方水不斷的涌動著,峽谷的河床上,這一方水不屈不撓地暢流著。水流不知疲倦,流水又永不干涸,長流水因此得名。
說起長流水的水,著名詩人、我市高級中學老師楊森君說:
這是一道隱秘的流水
至少在它流成流水前是隱秘的
是否有一個暗涌的泉眼壓在沙下
是否有一個回聲始終發不出來
但愿不是沙哭,但愿不是石痛
旅游界有句行話:北京看路,上海看人,廣州看物,深圳看樓。到長流水看什么?看水、觀瀑、賞石、踩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主的神奇造化,令我們沉醉,令我們嘆服!到長流水就是看景,當然看景不如聽景,聽景不如想景,佛家禪語說:景有心生,心中有景景自生。我們今天走進長流水,找尋不到古跡樓閣,不見了鋼筋混凝土,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長流水所能給予我們的,是一份原始的自然景觀,是一抹心靈的幽遠寧靜。
(到鏡湖,換乘越野車,提醒游客扶穩抓牢車架)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終于可以一睹長流水之水的風采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鏡湖。鏡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壩,在中國的版圖上,沙山環抱的山中湖唯此一處。
我們隨車子的行進環繞觀湖。鏡湖長600米,寬450米,最深的地方達到3。5米,容量為40萬立方米,水面海拔1260米,湖水來源于長流水大峽谷上游的泉水,水量最大時如果開閘泄水,足可以沖毀我們沿途的一切,水漫過我們來時的路,還將抹掉來時我們所見到的幾個村莊。
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曾有水妖興風作浪,多少次卷起湖水禍害周鄰的百姓,深受其害的村落百姓向上蒼討得一法,每日由各家輪流出人值守鏡湖,看護水妖。一天、兩天、三天……來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能活著回去,漸漸的村中沒有了可派的男丁,無計可施的時候,一位姓金的大戶人家女兒,只身來到此處,對著鏡湖蘸著湖水精心梳妝后看護水妖,說來也怪,從此水妖竟被降服了。驚惶的人們相約來這兒察看妖情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尊少女沙雕像,沙像的頂部嵌著一面銀光閃射的銅鏡。或許是這位金千金的美震懾住了水妖,或許是她手中的那面銅鏡折服住了水妖,鏡湖因而得名,周圍的百姓從此也得以安居樂業。
男性游客在游途中,注意尋找那尊少女沙雕像,看似非是的時候,你會年輕許多;如果有幸撿到光潔的銅鏡樣的石頭,那你今年肯定會有艷遇了。
其實,鏡湖的美還在于她的秀麗與多姿。到過杭州的人都知道,西湖的三潭印月很出名,湖中的三個石潭分別開著五個孔,十五月圓之夜,人們在潭里點燃蠟燭,洞孔沾上紙,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和心中的月亮,可以相映匯集成三十二個月亮。長流水鏡湖的十五之夜,受周圍沙山的折射、反射作用,竟能在湖中映照出一串一串的月亮,湖光月色,煞是好看。
鏡湖的水受太陽輻射蒸發和地下滲漏的影響,水位不定,水的顏色四季變化也比較明顯。入冬以后,整個湖面封凍,平整光潔,更像一面碩大的鏡子,是一處天然的溜冰場。
鏡湖還是我們垂釣、游泳、劃漿泛舟的理想之地,這兒的水養育了幾十種肥美魚類,開闊的水面,清新的空氣,天然配套的沙浴,更適合我們在炎熱的夏季游泳、劃船。
(離開鏡湖,車子駛入沙路)
離開鏡湖,隨著車子轟鳴的馬達聲,我們駛入一段沙路,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沙海沖浪的感覺。在沙漠中,沙路難行難于上青天。現在我們看到前面有路、有車轍,風吹過可是什么路都沒有了,這就是沙漠的脾氣。進出這兒的交通工具,我們別無選擇,唯有沙漠之舟的駱駝和我們乘坐的這一鐵駱駝――四驅越野車。
生態旅游導游詞怎么寫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幾天,我們在參觀南越王墓、陳家祠等等許多廣州古建筑時都見到不少紅色的砂巖石塊或石雕,今天我就要帶大家去參觀這些石材的出處――蓮花山古采石場。
中華民族學會采石遠遠早于四大發明的出現。當年建造城墻、宮殿和皇室陵墓,都需要大量的條石,各地也就有自己的采石場。大家看到的那些巨大壯觀的石條石塊,都會贊嘆不已,但相信沒有太多人知道先人是如何采集這些石塊的。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去開一開眼界。
蓮花山目前有四大景區:石景區、蓮花古洞景區、野營游樂區和文物古跡區。“蓮花圣境”是廣州市十大旅游美景和番禺八大旅游美景之一。其中石景區就是我們要看的主要內容:一座有20__年開采歷史的古采石場。千百年來古代勞動人民憑一錘一釬將一座一座石山開采出來,經過自然風化造就無數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巖、燕子巖、飛鷹巖、八仙巖、觀音巖、蓮花石、南天門、神仙橋、仙人榻、云梯、無底洞、蓮花飛瀑等等。真是“人工無意奪天工”,千姿百態,雄偉壯觀,非“嘆為觀止”四字可以形容,是國內最具旅游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跡。這里更有模仿古代采石的現代采石場,讓游人了解古人采石的技術。
據地質學家考證,蓮花山石為紅色砂礫巖,可作磨刀石,廣州市內的“嶺南第一樓”――鎮海樓的樓基和西漢南越王墓墓室的巨型石板都是紅砂巖,基本上可以證實都是從蓮花山開采的。廣東省內還有幾處古采石場,以東莞和南海最為著名。東莞的采石場,在石碑附近,那里的石質為紅色砂巖,巖體通斥,中間有沙礫。由于當年工匠分工、分地開采,留下了一間間石房子般的遺跡,所以那里又有個古名,叫“十八房”。另一個重要的采石場在南海西樵山上的石燕巖,因為采石采成洞后許多燕子住在那里而得名。
蓮花山是由45座紅色砂巖低山組成,其中有座麒麟峰,峰頂上有塊圓形的巨大巖石,形狀極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所以這里才得名為蓮花山。蓮花山上還聳立著一座蓮花古塔,建于明代,是廣東省保存最為完好的磚木結構塔。由當時的番禺人李惟風等人興建,應該是一座風水塔,因為廣東人相信許多大河大江口都必須有一座鎮水寶塔才不會發生水害,不過它也一直起到航標的作用。
這座塔為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紅墻綠瓦,高近60米,外面看起來是9層,里面其實是11層,非常奇特。每層塔檐都為綠色的琉璃瓦和瓦當,屋檐角掛有風鈴,風過即發出陣陣脆響。里面的通道極狹窄,只能容下一人通過,兩人相遇時,其中一人要退到樓層的中廳避讓。登臨塔頂,可以看得很遠,遠眺漫漫珠江中的百舸爭流和更遠處的田園風光。這座塔由于雄踞珠江入海口處,是往來船只測定方位和指點航向的坐標,所以又有“省會華表”的美譽。它與廣州市郊的琶洲塔、赤崗塔一起合稱“珠江三支檣”。
蓮花塔下有蓮花城,有“廣東長城”之稱,它建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面積約1萬平方米,城建在山頂,俯瞰珠江航道,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鴉_戰爭期間,林則徐率兵在城內駐防,把它作為抗擊英軍的第二道防線(第一道在虎門),至今城墻仍保存良好,山腳下有寬達1萬多平方米的巖洞,是林則徐當年的將帥府,里面已經修復如舊,可以看到兵營等遺址。
進入石景區,很快便感到驚險叢生,向右一轉就是通往燕子巖的小徑。小徑都是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峭壁下就是深深的碧潭,這都是當年石匠們采空了石材留下的遺跡,后來雨水積蓄,確確實實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兩股戰抖,心底發寒。著名的燕子巖兀然而立的巨石大約有近40米高,上面居然有一雙層小亭,有回廊連接山徑。小亭周圍都是懸崖峭壁,三四十米高,如刀削般,就像智力在幽幽的水潭里,實在是鬼斧神工,面前是兩簾瀑布,潺潺而下。
燕子巖下,有石板小橋,迂回于懸崖峭壁和清潭之間。沿石徑迤邐前行,左手就是蓮花石,過茂林修竹,石洞石橋,可以看到著名的“百福圖”。這里雕有一百個福字,難就難在這一百個福屬于各種各樣的字體,有篆體、隸書、楷書、行草、行楷等等,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可惜現在的字跡有些脫落,顏色斑駁,但仍然可以想象當年雕鑿時的艱難。一路向前走,還會經過石梯、石廊、石橋、白蓮池、浴仙池、觀音巖,獅子巖等景區,許多石壁上都有歷朝歷代的題刻,各具特色,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
1994年。在古跡區削平了一個山頭,聳立起一尊用260噸青銅鑄成,高36.88米的望海觀音,開辟了“觀音圣境”。整個觀音像外貼180兩金箔,金光燦燦,耀人眼目,加上下面的石座蓮花高4米,所以總高度達40.88米,聳立在蓮花山頂,面向浩瀚的獅子洋,使航行在珠江的大小船舶多了一個航標。入夜,四_烈燈光照耀下就像觀音顯圣一樣,讓夜航的船舶又多了一座燈塔。蓮花山“望海觀音”像是目前金箔銅像的世界之最。大型仿古建筑觀音閣,內設大小觀音一千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觀音閣。廣東以及香港、澳門的善男信女,都千里迢迢前來參拜,人潮絡繹不絕,香火極旺。蓮花山旅游區還在每年6~8月舉辦盛大的蓮花節,展出上百個品種,數千缸蓮花,是廣州地區旅游傳統大節慶活動之一。
生態旅游導游詞怎么寫 篇3
朋友們,“游牧部落”,顧名思義,大家會很自然地想到蒙古先民的生活方式。那么,現在這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完全原生態的游牧保護區暨旅游景區。它位于巴彥烏拉鎮以南35公里處的阿拉騰高勒蘇木東部,面積8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200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它的核心旅游區占地約14平方公里,四面環山,牧草茂盛,地勢平坦而開闊。
每當夏季,如茵的草灘上百花競相綻放,藍藍的天空白云飄飄,碧綠的草原馬兒奔跑,彎彎的河流環繞青山,潔白的帳房炊煙飄飄!據《魏書》記載,早在1500年前,這里就有許多牧民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游牧文明。今天的游牧部落保護區,也因其原始的自然景色,悠久的民族習俗而成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
這里有最獨特、最濃郁的游牧民族風情,最原始、最秀美的草原風光。在這里,找不到一處永久性建筑;在這里,可以品嘗真正的草原風味,甚至還可以參與草原生產活動:放牧、擠奶、熬奶茶,觀賞套馬、賽馬、摔跤,做一天真正“牧民”,充分感受淳樸的游牧民族風情,領略古老而細膩的游牧文化,盡情感受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存。
草原牧民的游牧習俗充滿了駕馭自然的無窮智慧,游牧的方式也不折不扣地遵循著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規則。四季游牧與走敖特爾的古老生活方式,世代沿傳至今,依然閃耀著它無盡的智慧光芒。這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它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規律。 在影視中常可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家人趕著裝家什的大輪牛車,從一地遷往另一地。這就是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四季游牧與走敖特爾。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牧業為主,生活和生產資料都離不開草原。飼養家畜的不同和草原游牧經濟方式決定了牧民不可能長期生活在一個固定地方,而是要采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據說,成吉思汗就是其母在初秋七月走敖特爾時降生在草原上的。 在正常情況下,牧民一年之中要游牧四地,即春營地、夏營地、秋營地、冬營地。那么,這四個營地是如何選擇的呢?經過了草枯、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為下降,抵抗能力減弱。因此,春營地要選在可以躲避風雪災害的草場,以達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選在山陰、山間平川的細嫩草場,要注意有可乘涼之處(眼前的整個游牧部落地區,就是這里牧民的夏營地);秋季,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選擇草質好且涼爽的草場,以增強牲畜的耐寒能力;冬營地主要是為了保護牲畜安全度過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要選擇在山陽地帶,要特別注意牲畜的臥地,有句民諺稱“三分飲食,七分臥地”,說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環節是臥地。營地的選擇非常重要,它關系到牧民能否生存與延續下去。特殊情況下,如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等,就要采取臨時走場即走敖特爾的方式。走敖特爾分近距離和遠距離兩種:近距離走敖特爾是在自己的所屬區域內選擇較好的草場,遠距離走敖特爾則要到較遠的地方,借用他鄉的草場。
走敖特爾不分季節,時間長短根據自然災害的輕重和牲畜的膘情而定。 四季游牧和走敖特爾是草原牧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共處中,發明的一種適合草原生態環境的生存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強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可以輪歇草場,保護草場,不能不說是一種創舉。這種有利于經濟與環境長期協調發展的游牧方式,一方面反映出了牧民尊崇自然,適應自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出了人、畜與草場、山水、氣候的和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并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今天,游牧文化對廣大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也證明了這一點。
就連最普通的蒙古包,其構造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四大部分組成,在蒙語中分別稱為陶腦、烏尼、哈那、烏德。陶腦,是指蒙古包的天窗,它的大小決定了其下面烏尼的長短與數量。圓拱形陶腦,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傘的骨架就是這些木桿了,它們在蒙語中被稱為烏尼,長約為陶腦直徑的1.5倍。烏尼的下面是哈那,它是用柳條做成的網狀墻體,支撐著整個蒙古包。哈那是堵神奇的墻壁,因為它使蒙古包能伸能縮,可以把包建得矮而大,也可以建得高而小。烏德是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南或東南方向,既可避西北風,又有以日出東方為吉祥的含義。
說蒙古包是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保型居室,主要是因為它很好地適應了蒙古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大草原平坦遼闊,每到冬春季節,狂風不斷,蒙古包圓形錐頂的外形正好適應這里的大風氣候,它從任何角度都受風阻力小,不易被刮倒。冬季搭建的蒙古包,哈那要盡量降低高度,這就緩減了西北風的風力,還很保暖。而在夏季,則將哈那抻高,讓涼風吹進包里,連空調也省了。
牧民四季逐水草游牧,蒙古包不會在一個地方停駐太久,因而也不會破壞包下面的草地。在蒙古包遷走之后,牧草繼續旺盛生長。蒙古包搭建時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時也不會留下任何廢墟,這 是牧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又一證明。
此外,蒙古包還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色澤潔白,整個為圓錐形;陶腦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這是蒙古族尚圓、尚白、尚日月的表現,蘊含著蒙古民族對天地日月的認識和崇拜。他們認為蒼天是圓形的,并且保佑著萬物,日月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大地無私地哺育著人類,所以要把蒙古包建成天地日月組合型。更不用說,一旦有大地震,蒙古包還是最為安全的防震棚呢!朋友們,蒙古包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遼闊豐美大草原最亮麗的風景線,和諧至美是牧人永遠追求的主題!